胡同深处

2016-12-07 02:39本刊编辑部
国际人才交流 2016年10期
关键词:四合院迈克尔胡同

文/本刊编辑部

胡同深处

文/本刊编辑部

图片来源:双语儿童绘本图书《北京是个好地方》Lana Sultan著,译文迪绘图

一层秋雨一层凉,秋分后,几场细雨把北京带入一年中最美的金秋时节。

环顾北京,最适宜品味北国秋味的去处,还是胡同。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描述的那样:“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在日新月异的首都,胡同连接着老北京与新北京的记忆。对于外国人来说,胡同是他们探索老北京的第一站。

在国盛胡同深处,一座240余年历史的四合院迄今已接待了13万名游客。主人张广之老人回忆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的一天,一位荷兰游客找上门来希望采访参观,他后来将这座老宅院写进了书里,吸引了更多外国游客慕名而来,其中不乏菲尔普斯、莎拉·布莱曼等名人。为了让游客了解原汁原味的胡同生活,张广之老人带头,一家人自学外语、手绘讲解图……多年来,客厅里一大摞大小不一的留言本留下了世界各国游客用英语、俄语、西班牙语给北京胡同写下的“情书”。

出于对胡同四合院的喜爱,众建筑事务所的建筑设计师臧峰、何哲和美国人沈海恩萌生了内盒院的设计创意,内盒院是一个可以实现对古旧建筑功能进行更新的预制化模块建造系统,本质上是“房中房”。此设计屡获国内外设计奖项

一些外国人从胡同瞥见老北京的吉光片羽,另一些则走进胡同深处,把家安在了这里。

马海德、米勒、沙博理这一批外国专家都选择在胡同安度晚年。在选择住处的时候,马海德大夫坚持要选一座胡同四合院:“那才是有中国特点的建筑嘛!这样接待外宾的时候,就可以让他们认识什么才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房子。”他放弃了原国民党将军杜聿明的日式旧宅,选择了后海北河沿24号院。沙博理和夫人凤子从上世纪50年代搬进南官房胡同53号一座小四合院后,一住就是几十年。有条件更好、更现代的住所,他也不愿意搬去,说要完全融入中国。有一段时间,要让他住友谊宾馆的专家楼,他坚决拒绝了。爱打太极、爱遛弯的沙博理是邻里口中的“沙老爷子”,身为政协委员的他乐于帮助街坊邻居,还曾帮胡同居民向有关部门反映“胡同游”管理不当的问题。然而,老专家们记忆中的“老胡同记忆”正淡出高速变革的当今社会,胡同里的人渐渐走了出去,胡同里的慢生活也在渐渐消逝。巨变之中,有一些老外却钻进了胡同,记录下胡同的点滴。

1995年,美国人迈克尔·麦尔作为一名志愿者,阴差阳错地来到中国。在四川内江度过了两年悠闲教学生活后,迈克尔来到北京,对这座城市一见钟情。他写道“这里,市中心并不是一条条空荡荡没有人情味的宽阔林荫大道和千篇一律的公寓与写字楼,而是一汪汪相连的湖水,周围修着各式各样看上去十分亲切的建筑,以及将它们联系起来的胡同……”

让迈克尔走进胡同的,是20世纪初的法国建筑师柯布西耶对反对旧城改造的某些老巴黎保护分子的批评:“他们白天抗议,晚上溜回郊外现代化的家里。”迈克尔感到自己住在公寓楼是“光说不练假把式”,在阅读了大量北京城市规划的资料后,2005年他搬到了杨梅竹斜街,成为四合院的一个普通租户。几年的胡同生活后,迈克尔完成了记录老北京胡同消逝的纪实作品《再会,老北京》,在这本厚达400页的著作里,他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记录了奥运前三年大栅栏几个胡同的拆迁,和身边的邻居在拆迁洪流之下的生活和命运。

胡同在变,但不是只在消逝,还有面向新时代的转型。从老胡同到新胡同的变革过程中,活跃着一些年轻的“洋面孔”。

在大热的上海卫视家装改造节目《梦想改造家》中,年轻的日本设计师青山周平让我们重新认识到胡同空间改造的可能性。南锣鼓巷一户挤了5口人,仅35平米的胡同老房在他的巧妙设计改造下,摇身变为明亮、清新、整洁的小“别墅”,网友们称赞他的改造让北京老胡同重现活力。青山周平来北京已有11年,其中有8年都生活在胡同里。在他眼里,胡同使许多人的生活重叠在一起,走出了房子,依然是家。“胡同就像是城市的客厅,人们在街边下象棋、打牌、做饭、午睡、与孩子玩耍,生活在这里每天都有新的发现。”青山认为胡同改造应该舍弃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传统符号,创新空间利用观念,让胡同跟上现代的生活节奏和审美特点。

如今,胡同住宅受到越来越多外籍家庭的欢迎,想要出租胡同四合院的房主几乎毫不费力就可以找到外国租客。区别于老一代外国专家们的“老北京情怀”,新一代“洋住户”更讲究生活的品质和便利性。现代设计逐渐在胡同深处蔓延开来。

美国俄亥俄州的投资银行家奎科· 特兰为“追求不同的生活体验”搬到了东四十条一座经过改造、拥有两间卧室和两间浴室的四合院内,他自己建了一座小花园以便请朋友们前来烧烤聚餐;外籍设计师艾米·马特森应一位德国客户的要求,用“玻璃走廊”的概念改造了北京的一座四合院,并加入了石砌壁炉、不锈钢厨具和落地大窗等设计;另一位设计师洛琳·欧迪奈则将一座结构复杂且光线昏暗的四合院改造成明亮的现代住宅,她拆除了厚重的幕墙,将房屋的外墙打开,使其与花园连通,营造出一种室内室外生活融合的感觉。

本期特别策划,我们跟着几位外国人走进胡同深处,从他们的故事中看胡同的前世今生。

猜你喜欢
四合院迈克尔胡同
Open Basic Science Needed for Significant and Fundamental Discoveries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北京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
四合院下的宝藏
东明胡同
四合院里的义务管理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