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串法(外一则)

2016-12-06 20:59张其俊
中华诗词 2016年9期
关键词:江楼老妻鱼戏

张其俊

反串法,也就是“矛盾法”,还可称之为“反接法”,在西方现代文论则称为“抵触法”。实际上也就是矛盾修饰——即是诗中人物前后自相矛盾心理的具体反映。而在语言表达上,则是上下文多以互相对立、互相抵触的词语反串在一起的。它有助于细腻传神地表现出诗中人物复杂的情思、矛盾的心态。在古代优秀诗篇中,尤以表现爱情、婚姻和思归、伤别之类的作品中更为频见。且多以第一人称(含诗人自我形象和代言体形象)出之。

其一,反串诗人自身的矛盾心态。诗人在特定境况下,往往会产生某种矛盾心态,而以特殊的语词反串出之。例如初唐宫廷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一作“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媚附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后武后退位,张易之被杀。宋亦被远贬岭南任泷州参军。这首诗是写他头年冬天单身去贬所,次年春上即自贬所潜逃回洛阳,由襄阳渡汉江,取道南阳而返洛。因是开小差潜逃而归,故愈近家乡,愈是提心吊胆:一是怕听到家人的坏消息;二是潜逃回家,又怕走漏了风声,怕碰见熟人,只求隐匿,不敢随便和人攀谈。故而就“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是矛盾的,又是提心吊胆的,故特意选用“怯”和“不敢”来反串起这种心态,反接“近乡”之情,十分巧妙、贴切精当。其忐忑不安之神情举止呼之欲出。若是将“不敢问来人”换作“急欲问来人”以顺接前半之语意,那就显得平平淡淡、味同嚼蜡了。无独有偶,清人沈德潜在研究杜甫诗的表现技巧时就发现:“有反接法。《述怀》篇(杜甫《述怀》诗)云:‘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若云‘不见消息来,平平语耳;此云‘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斗(通‘陡)觉惊心动魄矣。”(《说诗啐语》)杜甫于“安史之乱”中曾一度被叛军俘获,押解至叛军盘踞的长安城中,后从长安逃出,到凤翔(今陕西凤翔)去谒见唐肃宗。他在那里听到传言:家室所在的鄜州(今陕西富县)已被安史判军杀得鸡犬不留,因此十分担忧家人的安危,便写了这首《述怀》诗。诗中不用“不见消息来”以顺接上文之意,却用“反畏消息来”反接上意,便最贴切地表露出诗人此时此刻最怕听到有不幸消息传来的忐忑不安的矛盾心情。真是神来之笔,诚令人“陡觉惊心动魄”。

其二,反串代言体诗中主人公的矛盾心态。诗人揣摹诗中主人公的微妙心态而又设身处地地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表现出来。其典型例证有如宋代词人吕本中的《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这首闺怨词构想奇妙,不落俗套。将咏物与抒写心曲融为一体,着意开凿“江楼月”所具有的双重属性——既能“相随不离”,却又“暂满还亏”,寓之以一褒一贬,巧妙地抒发了闺中思妇望月怀人、痴情生怨的矛盾心态。上片褒“江楼月”,下片却又来贬“江楼月”。到头来,“不似”也不好,“似”也不好,左右为难,自相矛盾。以“却似”来反串“不似”,更能反映出闺中思妇痴情入骨、相思化怨的矛盾心态。词人构思新巧、传神写照,将反串这一艺术手法发挥到了极点。钱钟书称这种双刃剑的比法,为“比喻之二柄”。钱先生在《管锥篇·周易正义·归妹》中说:“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修辞之学,亟宜拈示。斯多噶派哲人尝曰:‘万物各有二柄,合采慎到、韩非‘二柄之称,聊明吾旨,命之‘比喻之二柄可也。”周振甫在《诗词例话》中进一步指出:“比喻的二柄,也有用来指同样的事物的,主要是写变化。”这里所写的同样都是那个“江楼月”,前后却有了变化,惟其有了这个“变化”,就能把闺中人积思而化怨微妙情思变化流露出来了。

其三,反串第三人称主人公的矛盾心态。这一类诗作,一般是叙事诗。诗人对诗中主人公多是客观描叙,但也融进了诗人浓郁的感情色彩。即如杜甫的《垂老别》,乃是写“安史之乱”中,李唐王朝的官军在邺城大败之后,急需补充损失的兵员,于是就连拄着拐仗的老汉也被逼上前线。诗中抒叙这位被迫丢掉拐杖上前线的老汉在与老妻作生离死别时惨不忍睹的情景:“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老汉在与老妻生离死别之际,犹伤老妻卧路衣单身寒;而“卧路啼”的老妻,也明知他此去必不得生还,却仍在劝他“努力加餐饭”!细察深味这对老夫老妻内心深处的矛盾心情,诚足以感天地而泣鬼神!刘熙载《艺概》有云:“篇意前后摩荡,则精神自出。”这种摩荡,也就是矛盾抵触之意,运用反串,更见精彩。

别有韵味的重叠错综、重叠续补

重叠错综是重叠和错综两种修辞手法并用时的合称。即在相邻而且相关的上下旬或一组句式相同的句群中,其局部相同的那一部分称为“重叠”;而其局部不同的那一部分则称之为“错综”,合起来便是“重叠错综”。周振甫在《诗词例话》中说:“重叠是形式的局部相同,内容并不重复。……错综指其中的变化,……就其局部相同说叫重叠,就其局部不同说叫错综。”重叠错综是为了更好地把诗歌中的感情和韵味表达出来。陈望道先生在其《修辞学发凡》中将它作为“镶嵌”的表现形式之一——嵌词人句:即将不同词嵌入一组内容相关、句式相同的句群中。这种做法也就是同中有异,调换嵌词,富于变化。《诗经》中多有此种篇什。

重叠错综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四:其一,前重叠,后错综。有如汉乐府《江南》之后半:“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首乐府民歌以活跃欢快的情调,抒写了江南水乡姑娘多姿多彩的劳动生活。后半则以重叠错综的形式反复咏叹,兴味怡然。巧将重叠部分“鱼戏莲叶”与错综部分“东”、“南”、“西”、“北”巧妙配搭,富有情趣韵味。

其二,前错综,后重叠。即如《诗经·王风·君子阳阳》(情人相约出游,载歌载舞):“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金启华译:“人儿来时喜洋洋,左手拿着笙簧,右手招我去游逛。快乐呀,呀嗬嗨!人儿来时乐陶陶,左手拿着羽毛,右手招我去游遨。快乐呀,呀嗬嗨!”)这首远古情歌,若通观全诗:两个诗节各四句,前三句均有变化,是错综;末句全同,是重叠,合起来便是先错综后重叠。但若从诗句的内部结构来细察,则这两个诗节的前三句中,又呈现出先重叠后错综的态势。因此更显得变化多姿,丰富多彩。

其三,中间重叠,首尾错综。诗中通篇皆用此种格式的不易见到。但在诗中局部用到的并不鲜见。诸如《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像这种格式的两组句群中,以错综的部分为主,决定诗的内容和旨趣,而重叠的部分则只是起到限定句型的框架作用和强化反复咏叹的效果。

其四。交叉重叠错综。重叠和错综的前后位置,在同一首诗词中特意交叉变化、更显得多彩多姿。例如南宋末杨佥判(官名)的《一剪梅》:

“襄阳四载弄干戈,不见渔歌,不见樵歌。试问今事若何,金也消磨,谷也消磨(意谓:徒耗钱财,并未击退敌人的进攻。)柘枝(舞曲名)不用舞婆娑,丑也能多,恶也能多。朱门日日买朱娥(美女),军事如何?民事如何?”这位隐名的词人对国难当头不顾国家存亡、人民死活的军政官僚政客进行强烈谴责、辛辣嘲讽,而对人民的苦难寄以深切的同情。词中最突出的便是交叉运用重叠错综的艺术表现手法,或者先重叠而后错综,或者先错综而后重叠,反复咏叹,强化了此词的艺术效果。

另有一种,重叠续补。这可算是重叠错综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重叠部分是相同的,而在重叠之后句更续补出其他相关的词语,以进一步强化重叠的效果。这可是清代女词人的一种创造或称之为:“重叠续补式”。即如清代女词人吴藻的《苏幕遮》:“曲栏杆,深院宇,依旧春来,依旧春又去。(此句仍是前重叠后错综句式。)一片残红无著处,绿遍天涯,绿遍天涯树。柳花飞,萍叶聚,梅子黄时,梅子黄时雨。小令翻香词太絮,句句愁人,句句愁人句。”词中抒发了女词人伤春惜春、善感多愁的典型情思。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创造性地运用了这种重叠续补式的的修辞格,回环咏叹,层层渲染,愈转愈深,读来琅琅上口,使人从中感受到某种特殊情调韵味。

猜你喜欢
江楼老妻鱼戏
阅江楼
江楼感旧
采莲曲
读迷作品
老妻
丙申三月独走青藏老妻为备行囊(外一首)
老妻,也要多凝视
螺蛳壳里做道场——阅江楼风景区游客中心展示厅
植物占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