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思维为诗增添神韵

2016-12-06 20:56雷海基
中华诗词 2016年9期
关键词:李白思维

古今一些诗的名句,之所以成名句,除了富人情事理,还有一个是其独特的语言,使之具有非凡的神韵。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独特诗句怎么来的?是打破了惯常的思维方式,非正常地观察思考事物、表达情感。看似不正常,有违物理,甚至近似荒诞,却又合乎人情。头发如何有三千丈之长?谁也没见过。但是,镜中看到自己的白发,李白认为头发白了是忧愁所致,愁绪有三千丈之长,自然头发也三千丈,以此表达忧愁的长与深。又如,张说的“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山峰怎么可能浮在水面上?它的比重比水重多了,应该是立在湖中才对。但是,远看露出水面的山峰,直觉就是水面上的山是浮的。读者体会其中意味,又觉得是合乎隋理的,道是无理却有情。这就反常思维。

反常思维是正常思维的异化,在诗歌中运用相当广泛,形成一种特殊现象。一些诗人很注意运用这种思维,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江怎么能流到天地外去呢?既然是颜色怎么可能看不见呢?古代,李白用得是最多的,如《题峰顶寺》:“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当代,刘庆霖用得较多,创作了不少有神韵的诗句,如“夕阳映水成金剑,我欲提携守隘关”,“半枝花蕾插头上,一罐月光提手中”,“从今不拟缘情赋,叠起相思月里藏”,“雪阻关河炊断菜,军歌一曲作汤调”。他的《中秋夜与战友小酌》:“相邀一醉在心楼,莫道诗囚与酒囚。五个男人五个省,一杯明月一杯秋。”杯中如何会有明月与秋天呢?原来是五个男人席间,杯酒照明月,饮一杯酒,忆一段往事。十分形象又极富内涵,耐人寻味。

这类诗句,形象新颖,诗意朦胧,含意多解,令人眼前一亮,过目难忘,余味无穷,超乎意象,有一种玄妙的风韵和神气。

反常思维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跨越物理界限。如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将精神的愁寄与物质的月。“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无生命的月、影成了诗人的友人。刘庆霖“军刀且共诗刀快,裁得湖光作锦衣”,文化的诗成了刀。他的《题张家界天子山》:“手握金鞭立晚风,一声号令动山容。如今我是石天子,统御湘中百万峰。”人成了石头天子,统治百万山峰了。

2、颠倒位置。有的颠倒主客位置,反客为主。刘庆霖:“稳坐松前倚石案,招呼红日见吾来。”我等待日出,变为我呼日来见我,由被动变主动。有的借位置,作者借用他人他物名份,扮演不同角色。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借前方士兵妻子的口吻写诗。陈亮《游鱼》:“忽在身旁落晚霞,红天入水吻莲花。轻轻摘去云三两,好借温柔饰我家。”借鱼之口,抒自己的情。

3、不对称配置。用不对称的事物互相搭配,形成失衡态势。有的用有声对无声,如:“秋日寻诗去,山深石径斜。独行无向导,一路问黄花。”(刘章《山行》)黄花是不能发声的,怎么能问呢?有的以小装大,如:“行到峰峦奇险处,四围山影一肩担。”(刘庆霖《黄山挑夫》)一根肩担怎么能挑得四周的山影。有的把不可能写成现实结果。如:“童心放到夕阳里,悄把星儿都点燃!”(田成明《放风筝》)星星怎么能点燃?

4、超越时空。超越现实观感,将自己的感官无限放大,雄视万里,思虑千年。如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薄走泥丸。”星汉:“帐篷三宿收星斗,囊橐千峰尽画图。”“键盘上看星辰落,书本中听风雨旋。”刘庆霖:

“若使我生千载上,定邀赢政夜谈兵。”其表现的时空皆十分久远空阔,超越了人类感官的能力,脱离了现实。

5、异类嫁接。将不同属性的事物连接在一起,如刘庆霖:“绿风拐进小河湾,春是农家邮递员。”“黑熊无护照,偷渡过江湾。”“辘轳腰缠紧日子,晾衣绳晒满阳光。”王赋:“记得边关溪水旁,青蒿点火炒蘑香。青烟缭绕如思绪,野味和风煮月光。”春是邮递员,黑熊无护照,辘轳过日子,风煮月光,都将两个不相干的事物居然嫁接上了。

6、化虚为实,变不可能为可能。如:“小诗一把向天撒,化作春雷动地歌”(刘化尧),“足迹叠成边塞路,青春散作界河风。”(刘庆霖),诗意、青春这些都是无形的抽象的,在诗中变成了有形有声的雷歌、春风,不可能的都变为现实的,可以感知的。

7、活化事物,即拟生拟人。如:“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王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咏梅》),“潮来潮去声声诉,怨恨礁娘志难摇”(高锐),“山巅一点星星雨,争惹风中落叶飘”,“芭蕉萦梦风轻扰,欲拽拂窗那缕衣”(陈亮)。在诗人笔下,苔、梅、蕉等植物人物化了,笛、潮、礁、雨成了有灵性的生命体。

有的一首诗多种方法并用,如刘庆霖《老兵复员》:“界岭三年一老兵,戎装未脱泪先倾。抚摸帽上国旗色,折叠胸中边塞情。足迹移交新战友,背包捆起旧歌声。临行欲卸机车笛,怕向苍烟落照鸣。”其中“折叠胸中边塞情。足迹移交新战友,背包捆起旧歌声”三句都是反常思维之句,情感是不可折叠的,足迹已经消失了怎么移交,歌声是无法捆绑的。

每一事物都是立体的,与其他事物联系着的;可人的感官只能于一定时间在一个地点进行体察。因此,直接体察到的必然是片面的。但人会运用自已的经验,去修补这个片面的缺陷。而且人也会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干预;在干预之下,事物往往带有主观色彩。这说明人们存在多种体察维度,分为有形的无形的;有形的是直觉观照,无形的是思维加工。无形的影响有形的,将直接的观照化为不同的形态。所以,事物形态会随心理和思维变化。体察生活时,主观意识丝毫不干预和过度干预,都会产生非理性思维。非理性思维主要有这么几种:

1、直觉的表面现象——观照,即眼中的直观视角,不经思维加工过滤,没有前人观点和经验的影响,产生了错觉。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山不会自己出来,孤帆离日头还很远,并不在日边。“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沈俭期),实际上,月亮、天河离窗户都很远。刘庆霖的《高原军人》:“高原营帐触天襟,耕月犁云亦可闻。”这些都是错觉,是表面现象。

2、心灵的感应一一主观的认为,是心理视角。“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认为两人情深千尺,潭水自然深千尺。“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花送客,燕留人,月是故乡明,不过是作者的主观认为。“天山是我雪鬃马,塞外从戎久未还”(刘庆霖《望博格达峰》),天山是我雪鬃马,显然是作者的主观意识。

3、心理需求的反映——企望视角,需要什么就会出现什么。“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李白《游洞庭》),问一下可否乘水流上到天庭,这是明知故问。“桂魄当空窗影微,世人争占月清辉。今宵独饮闭门醉,我那份光分给谁?”(刘庆霖《中秋独饮》)希望将月光分给友人,给谁呢?乘流上天,分给月光,现实中都不可能,是作者主观营造的。

4、生活经验的判断——用自己的智慧去感悟。这是判断视角,根据经验提前进行判断。也就是用已有的日常生活知识表达大自然现象,故儿童常常会将科学现象简单地生活化,出现有趣的生活化比喻,如将星星看作灯。太阳下山,是山把太阳吃掉了。如刘庆霖《小女》:“我家小女爱星空,胆小缠人牵手行。忽指天边圆月语:嫦娥晚饭煮星星。”田成明《童趣.听故事》:“蒲扇轻摇榆叶风,流萤漫挑小灯笼。”孩童把月当锅煮星星,流萤是小灯笼。李白的诗解释了这个现象: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反常思维有悖于生活常识或科学道理,其语言运用有独特的方式。

1、巧妙地运用名词和动词,形成非正常的组合。一是名词非正常组合,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将过去的月、关与现在的组合起来。“军人脚下是边关”(王海娜),将脚下土地与遥远边关组合一起。二是用同类动词连接异类名词。完成这种异类嫁接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主观跳跃性连接。“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李白《登太白峰》),用“语”“开”字完成我与太白山的连接。“一网捞春色,千钩钓月丸”(宋彩霞),主观地将网与春、钩与月连接,春色是不可能鱼网捞的,月亮是鱼钩钓不到的,都是作者臆想的,艺术加工的。三是用异类动词连接同类名词。如“蛙声涨至半山腰。”(刘庆霖),用“涨”字,而不是“飘”、“传”、“飞”,声怎会涨呢?他的《巷里磨刀人》:“两块山根磨日月,一肩板凳走天涯。”日月是磨不到的,板凳是不会走的,“磨日月”“板凳走”都是两个不相关的异类词的组合。涨、磨、走三个字动词的运用都是反常的。

2、颠倒名词的主客位置,即调换对位的名词。如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现实生活应该是人逐月,诗颠倒了人与月的位置,就成了月追人。

3、用动词调换主客位置。如以“迎”代替“来”,刘庆霖《长白山行》“白山是老友,门向我常开。鸟道云埋处,有峰迎出来。”我向峰走去,变成门向我开,峰出来迎我。“轻舟正驾清风走,追赶红荷十里香。”(雷海基)用“驾”字代替“送”字,将原本风为主,调换为船为主。

4、运用名词的关联性。刘庆霖《野塘鱼》:“家在寒塘远洞庭,芦花影里听蛙声。误食月钩光满腹,偶眠莲帐梦多清。”钩,有焦钩、月钩,通过钩这一点相关性,转换、嫁接。焦能含魚钩,也就能含月钩。他的《冬天打背柴》:“捆星背月归来晚,踩响村头犬吠声。”能背柴,自然也能背月,况且月光是照在背上的,二者通过“背”字关联。

5、运用名词的多重属性,形成异类嫁接。如花,有植物开的花,也有金属作的花。“数朵兵花开上肩”,士兵的军衔星,又叫星花,是金属作的,缀在肩章上。要变为植物开的花,就用“开”字代替“缀”。诗的反常思维就完成了。

6、运用名词的多重属性,形成多重意境。如周迈《读“不惑年鉴”》:“掩卷识得高段位,谁言夕照不辉煌!”“段位”,是围棋术语,也是指人品阶位。田成明《挖野菜》:“苦菜黄花野蒜根,柳筐斜挎满霞茵。晚归燕子隔墙问,谁摆邻家一桌春?”这个“春”,既是春天的菜,又是席间气氛一春意浓浓。“背包塞满太阳光”(王海娜),这里的阳光不是物理的,是心理的、青春的阳光

7、反常思维回归正常思维的转换语言。诗用反常思维,虽然有违事理,却要让其合乎人情,最终还需回到正常思维。这就需要实行两者的转换。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一联是反常的。但接下来“我舞影遂乱,我歌月徘徊”是合人情的。这是上下联之间转换。多数情况是一联中转换,有的通过一个名词过渡,再用动词转换,如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用“裁”动词连结“细叶”“春风”两个名词。风是不能裁叶的,剪刀却可以,就通过剪刀过渡,完成转换。有时需要多次转换。如雷海基“青春种在军营里,数朵兵花开上肩”,“青春”经由“军营”到“兵花”,再到“肩”,三个名词过渡。先用“种”,再用“开”“上”三个动词转换,才最终完成。因为青春在军营下种,所以开成了兵花;因为兵有肩章,花才开上肩。看起来不符物理,却合人情。若无后面的句子过渡与转换,前面的就不合理了。反常思维,最终要回归正常思维,用生活的现实存在对反常思维现象予以补充,把非正常生活转换为正常生活。

诗,作为以抒情为主的文学艺术,客观的描写虽然少不了,但更多地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干预。诗人会不自觉地运用非理性的反常思维。反常思维使诗句形成跨越、多解、错乱、朦胧现象,带来语言的新颖美、模糊性、跃动感,使诗气象神奇生动,有变幻莫测、新境开出之感。这是读者所欣赏的,也恰好是诗魅力之所在。

猜你喜欢
李白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