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党建:如何破题,怎样融合?

2016-12-06 02:27孙英臣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网络平台观念融合

孙英臣

百度百科对“互联网+”作出了这样的定义:“‘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这个定义非常准确。其关键词或曰要素有三个:“创新2.0”“互联网思维”和“网络平台”。何谓“创新2.0”?它是与“创新1.0”相对而言的,“创新1.0”是指工业时代的创新形态,“创新2.0”则是指信息时代的创新形态;何谓“互联网思维”?它是基于信息网络社会而诞生的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其基本特征是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开放性、互动性、共享性;何谓“网络平台”?它是基于网络的全数字化的信息处理系统,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管理、信息传输、信息衍生、信息倍增、信息交互、信息共享、信息分析、信息变异等等。

这三个关键词、三个要素给定了“互联网+”的明确指向——“网络平台上的创新”。这种“创新”由于“互联网思维”的介入而迥异于以前任何时代。

一、“互联网+党建”是什么?

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随即,“互联网+工业”“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科技”“互联网+教育”等等便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互联网+”似乎成了一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但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是在玩概念、玩时髦,他们所谓的“互联网+”徒有其名,仅得其皮毛,没有什么实质内容。因为“互联网+”的三个关键词、三个要素在他们那里都付之阙如。“互联网+党建”同样如此,被一些人拿来当作最新鲜的词语挂在嘴边、写在纸上。

那么,“互联网+党建”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它究竟是什么?应该如何表述?笔者以为,“互联网+党建”当然是成立的,它是党的建设在信息时代和网络平台的展开。对“互联网+党建”的定义可以见仁见智,以笔者之见,“互联网+党建”就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党的建设。其内容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其范围涉及机关党建、事业单位党建、国企党建、非公党建、农村党建、社区党建、高校党建、军队党建等领域,其形式包括网络党建、线下党建、“网络+线下党建”等样态。

无论如何表述,“互联网+党建”最核心的内容应当是互联网思维在党建领域的植入和运用。离开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开放性、互动性、共享性这些互联网思维的基本特征谈“互联网+党建”,无异于隔靴搔痒;把互联网思维的基本特征割裂甚至对立起来,也难以体现“互联网+党建”的创新性、完备性、实效性。更重要的是,如果无法把互联网思维与党的建设的主线、主要内容、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经验深度融合,“互联网+党建”就会变成“互联网”与“党建”两张皮,充其量也是貌合神离、有形式无实质。

由此而言,“互联网+党建”绝非一件容易的事。任何一种表面上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际上雷声大雨点小抑或只闻其声不见其影的所谓“互联网+党建”创新,都是在搞新的形式主义,都是对党建工作的亵渎。真正的“互联网+党建”必须要有实质内容。当然,在探索阶段出现层次较浅、不够完备、缺乏实效、形式大于内容、方式有所偏颇、未能很好融合等问题,都是十分正常、可以理解的,应当允许“互联网+党建”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和前进。

二、“互联网+党建”:如何破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级党委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通过推进网络党建、建立网上党支部、开展基层网络党建主题活动等措施,不断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党员的参与度,互联网成了扩大党的组织基础的助推器。广大党建理论工作者也敏锐地发现网络党建这一新生事物,予以深入分析和研究,从党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高度,为推进网络党建献计献策。这些探索可以说是“互联网+党建”的前奏。

但是,我们不能把网络党建视同于“互联网+党建”,只能把网络党建看作“互联网+党建”的雏形,因为“互联网+党建”的核心要义在网络党建中未完全体现。具体来说,网络党建仅具备了“网络平台”这个要素,“创新2.0”和“互联网思维”这两个要素被忽略了。而且网络党建本身也存在一些泡沫,譬如浮躁、浅薄、表面化、生硬化、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等等。当挤去网络党建的泡沫再来谈“互联网+党建”这个话题的时候,“互联网+党建”尚处于破题阶段,距离真正展开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这一点必须正视,否则就会盲目地陶醉于一片喧嚣之中,而错失发展的良机。

那么,“互联网+党建”该如何破题呢?

首先,借网络党建之力。应该看到,“互联网+党建”不是在一张白纸上展开的,之前的网络党建已经颇具规模,并且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互联网+党建”自然要借网络党建之力,在网络党建的基础上推进,不能另起炉灶、另搞一套以示区别。譬如,网上党支部是网络党建的一项非常成功的创新性举措,开展“互联网+党建”可以运用“互联网思维”深入挖掘网上党支部建设的科学内涵,科学设计和开发网上党支部的功能,对网上党支部的党务管理、宣传教育、党员联系、监控监督、咨询服务等各项功能进行优化组合,实现网络资源与党建资源的科学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网上党支部的功能和作用。

其次,纠网络党建之偏。如前所述,网络党建存在一些偏颇之处。由于这些偏颇会影响“互联网+党建”的健康发展,必须予以纠正。仍以网上党支部为例,曾经风光一时的网上党支部近年来渐渐销声匿迹,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兴起之初便存在虚化、弱化、休眠化的危险。有的网站千人一面、缺乏特色,内容空泛,没有吸引力;有的网站层次混乱、缺乏规划,栏目设置重点不突出,形式过于单一;有的网站更新不快、互动不勤,甚至长期处于休眠状态,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的网站缺乏相关软件的开发利用,网络系统的管理维护也不到位。这些问题都是网上党支部建设之偏,只有予以全面纠正,才能确保网上党支部的健康高效运行。endprint

第三,扬“互联网+”之魅。信息时代是一个剧变的时代,很多人感到了不适应,但更多的人在尽情享受变化的魅力。“互联网+”就是对很多人极具魅力的新鲜事物。计算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等,诸如此类的附着在“互联网+”上的新生事物,给人们带来了生活工具、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的数字化,这就是“互联网+”之魅。“互联网+党建”必须高扬“互联网+”之魅,借以促进“党建”创新。毋庸讳言,陈旧的党建工作方法距离广大党员特别是“80后”“90后”党员越来越远,越来越缺乏吸引力。“互联网+党建”可以借“互联网+”的魅力把广大党员凝聚起来,增加党组织的吸引力和活力。

三、“互联网+党建”:怎样融合?

虽然“互联网+”的定义里没有“融合”这个字眼儿,但“融合”实乃“互联网+”的生存和发展之道,对“互联网+”而言,抽掉“融合”无异于釜底抽薪。百度百科对“互联网+”的进一步阐释是:“‘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对于“互联网+党建”来说,“融合”同样重要。

那么,“互联网+党建”应该怎样融合呢?

首先,要着眼于观念的融合。在党委部门从事党建工作的同志一般年龄相对较大,大都具有从事党建工作的基本观念,譬如从严治党观念、党性观念、宗旨观念、组织观念、纪律观念、群众观念、大局观念等等,但由于年龄相对较大、接受新鲜事物较慢,他们对于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比较陌生,头脑里缺乏互联网思维。在党委部门使用计算机、互联网做网络党建具体工作的同志以“80后”“90后”党员为主,他们成长在信息时代,是网络空间的“原住民”,互联网思维在他们头脑里近乎天然生成,但由于缺乏严格的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他们头脑里党性观念、宗旨观念、组织观念、纪律观念等相对匮乏。这两种人应当尽快补齐自己的“观念短板”,并把这两类观念在自己的头脑里融合起来,这是“互联网+”与“党建”融合的前提条件。

其次,要着眼于人的融合。上述两种人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也各有自己的劣势和短板,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做到观念的融合,那就优先开展人的融合。也就是说,让两种人都扬长避短、相互积极配合,有着丰富党建工作经验的老同志与有着互联网思维的年轻人紧密合作、融为一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共同推进“互联网+党建”工作。

第三,要着眼于“互联网+”与“党建”的融合。“互联网+”与“党建”的融合,绝非二者的简单相加、生硬组合,而是二者的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这是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融合。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吃透“互联网+”的精髓,摸透“党建”工作的规律,熟知二者融合的重点在哪里、难点是什么、切入点如何选择、着力点如何把握。形象地讲,就如同元代女词人管道升《我侬词》所描述的那样,“把一块泥,捏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们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达到这种境界之后,“互联网+”与“党建”便真正做到了深度融合、有机融合,进入“互联网+党建”的健康发展状态。

(责编 / 吴耀明)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平台观念融合
维生素的新观念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一种基于5G网络平台下的车险理赔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融合》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健康观念治疗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