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2016-12-06 03:47:43米拉依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健康状况居家养老

米拉依,唐 莉,胡 莹

成都医学院 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成都 610500)



·论 著·

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米拉依,唐 莉,胡 莹△

成都医学院 四川应用心理学研究中心(成都 610500)

目的 比较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吴振云编制的老年心理健康问卷,对四川地区550名年龄60岁以上的居家、机构、社区养老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除了认知维度外,社区养老组的总分和其余分量表分均高于居家养老组和机构养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在总体心理健康、情绪、适应和人际维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区养老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一种可取的养老模式。

老年人;养老模式;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寿命在不断延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迅速增加。我国于1999年底与全球同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老年人口的增加无疑给社会、家庭带来一定的负担,尤以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表现最为突出[1]。

养老模式是关系到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一个关键因素。随着养老模式的变化,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及身心健康也必然随之改变[1]。当前,我国老年人养老模式主要有3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指老年人在家生活,由其配偶、子女或其他亲属赡养。这符合我国传统的家庭伦理价值取向,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中最主要的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指居住在老年公寓、养(敬)老院、福利院等机构进行集中养老,可以满足不同群体老年人对养老的需求。社区养老指老年人仍然居住在自己家里,只是白天到社区养老所享受服务中心所提供的各项养老服务。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我国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影响,老年人对家庭有难以割舍的感情,愿与儿女同住,加上我国当前的经济实力有限,很难在全国普遍建立设施完备、护理服务质量优良的养老机构,因此,当前仍以居家养老为主,而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使家庭服务社会化,以完善养老模式[2]。

国内有学者对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如吕林等[3]发现,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优于机构养老模式。周建红等[4]发现,社区老人与养老院老人的心理健康差异不明显。刘伟等[5]发现老年公寓老人的生活质量好于居家老人。但现有这些研究几乎都是两组养老模式的比较,且存在研究结果不一致的情况。为此,本研究拟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及机构养老3种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并探讨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发展和完善养老模式提供依据和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居住场所和养老模式的不同,分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3组。采用随机取样法,在四川省的成都、自贡、广安、眉山地区,对190个家庭、4个养老机构和2个社区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427份。纳入标准:年龄>60岁;意识清楚,有读写能力或可用言语与调查员进行沟通;无严重性精神疾病;自愿接受调查。3组老人的性别、年龄取样比例接近,在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现为社区养老组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最高,居家养老组的有配偶比例最高,机构养老组的无配偶比例最高(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 采用吴振云等[6]编制的老年心理健康问卷作为评定工具,该问卷包括性格、情绪、适应、人际和认知5个分量表,共50道题,被调查者只需作“是”或“否”的选择性回答,分数越高表示心理健康状况越好,满分50分。

1.2.2 施测过程 2015年1-4月,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专业人员对被试者进行个别施测,采用统一指导。由于文化程度、年龄等原因不便填写问卷的被试者,由主试者提问并根据其口头回答代为填写。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3种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对3种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发现,除了认知维度外,社区养老组的总分和其余分量表分均高于居家养老组和机构养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2)。

表1 3种养老模式取样情况和人口学特征[n(%)]

注:无配偶包括丧偶、离异、未婚、分居;有配偶包括在婚、再婚、同居

表2 3种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s)

2.2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2.2.1 不同性别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不同性别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2.2.2 不同年龄组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不同年龄组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认知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理健康总分和其余分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4)。

2.2.3 不同文化程度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不同文化程度老年人心理健康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情绪、适应、人际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呈上升趋势(表5)。

2.2.4 不同婚姻状况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无配偶组与有配偶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总分、性格、情绪、适应和人际维度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有配偶组得分明显高于无配偶组(表6)。

表3 不同性别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s)

表4 不同年龄组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s )

表5 不同文化程度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s )

表6 不同婚姻状况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s )

3 讨论

本研究比较了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3种不同养老方式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发现,社区养老组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优于居家养老组和机构养老组,这与韩露等[7]研究一致。其原因可能是,社区养老兼备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一方面可以满足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养老,获得家人照料和享受天伦之乐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得到社区提供的日间托老、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专业化养老服务,弥补了居家养老专业化服务不足和机构养老远离熟悉的生活圈,易产生不适应和孤独感的缺点[8-9]。

本研究还考察了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存在性别上的差异,这与吴振云等[10]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认知维度年龄差异明显,81岁以上的高龄老年组的认知健康水平最低,70岁以下的低龄老年组认知健康水平相对最高,这符合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认知能力逐渐下降的规律。本研究还发现,文化程度越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好,这与陈天勇等[11]的心理健康状况随着学历的提高而更好的结果一致,这可能与高学历老年人重视精神生活,人际互动良好,既往有不错的工作且经济状况较好等因素有关,同时也表明,全面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是民众晚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本研究还发现,有配偶的老年人在除了“认知”维度外的其他心理健康维度及心理健康总分上均高于无配偶组,说明有配偶在身边,能使老年人在情感上、日常生活上得到关怀照料,有助于维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社区养老是一种可取的养老模式,从家庭养老向社区养老过渡转变将成为我国未来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12]。“居家养老+社区照料”模式将是适合中国现阶段国情并能够被认同的一种养老模式,这是一条以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为主、兼容西式机构或者社会化养老成份的中庸之道,是中国老年人安度晚年的理想之路[13-14]。但这种社会化养老既需要老年人及子女转变观念,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予以关注。

[1]王静, 尹世玉,张凌慧.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J].现代护理,2006,30(13):2671-2672.

[2]吕林, 杨建辉,吕牧轩.不同养老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调查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2(17):15-18.

[3]吕林, 杨建辉.老年人心理需求状况及其增龄效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20(9):115-119 .

[4]周建红, 黄立新,陶琼英,等.不同养老模式老年人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9):2511-2513.

[5]刘伟, 于连科,杨守红.镇江市家庭养老与老年公寓养老生存质量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2):167-168.

[6]吴振云, 许淑莲,李娟.老年心理健康问卷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 10(1): 1-3.

[7]韩露, 王冠军.不同养老方式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需求的比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3,26(1):52-54.

[8]陈玉兰, 吴忧,林思勤.成都市中老年人社会支持与养老方式选择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6,29(1):65-68.

[9]张碧涛. 当代中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分析[J].黑河学刊,2010(9):153-154.

[10] 吴振云, 李娟,许淑莲.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11(23):713-715.

[11] 陈天勇, 李德明,李贵芸.高学历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杂志,2003,12(17):742-744.

[12] 初炜, 胡冬梅,孔祥金,等.农村老年人群对养老方式及养老模式探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2):87-90.

[13] 谢琼. 中国养老模式的中庸之道[J].山东社会科学,2008,22(11):126-129.

[14] 王贵生. 中国社区居家养老照顾服务业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A Comparative Study on Mental Health of the Elderly in Various Supporting Modes

Mi Layi, Tang Li, Hu Ying△.

Sichuan Research Center for Applied Psychology,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Chengdu 610500, China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elderly mental health in the various supporting modes and analyze the related influencing factors. Methods The Aged Mental Health Questionnaire by Wu Zhenyun was adopted to conduct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mong the 550 elderly persons over 60 in Sichuan Province of China in the three different supporting modes including the domiciliary endowment, the organizational endowment and the community endowment. Results Except the score of the cognitive dimension, all the scores of the elderly persons in the mode of the community endowmen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modes of the domiciliary and organizational endowment (P<0.001). There were als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mental health and the dimensions of emotion, adaptabi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respectively between the elderly persons of different marital status (P<0.05) and between those of diffe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P<0.05). Conclusion The community endowment is an advisable supporting mode for the elderly.

The elderly; The supporting mode for the elderly; Mental health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1.1705.R.20161027.1711.074.html

10.3969/j.issn.1674-2257.2016.05.027

R592

A

△ 通信作者:胡莹,E-mail:Huying_129@sina.com

猜你喜欢
健康状况居家养老
《居家》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自我保健(2020年10期)2021-01-15 00:54:42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时代邮刊(2020年8期)2020-06-22 08:13:56
staycation居家假期
英语文摘(2019年2期)2019-03-30 01:48:24
养生不是养老
基层中医药(2018年2期)2018-05-31 08:45:06
养老更无忧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5:47:39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华人时刊(2017年19期)2017-02-03 02:51:37
养老之要在于“安”
大社会(2016年5期)2016-05-04 03:41:44
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调查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
体育师友(2013年6期)2013-03-11 18:5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