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学志
(聊城大学 山东 聊城 252000)
浅述宋代市民文化
雷学志
(聊城大学 山东 聊城 252000)
宋代在一些人眼中是积贫积弱的一个朝代,受到周边民族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压迫,丝毫没有汉唐时期的那种强国风范。其实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一个朝代,在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等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市民阶层,市民文化高度繁荣。
市民文化;瓦舍;勾栏;茶坊酒肆
在宋代时期出现了瓦舍、勾栏等娱乐场所,茶坊酒肆为话本的兴盛提供了物资基础,各种形式的娱乐演出丰富了市民的娱乐生活,这些都反映了宋代市民阶层的崛起,市民文化的兴起。
惠生拥有众多国内外石油化工、煤化工及炼油装置的设计、采购、施工及项目管理的优秀人才和专家,具有突出的模块化设计能力、工程实施整合能力和海洋工程建造优势,在国内外项目的模块化建造中硕果累累,此次承接的浙江石化140万t/a乙烯裂解炉项目进一步巩固和丰富了惠生在这一方面的专业能力。通过全流程的模块化实施经验积累,惠生在大型模块化设计、建造和总装上的技术和实力日臻成熟和完善,使之成为行业中最具竞争力的模块化项目技术和EPC服务整合提供商。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宋代城市平民的文娱生活大放异彩,瓦舍、勾栏便是宋代市民娱乐的重要去处。瓦舍又称瓦子、瓦市、瓦肆,简称瓦,是城市中固定的娱乐中心,游人、看客来往其中,川流不息。《梦梁录》卷19《瓦舍》称:“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不知起于何时?顷者京师甚为士庶放荡不羁之所,亦为子弟流连破坏之门。”瓦舍中治安问题较多,但是笼统的称之为“放荡不羁”之所是士大夫的偏见。瓦舍的出现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娱乐活动上了一个新台阶。北宋开封见于《东京梦华录》的瓦舍有10座。勾栏又称构肆、钩栏、游棚,简称棚,设置与瓦舍中,有时与瓦舍互为同义词。其原义为栏杆,即固定的演出场所,内设戏台、戏房(后台)、腰棚(观众席),四周栏杆围圈。每座瓦舍中都有勾栏,少者一两座,多者十余座。如开封桑家瓦子、中瓦、里瓦共有勾栏50多座,临安北瓦有勾栏13座。勾栏的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如开封“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纳数千人”。当时的演出场所不止勾栏,此外还有露台。《事物纪原》卷9《戏场》称:“宋朝至正岁上元,辟端门。起山楼露台棘围,列钧容、教坊乐,及彩棚夹道,令都人纵观。”这些都为新兴的市民阶层提供了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是市民文化兴起的重要表现。
第四阶段,当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继续发展,教师应开始考虑适时地向学习者讲解“集合论”途径下的分数概念.“集合论”途径所产生的分数,主要是指有序数对形式的分数,这种公理化的分数定义形式抽象性强,完全成为了一种符号.对于使用这种分数定义方式对中学生进行教学是否合适的问题,弗莱登塔尔[21]明确指出:应该先以形式化程度稍低的方法进行过渡,例如先以{m/n|m、n∈Z,n≠0}形式的分数定义进行教学.换言之,教师对学生讲解有序数对形式的分数概念前,必须保证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有理数概念.
茶肆在唐代中期就已经出现,但并未普及开来。到宋代时茶馆、茶肆、茗铺、茶坊、茶楼则开始在城镇大规模的普及。宋代都城汴京和临安的大街小巷茶肆茗坊林立密布,成为市井平民饮茶区别宫廷及上层社会饮茶的一大特色。宋代的茶肆不仅多而且分布密度大,并且大多与酒楼并列。茶肆的客人五花八门“上而王公贵族之所尚,下而小夫贱隶之所不可阙”①。两宋时期的茶肆十分的热闹非凡,里面的人形形色色,有艺人、文人、官吏、手工业者、小市民等,是三教九流聚集之地,各种市民关心的话题消息在其中流传,成为体现市民生活文化的万花筒。除了的茶肆以外还出现了许多专门性的茶馆,茶肆提供的服务也就更加多样化。有学习乐器的教坊茶楼;消费娱乐业结合在一起的花茶坊与酒茶坊;兼营旅馆、澡堂类的茶肆、卖歌卖艺的歌馆型茶坊;类似于专业劳务市场与同业行会等的行业聚会性质的茶楼;专门说书的茶肆;专供人观赏蹴鞠球类游戏的游戏类茶坊;弈棋类茶肆等。茶肆酒坊的兴起说明市民休闲意识和文化趋同意识的出现,都是市民文化的重要体现。
两宋时期的观赏性和自娱性的文体娱乐活动多种多样,可归为艺术、体育、游艺三大类。艺术可分为说唱、舞蹈、杂技、戏剧四小类。说唱是通过语言与声腔的艺术感染、娱乐听众,包括“说话”、“杂说”和“演唱”。舞蹈有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之分,其代表舞种分别为“对舞”与“舞队”。宋朝的宫廷有两支舞蹈队:小儿队由72名少男组成,分为柘枝等十队;女弟子队由153名少女组成,分为菩萨蛮等十队。民间的“舞队”通常是业余舞蹈队在节日时在街头演出,一边游行一边表演。舞队的节目很多,仅《武林旧事》卷2《舞队》所记载即达七十种。如“旱龙船”系在陆地模仿水中划龙船;“十斋郎”系讽刺卖官卖爵的腐败现象等等。杂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杂技在当时称“踢弄”,广义的杂技则包括魔术、口技与马戏等。《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3《走索》载:“伎儿欲夸众,喜占街路交。系组不厌长,缚竿不厌高。空中纷往来,巧捷如飞猱。却行欠肤寸,倒挂连秋毫。”戏剧包括傀儡戏、杂剧、南戏和影戏。傀儡戏又称木偶戏,包括若干种:悬丝傀儡、杖头傀儡、肉傀儡、药发傀儡、水傀儡等。杂剧是宋代戏曲的精粹,出现于北宋前期。杂剧的情节复杂,分为艳段、正本、杂扮三部分,演出时有音乐伴奏并以锣鼓为拍节。杂剧的爱好者甚多,按照开封的风俗,每年七月七开始上演《目连救母》杂剧,一直延续到十五,“观者增倍”。南戏也称戏文,兴起于两宋之际的温州等地的农村。起初结构简单,进入城市以后再杂剧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下逐渐完善,并与杂剧并驾齐驱,标志着戏曲走向成熟。体育又包括相扑、球类运动、棋类活动等。相扑也称角抵、争交,即摔跤。相扑表演分为两类,一是军士因朝廷举行大型活动而进行的演出。《梦粱录》卷20《角抵》称:“朝廷大朝会,圣节御宴第九盏,例用左右军相扑,飞市井之徒,名曰‘内等子’。”二是民间的相扑手为谋生而进行的演出:“瓦市相扑者,乃路岐人聚集一等伴侣,以图摽手之资。先以女飐数对打套子,令人观睹,然后以膂力者争交。”球类运动统称“球鞠之戏”,最开始主要流行于上层及军中,在宋代普及到民间。《东京梦华录》卷7《驾幸宝津楼宴殿》载:琼林苑宴殿之南,“有横街,牙道柳径,乃都人击球之所”。在宋代,盛行重文轻武,士大夫们较少参与剧烈活动,但对围棋之类的文雅活动很感兴趣。城镇茶肆普遍备有棋具以供顾客使用。处处休闲,时时娱乐,体现了宋代市民文化的繁荣。
宋代市民文化的繁荣源于宋代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同样反过来市民文化的繁荣也带动力宋代市民阶层的消费,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宋代市民文化的兴起打破了文化娱乐活动的贵族化,丰富了普通大众的生活,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是明清市民文化的先河。
注释:
①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84卷。
[1] 脱脱(元):《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3] 孟元老(宋):《东京梦华录》,中华书局1982年版;
[4] 吴自牧(宋):《梦粱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5] 司马光(宋):《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01年版;
[6] 李焘(宋):《续资治通鉴长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7] 王溥(五代):《五代会要》,中华书局1998年版;
[8] 刘肃(唐):《大唐新语》,中华书局2005年版;
[9] 杨渭生:《两宋文化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 郭学信:《论宋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西北师大学报,2009年09期;
雷学志(1991—),男,汉族,山东阳谷人,历史学硕士,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K25
A
1672-5832(2016)05-02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