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青与李默然逸事(外一篇)

2016-12-06 13:44刘树声
小说林 2016年6期
关键词:鲁迅

◎刘树声

沙青与李默然逸事(外一篇)

◎刘树声

1947年6月,音乐家沙青从内蒙古草原来到哈尔滨。随即组建东北文协文工团,时二十三岁任副团长。先接管了“塞北风”剧社,8月开始招考新团员。团址在东北文协(现哈尔滨市委常委会楼)大院西侧,是十多间旧青瓦平房。9月从东山里来了一位二十岁青年,沙青考乐感,他不擅长;另考戏剧表演、朗诵,意外地考中了,他就是李默然,从此与沙青结缘。

那时,我见过沙青,瞬间留下革命文艺干部英挺的“帅哥”印象。他正满怀激情创作歌曲《工人进行曲》《八·一五解放歌》《祖国解放之歌》等。在哈市工厂、街头、剧院演出。很受广大群众欢迎。1948年9月,沙青率默然等全团人员奔赴吉林战地前线,慰问我军官兵,初冬进入沈阳。1949年文协文工团并入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沙青任院歌舞团团长,默然任话剧团队长,后任团长、院长。1957年沙青又回到哈尔滨,任市歌剧院院长。

沙青身世经历,外人少知。他1924年11月生于辽宁辽阳,父亲是东北军军官,中共地下党员。“西安事变”后率部投奔延安。十二岁的小沙被分配到“红军中央人民剧社”,后在“战地服务团”“流浪孩子剧团”,担任童声独唱和舞蹈表演。有时还到敌人占区执行任务。美国知名记者斯诺的《西行漫记》一书,印有那时沙青的身影,见证他是一个小红军。后到边区艺术学校、马列学院学习,1942年入党,进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深造,这是沙青人生一段传奇故事。但是,他从不宣扬自己的这段革命历史。后来他平淡地告诉我:1980年上级组织已经批准他为“红军干部待遇”了。

沙青1986年从哈市文联副主席岗位离休后,任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有一次在老干部雅会上,他不忘旧,说:有几位“部下”如傅庚辰是中国音协主席,李默然是中国剧协主席,然后看着我又说:“他是一面坡的。”我说:“对呀,一面坡镇是他的老家,属尚志市。1927年冬天他就生在那里,与我同龄。”于是我回忆起1942年,我在一面坡中学(国高)读三年级见到他时是十五岁。默然家境贫寒,小学只念了三年零八个月,为了家人糊口,便做小工、小贩杂役。有一天,他到学校看到我和同学正在打篮球,同学们便说:默然来了。学校后街有个戏园子,外地京评剧团在此演出,经常放映上海三十年代老电影,记得有《秋雨寒宵》《不如归》《木兰从军(陈云裳)》,和笑星韩兰根演的影片等。学生票一角,我们同学晚间有好几次看见默然蹭电影看。还看见他蹭“古风音乐会”,听国乐、流行歌;以及蹭外地来巡演的话剧看。这样,耳濡目染,他就收获了戏剧。后来又经过专业的历练,使默然1961年在影片《甲午风云》中扮演重要角色邓世昌,一举成功。不过,其中有曲折。原剧组定他演李鸿章,可是演邓世昌的演员来不了,几经周折,改他演这位不畏强暴的民族英雄,一时红遍大江南北。默然说,这是捡来的角色。加上少年蹭戏,可谓戏剧人生中的奇迹。此外,他演出的《兵临城下》《检察官》《花园街5号》等影视剧,均受到广大观众喜爱。

似水流年,东北文协文工团在哈成立已四十年。1988年初,默然提议:团员到哈聚会,撰写团史,得到哈市有关部门大力支持。8月15日,近四十名团员从四面八方莅临涛声依旧的松花江边,走进老干部活动中心的电影大厅,参加东北文协文工团老同志联谊会活动。出席会的有省委市委领导,所属有关部门同志,老团长沙青等文艺界人士。第二天上午,联谊活动“移师”到市文联二楼会议大厅。我看到年逾花甲的默然和老团员们面带笑容,步入会场,颇感欣慰。联谊结束后,默然到沙青家拜望。把酒临风叙旧谈今,他仿佛回到初见沙青的岁月。送别默然回沈阳,沙青心中唱起《雁南飞》歌曲,愿祈他在戏剧人生中再创辉煌!

忆孙伏园在哈讲鲁迅

著名散文家、编辑家孙伏园(1894-1966)是鲁迅的学生。1911年在浙江绍兴师范读书,即为先生门下。1919年,经鲁迅介绍考试成为北大正式生,还在北大教授、图书馆长李大钊馆内工作。1921年任《晨报》副刊主编。是成立文学研究会十二位发起人之一,《语丝》同仁。

我记得1950年秋9月末他来到哈尔滨。一天下午二时,在名校第三中学小礼堂,与八十余位中学、师范等语文教师见面。会议主持人是市教育局中教科长周齐,他说:“孙先生是由北京随老区参观团来哈,邀请他来给大家讲话。”我看到台上落座的他,身着干部服,身体略胖,圆脸,额下留着短须。口音有点南腔北调,我能听懂。讲话没有讲稿,是简单、零散、随意地谈鲁迅,像是和大家聊天,很平易近人。

他说:“1921年主编《晨报》副刊,发表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分几期发完,署名巴人……”他没有评说这篇巨作,只三言两语平淡地说过去。也没有一点炫耀自己的言语。

他接着说:“1924年7月,我以记者的身份,陪同鲁迅先生,去西安西北大学讲学,住西安二十天,加上往返十多天共一个多月。因为交通不便,路上很辛苦。”

接着,他还谈到鲁迅小说《故乡》。文中的闰土姓章,本名运水,是一位与鲁迅有交的农家子弟。他说:“现在绍兴家乡,进行土地改革,闰土翻身了!”讲到这里,孙先生微微地笑了。

结尾,他说到周作人。大致讲:1948年冬,南京政权将要垮台,将关在老虎桥监狱的周作人放出来,后回到北京。现作为国家出版社社外工作人员,每月发固定工资,从事翻译工作。孙先生讲话一小时,至此戛然而止。

后来,我从报刊上了解到孙先生与鲁迅的关系起了变化。1927年冬,他去编周刊《贡献》,这是国民党改组派的刊物,鲁迅对此非常不满。三十年代初,孙伏园到河北定县,去搞“平民教育”,以此作试点进行乡村自治的实验。后任湖南衡山实验县县长。实际上,这种改良起不了什么作用,并不影响统治者的大局。这和当时日本作家武者小路氏,在东京郊外搞的“新村”相似,是一种空想、改良的货色。

不过话说回来,孙伏园对鲁迅还是有深厚的师情。他对先生的感念,写成文章,1944年在重庆出版《鲁迅二三事》;五十年代又补进一些新作出版。这本书的特点,是他多年实际接触的情形和感受,真实地呈现出来,具有史料参考价值。1949年孙先生参加第一届文代会,被选为中国文联委员,任北京版本图书馆馆长。他敬重鲁迅,心向鲁迅先生,始终充满感恩之情。

刘树声,1927年2月生于哈尔滨。曾任哈市文联秘书长,《哈尔滨文艺》月刊主编,市作协副主席。编辑《教育通讯》《文学论丛》(纪念萧红学术论文集)《东北文学研究史料》等。为黑龙江省文学学会顾问,省作协名誉委员。著有《松滨管见集》,与他人合集作品数册,及编著《文学书简史料选》。

猜你喜欢
鲁迅
不朽的鲁迅先生
鲁迅防窃
鲁迅,好可爱一爹
孔乙己
鲁迅虚拟(外一首)
阿迅一族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enuti’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Ah Q Zhengzhuan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解读鲁迅《呐喊》内部的思想
从鲁迅给取名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