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诗群”:先锋诗歌的在场见证与诗坛最真实可信的原色风景

2016-12-06 10:41边建松
作品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诗群原则诗人

文/边建松

“原则诗群”:先锋诗歌的在场见证与诗坛最真实可信的原色风景

文/边建松

诗人所处的现实世界和作品呈现的文本世界,是一对奇妙对应的形影关系。影子的明暗大小正倚,一方面与形象自身状态和位置有关系,另外一方面还和光照的强弱方向有关。这里尤其要提到光照,光照的辅助可以调整自身状态和位置,使得形影关系更协调,很多时候光照就是一种积极的调整型的弥补力量。当诗人以其自身之力创作作品,若无人应答,也只是冷暖自知;若有一种“积极的调整型的弥补力量”来到身边,那会给作者以极大的的推助作用。应该看到,网络时代虽然交流方便,但还是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依然需要存在作品在陌生读者中被打捞起的机缘,否则作品便容易落入作者“冷暖自知”的处境;一是朋友圈里发的诗文往往局限于同仁,靠同仁转发像涟漪一般推远,而各路资讯会迅速冲淡转发的那个信息。

在浙江诗坛,“原则诗群”就是这么一束光线,照耀着一群诗人聚集在一起,就是这么一种积极的调整型的弥补力量。30多年来,“原则诗群”由小圈子的三五好友之间交流,而至大圈子,乃至覆盖全浙江的一百多位诗人参与,一直互相唱和、有机激发,中坚力量持续发力,诗坛新锐不断加入,活动高潮迭起,逐渐汇聚成一个富有影响力的诗歌群体。更重要的是,这个群体还在向过去和未来的持续延伸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为一个持续30年的民间诗歌群落,“原则诗群”的同仁们作品语言风格虽然各有差异,美学趣味有时也大相径庭,但整体上还是显示出如下三个诗学特征:

第一个,是发现和构建当下日常生活的诗意。日常生活平凡、俗态等方面的物质性质,和诗意新异、抽离等方面的精神性质之间,存在无法消解的古老敌意。诗人的一大义务就是行走在日常生活中,却看到日常生活隐秘的散乱的无序的诗意。当然不是化敌意为诗意,而是对诗人提出一个命题,那就是诗人(诗歌)应该如何看待时代和世界。史一凡组诗《迟疑或高桥采风手记》,就是这样一个隐喻。来到高桥这个采风地,诗人有“迟疑”有“寻找”有“回忆”有“期待”。这个采风过程,“并不揭示什么”——诗歌不断提到这个句子,那是诗人在日常和诗意之间的摇摆,“他所期望的,他不曾看到”。史一凡在组诗后记里也提过:“让易拉罐在日常垃圾里发光更具有审美趋向。”在叙述中,诗人完成了自己作为诗人的任务,诗不是附加与人之上的一个前缀,而是契入人的喉管和鼻腔的呼吸。这也是“原则诗群”诗人的一个剪影。

诗歌、人和时代、世界的关系,不外乎有三种:游离、紧张、和谐。进入游离状态,则体现为诗人的漫不经心、吊儿郎当,与世界的关系是无所谓的;进入紧张状态,则是诗人在挣扎、控诉、拷问,对世界是批判的;进入和谐状态,则是诗人在心境平和的眺望、人和世界的距离处于消弭、诗人整体处于放松,更向往到一个开阔世界中去。这三种状态,前两者属于异化和颠覆现象,最后这属于和谐,态度上由低级到高级,人格上由不完整到完整。“原则诗群”的100多位诗人,大概也分属这三个不同状态。我们看到,三种状态中,新晋诗人身上多是异化和颠覆,就像寒寒在《铜铃山怀幽》一诗里说的那样:“该是多么无辜的一种处境。”而成熟诗人身上,像李郁葱、俞强、韩高琦、蒋立波等优秀诗人身上,诗歌传达出和谐状态。这和当下中国诗坛情况类似。诗人如果不能处理好自己和时代、世界的关系,那就会减弱诗人对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认识,那他只会拘囿于个人小圈子,而不能出现开阔、稳重、缓慢的诗歌特征。韩高琦的组诗《从过去的时光漫游回来》,诗人在杂乱的日常生活意象里,“漫游在长三角”,感到“泥沙俱下,而我/被快递!”这是日常社会对诗人最直接的干扰。但诗人始终警惕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保持人格的完整,他不断练习如何让自己从语言之外回到语言之内,“在周末,/在伦理的社会层面,/学会嬉戏与对话。”这组诗里有一首《晨光》的短诗,诗人在某个早晨,有感恩涌动,起因仅仅是“送牛奶的小伙子身穿反光背心”和风中晃动着的“叶簇”。诗人和当下世界发生心理学意义上的“连接”,让自己拥抱当下世界,这不是猥琐的妥协,而是对自身的提升,也有效介入读者的阅读感受。我愿意看到越来越多的诗人趋向和谐,就像叶芝的《伊尼斯弗里小岛》和米沃什的诗《礼物》,那些诗歌,是诗人本人的虚拟、梦幻和眺望,是现实在踮起脚尖。

第二个,是有个性地表达自我和阐释这个世界。我们阅读作品的时候,其实也是阅读诗人的时候;我们品味作品的过程,其实也是品味诗人的过程。作品传达出来的世界,虽然不等同于诗人的生存世界,但一定是诗人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最尖锐最纯粹这个角度来说,我把诗歌分为单薄的表达和厚重的表达。单薄的表达,体现在层次的单一性和意象的普遍性;厚重的表达,体现在层次的多面性和意象的独异性。就整体而言,“原则诗群”普遍性追求厚重的表达,这也是“原则诗群”倡导的公平、公正、讲原则的形式美感。诗歌回归到诗歌”。由此,诗人的个性并不丧失泯灭,互相之间的比对中反而更显得明确;这就好像走入植物园,万籁有声反而更显得层次分明;而在植物园里也不仅仅只有植物,飞禽走兽的加入让植物园生气勃勃。荣荣从《一只旧鞋》发现世界被旧形式所困住,小诗写出大境界,胜于一篇大文章,老辣至极。流泉《在丽水》则热情歌颂丽水之美,而讲赞美缩小至于“一滴水”,也是异曲同工。而其他的,寒寒的诗歌,以古典语言为标志,以自然物象勾连生活状态,古典意象中凸显现代精神,“她的终极,却是做一个/夜观星星的妇人。”(《终极》)郭靖的诗歌,却以他人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依然高扬浪漫主义的旗帜,直接抽取人生困境的畸形人物,苦心经营中表达自己的见识,“我代表天堂,向肮脏的大地投降”(《傻子》)。而胡桑,则选取了一系列的古代人物形象,孟郊、沈约、吴文英等人,不追求模拟古代生活场景,而是以他们为诗歌生长点,抒发当下女性的心灵秘境:“我被痛苦穿透,/已不知道悲伤为何物。”(《姜夔:自倚》)在“原则诗群”里,似乎都是大家各自为营,但虽然不是“同一种声音”,却是“同一种梦想”。

按照文体学的观点,诗歌就是诗人对时代和世界的表达形式。从诗人只能是这个时代和世界的公平、公正、讲原则的表达者。李郁葱的组诗《绣像》,在写法上是极具个性的。12首诗歌整体给人以新鲜耐读的感受,每一首落点奇崛想象瑰丽,每一首写法都各具特色,每一首读来都摇曳多姿。《西门庆》的“我深谙他的畏惧”,不从常规视角,而去发掘出西门庆人性中的“畏惧”,这是“新发现”;《炼丹士》的“我知道荒诞也是薄薄的一册”,由炼丹士的生活而延伸出来的一个判断,这是“新见识”;《金陵客》的“影子落入那手势/飞动的鸟,季节左右了我们的来去/谁给他驿站的泊?”,语言跳宕灵动,意象交错有致,这是“语言新”……文本表达呈现了诗人的生存。也许《绣像》可以无限拓展而不仅至12首,但才华横溢的李郁葱在诗行里妥当处理了他的才华,每一首都恰到好处,显示出诗人对自身才华的认知能力和调控能力。

第三个,是提供一种让读者惊奇的经验。“原则诗群”对诗人的创作没有多少条条框框,而只有对作品的评判标准,那就是“让诗歌回归到诗歌”。这样反而给诗人创作以相当大的自由度,造就了诗群宽泛生动的活力。通过在“原则诗群”作品的审读,我发现“让诗歌回归到诗歌”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有具体的内涵蕴藏于其中,“原则诗群”的诗歌里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惊奇的诗歌”。海德格尔在《什么是哲学?》一文中指出:“惊奇就是一种倾向,在此倾向中并且为了这种倾向,存在者之存在自行开启出来。惊奇是一种调音,在其中,希腊哲学家获得了与存在者之存在的响应。”(《海德格尔选集》603页,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原则诗群”无为而为之的行为,暗合了产生“惊奇”的内在机制,所以由此特征也不必惊奇了。

就诗歌表征来看,“原则诗群”的惊奇,各有路数。有的以语言取胜,有“句奇”,如啊呜诗句“月亮立时瘦小,呼吸粗糙”;有的以构想取胜,有“篇奇”,如吴伟峰《鼻血劫》;有的以境界取胜,有“意奇”,如鱼跃《夏天的树》的“它也多想远离地面,深入天空”;有的仅仅一句诗就可以带动整首诗歌,如金黄的老虎的“从我中年的身体内部跑出来的那个少年”。在“原则诗群”这些诗人里,蒋立波诗歌里的“异质”可能更显著一些。说实在,蒋立波的一块一块贴地砖般缓慢推进的写作方法和自由酣畅的诗歌精神之间是有矛盾的,但他总是能够在诗歌里处理妥当。他的办法之一就是联想里的“词语移用”,如《梦幻的世界》里“青蛙的鸣叫,在分发祖国嘹亮的/字母”,鸣叫-祖国-字母,三者就这样凝聚到一个句子里。但最主要的办法是,他有一以贯之的宗教思想,将自己的表达牢牢控制住。他是当下诗人里少有的用汉语喊出那位“苦弱的上帝”(《苦杏仁》)的诗人,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所以他的诗歌里充满声调高亢的悲悯,他所见的世界,有“哀伤”“遗忘”“冤魂”,但他向往一个没有“哀伤”“遗忘”“冤魂”的世界。“原则诗群”里像蒋立波一样有独特发声器官的,有一大批诗人,如荣荣、李郁葱、俞强、郭靖、寒寒等,都是如此。

其实,“原则诗群”更像是一个没有组织的组织,松散中有聚合,放任中有坚持,在差异中有同一性,在个性中有共同的目标追求。读着“原则诗群”的一些纲领性文字和诗歌作品,我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得到这样的认同。“剔除附着在诗歌肌体上的商品毒瘤,诗歌不应该被变相交易,让诗歌回归到诗歌。”诗歌被功利化,被所谓的诗人利用为商品替代品,是很多价值错乱时代的一个特征,不幸我们正处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在异化的当代诗歌发展进程里,这个观点就像一剂拨乱反正的强心针,一面追求诗歌纯度的旗帜。“以公平对不公平,以公正对不公正,以讲原则对不讲原则的原则。”公平、公正、讲原则,这三个价值指向十分明确的、含义十分肯定的词语,与其说这是一个诗歌“原则”,不如说这是诗人骄傲的一个自我认定;与其说这是对诗歌的态度,不如说是诗人对世界的态度。“原则诗群”评判诗歌标准时,坚持“不拿权力、职称、财富、地位、人情亲疏一类的参照物”,坚信如此一条路走下去,就会“采录和彰显诗坛那片最真实可信的原始风情与实绩”。这样的心志单一、立场坚定,颇似堂吉诃德激情四溢的理想主义,从而使“原则诗群”的整体格调趋向于成为一个信仰纯粹的诗群。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延续朦胧诗发展的“原则诗群”不仅在30年的时间里,与新诗的前沿风暴基本保持了“在场”和同步,同时见证了先锋诗歌不断探索的历程,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个民间诗歌群体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长力和巨大的可能性。

(责编:郑小琼)

猜你喜欢
诗群原则诗人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党支部的工作原则是什么?
汴京诗群
信阳诗群
许昌诗群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人与花
打工诗群作品选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