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武
摘 要: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的重点之一,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确定诗歌的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从诗歌发展史和诗心培养两个维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诗歌发展史 诗心
前言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汉赋、乐府,从魏晋古诗到唐诗宋词,从古典诗词到现代新诗,可谓“一时代有一时代之诗歌”。如此丰厚的诗歌遗产,给了我们诗歌教学取之不尽的宝藏,然而在高中阶段,诗歌教学内容究竟该如何确定,诗歌“教什么”、“怎么教”却成为困扰广大语文教师的难题。[1]
一、诗歌发展史
1.教材的编排逻辑以史为经
以人教版必修教材为例,其对古典诗歌的编排便遵循了这一点,必修2所选诗歌是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作品:《诗经》、《楚辞》、《孔雀东南飞》、《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必修3所选的是唐诗,按照盛唐(《蜀道难》)、中唐(《杜甫诗三首》、《琵琶行》)、晚唐(《锦瑟》、《马嵬(其二)》)的顺序编排;必修4所选的是宋词,按照北宋(《柳永词两首》、《苏轼词两首》)、南宋(《辛弃疾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的顺序编排。由此可见,教材遵循的是一条诗歌发展的历时性逻辑线索,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对诗歌发展史弃而不讲,学生便不可能理解中国古典诗歌在形式上的区别,比如诗歌何以从四言诗发展到五言诗,五言古诗如何演变为近体绝句与律诗,词与诗有着怎样的联系与区别等。了解了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大致脉络,便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内在关联,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读懂古典诗歌。[2]
必修教材中仅仅在必修1第一单元中选取了3首现代诗,而这三首诗都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而且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和诗歌史渊源,《雨巷》是现代派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经典之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自由派诗人艾青的作品,涉及到这三首诗的教学就不得不介绍在些诗歌流派及诗歌形式上的文学史常识。另外,当代新诗在必修中是不涉及的,所以对于那些正处在诗一样年华的青年学子,他们对于所喜欢的诗歌是很渴望的,诗歌该怎么写,只有看到更多的经典作品才能有所感受,所以让学生了解新诗的发展脉络及当下的诗歌潮流就有了必然性。
2.诗歌的文学史背景对其内容与形式的影响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每个时代都有代表自己时代风貌的文学作品,每部文学作品也有着自己的历史基因,诗歌也是如此。从形式上看,中国古典诗歌从最初的四言诗(《诗经》)发展到杂言诗(《离骚》),再到汉乐府的五言诗,魏晋南北朝的五言古诗(《古诗十九首》),唐代的律诗与绝句,宋代的词,元代的曲;中国新诗走过了一条从白话自由诗(《尝试集》、《女神》)到新格律诗(新月派及“三美”理论),再到自由诗(艾青的诗)的艰难曲折的道路。从内容上看,诗歌的表情达意明显受到时代的影响与制约,比如魏晋时社会动荡,诗歌中弥漫的便是一种及时行乐的颓废之风,“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盛唐时国力强盛,诗风刚健,有“盛唐气象”之说,如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晚唐国势衰退,诗风遂变凄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毛诗序》中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由此可见,学生了解一定的诗歌历史与时代风貌,不仅可以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所要学习的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还可以给他们提供阅读其他课外诗歌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真正做到知人论世。
二、诗心的培养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的箴言同样适用于诗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处处有诗意,只是未被我们发现而已。那些千古流传的诗篇很多都是生活中随处可见之景,例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写的便是日常酒家之景;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写的也是诗人雪中独钓的场景。生活在诗人手中是如何变成了诗?朱光潜说的好:“它们都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动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断。本是一刹那,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诗人在一刹那中所心领神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的生命,使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地去心领神会。”④既然诗是诗人领悟到的独特的具有诗意的生活场景,那么诗人之为诗人的关键因素就在于那一片敏感善思的“诗心”了。据此,诗歌教学内容不可或缺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一颗诗心,这也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的要求的体现。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诗心呢?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生活中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蕴含着浓浓的诗意,现代诗人卞之琳的名篇《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就是典型的代表,那么该如何观察生活呢?首先要留心身边的人和事,这是每个人独具个性的体验,也是最原始最真实的感受;其次要对身边的人事进行内在的思考,争取从中发现某些偶然或必然的联系;最后还要多读经典性的名作,感受诗人们的体验,试图将自己的体验与前人的体验沟通起来,真正做到“以意逆志”。
2.鼓励学生积极地写作诗歌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心中有了情志,就应当把它写下来,这是写诗的第一手资料。最原始的生活感触,在经过语言表达之后就会呈现出另一番样子,如果再经历一番提炼和升华,那么生活便会诗化,海德格尔说的好,“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生命短暂,人生苦短,怎样能让我们的生命多一些色彩,多一些精彩,那就要有一颗“诗心”,用诗人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诗意,无论甜蜜或是痛苦。
诗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理应带给我们更多的智慧与启迪,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牢记育人使命,将学生引入中华文化遗产的圣地,帮助他们以诗心对待生活,对待人生!
参考文献
[1]许令周《浅析高中古典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文学教育(上)》2012年第01期。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