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英
摘 要:作文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也说:“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而小学中年级处于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步入写作的门槛,也是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一个关键环节,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让学生不惧作文,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首先要唤醒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激活习作表达的欲望,写出真情实感。
关键词:充实体验 引导表述 记录生活
一、走进生活,充实体验,积累素材
1.让孩子走出课堂,关注生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要教育学生书写真实生活,反映真实感受,那么我们的作文课就要走出课堂,走向真正的生活。三年级的孩子刚刚开始学习写作,作为教师,首先就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认识到要写的话就在生活里。北师大三年级上册习作训练《我喜欢的声音》,我让孩子们到大自然中用心去聆听,观察,思考,寻找自己喜欢的声音。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我们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来激发起孩子说话的兴趣,才能给孩子们捕捉生活的灵感,激发起他们写话的欲望。我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观察一望无际的田野,欣赏辽阔无垠的蓝天。
2.让课堂融入玩乐,体验生活
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现代教育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孩子不是待装的瓶,而是待燃的火。”走进学校,不难发现,我们现在所教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们的动手能做的事被家长代替,动手越来越差,所以写起作文来很困难,很少有真实的作文,更谈不上实感了。怎么办呢?我校开设了社团活动课:跳棋、烹饪等,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学生们在玩中乐,在乐中玩,生活融入了课堂,既能培养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让学生真实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的素材,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描述他们观察到的。玩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都喜欢玩,让课堂融入生活,只要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感受体验生活,就能激发他们写作的愿望。
3.用日记养成习惯,记录生活
生活中有趣的事情很多,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往往经过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后写出的作文却不有趣呢?我观察到孩子们往往看到有趣的事情后哈哈哈一笑,就完了,从不用笔去记录下来,为了让学生养成勤于练笔的好习惯,我布置学生抓住生活中有趣的、伤心的、难过的事记录下来,写自己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等写进日记,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真正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
二、引导表述,倾吐真情实感
1.巧用范文引路
用好手中的教材是关键。我们手中的教材就是最好的作文教学蓝本,它是经过了编者精心筛选,精心编排的,也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用好它,对指导学生起到重要的作用。教材中的《松鼠》一文,作家因为平时细心观察,用朴实生动的语言给读者描写了一只小巧玲珑、美丽可爱、十分机灵的可爱的松鼠,让读者也不禁喜爱上了松鼠。其实作者写松鼠的方法和表达喜爱之情的方法都给我们在如何观察小动物,描写小动物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学习依据。
小学语文课文,大都是对生活情境的描述,他们都取材于真实的生活,虽然这些情境学生多数未亲身经历,但他们丰富的生活中,类似的画面,相似的意境,却并不少见。比如放风筝,北师大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文章《理想的翅膀》就是写孩子们春天放风筝活动。学完课文,周末便组织孩子们去西区广场放风筝,让他们亲身感受放风筝的场面,回家后完成习作《放风筝》。有了范文的引路,亲身的体验,孩子们的习作场面描写逼真,表达出了真情实感。因此,我们不要忽视了手中看似平常的教材,它其实是最实用、最省力的好帮手。
其次,教师以 “下水”文作为激励学生作文的一种兴奋剂。有人把教师比作火把,那么学生写作文的激情就需要教师去点燃。通过这样的尝试,我觉得让学生能找到作文的乐趣和自信。比如习作《**,我想对你说》,我了解到很多学生觉得天天跟父母在一起,没啥好写的。于是就布置了一道特殊的家庭作业:让父母在孩子的日记本上写一篇日记《孩子,我想对你说》。第二天上课,我打开了学生的日记本,一篇接着一篇地读。慢慢地,学生们的眼睛就亮起来了,没等我读完,学生就齐声要求:老师,别读了,让我们写吧!可见,要让学生带着感情写作,首先应巧设诱因,让学生“未成笔调先有情”。
2.学会表述技巧
写作作为一种技能,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格式。如文题居中,每一小节开始要空两个字的距离,把字写端正,明白各种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等等。还要让学生明白,习作中应紧紧围绕某个人,某种物,某处景,某件事有序的用文字记下来。
其次,对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如果说生活本身给学生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那也只是感性的,需要学生去认真思考和感悟的,从中提炼出对自己作文有用的东西,它是要学生进行二次加工的,并不是所有材料堆砌在一起,就能写出感动人的文章来。
第一,要合理地运用事件,去粗取精,选择事例中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环节作为重点来详写,次要一点的环节略写,与中心无关的干脆不写。文字的功夫在于精而不在于多,不能随意地堆砌材料,所以要大胆取舍,无用而多余的笔墨要删之毫不留情。
第二,要适当地铺垫和渲染。一件相同的事如果发生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背景下,往往会有不同的结果,写作效果可能会大相径庭。这就需要我们为事件创设必要的前提或环境。
第三,综合运用各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一定是有血有肉的,他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个体,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诸多方面,让读者感受到一个栩栩如生的血肉丰满的形象。让他自己在读者面前充分的展示。
最后,教会孩子改出好文章。“能获得荣誉和利益的喜悦”是最好的写作诱因。学生辛辛苦苦写好作文后,总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许,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对自己习作的印象是很深刻的,因此教师有一双慧眼,善于及时捕捉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哪怕是一两句或一个片段,教都要毫不吝啬地去赞赏,以此增强学生作文的自信心。
总而言之, 现实生活是色彩斑斓的,学生只有善于体验生活、依托生活、才能在生活中找到鲜活的写作素材,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来。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抓住激发契机,激活学生的情感积累,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