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钰英
摘 要:“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所以,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就显得极其重要。问题设得实,设得巧,不仅能“传道、受业、解惑”,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但问题设的不好,可能让学生毫无兴趣,也可能使学生糊里糊涂,不知所云,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问题设计 有效性
在笔者看来,凡是学生能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进行思考、筛选、概括、感悟或者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能够自主探知结果的问题都应该是有效的问题。反之,不能或者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知结果的问题就该被视为无效的问题。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无效的问题设计
1.面面俱到,使得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效果的无效。作为青年教师,备课时总是特别小心仔细,总想着把文章的角角落落都讲到位,每一段每一句都备好,生怕哪个地方落下了。于是,备课的过程中就会设置许多的问题来串联课文内容,然后把这一个个问题解决才能把自己备好的内容完全展现出来。殊不知这样一堂课下来,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中心,学生盲目的被牵着鼻子走,不要说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就是连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也很少,整个儿就是教师的满堂灌,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效果可想而知。
2.过易或者过难,也使得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效果的无效。青年教师对于问题设计的难易很难把握,要么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仅仅以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形式:“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喜不喜欢”等;要么问题过难,比如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之后,要求学生课外阅读边塞诗派的相关作品,并谈谈这个诗派的风格有怎样的特征。教师指导学生课外了解边塞诗派的出发点无可厚非,但让学生自己概括这个诗派的风格特征显然难度过高,这个话题可以写成唱片论著,而对于一个初二的学生来说要回答这个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这显然不是一个初二学生花了时间努力了就能完成的问题。
3.指向不明,也使得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效果的无效。作为青年教师,或许是缺乏课堂实践的经验,不免会设计一些不够成熟的问题,比如“学习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你还有什么要说的”等问题,看起来这些问题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但其实学生拿到问题无从下手,不知道老师是什么意思,因此心里会迷惘疑惑甚至感到害怕。这种指向不明的设问反而会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以上几点的误区是笔者作为一个青年教师在从教五年来自己曾碰到过的。针对自己在教学中碰到的这几个困难,笔者试着从多方面学习找到一些自己认为行之有效的策略来浅谈几点建议。
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1.立足文本,重视主问题的设计。
(1)主问题的设计可以从标题入手,如学习《伤仲永》一文,通读课文后,问:本文标题中哪个字是全篇文眼?(伤)。把文眼作为这篇文章的主问题,围绕着这个主问题再从两个方面入手设问:这一个字饱含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惋惜)作者为什么会抒发出这样的心情呢?解决了这三个问题,自然就深刻的理解故事内容及造成人物悲剧的根源,在惋惜的同时留给后人警示提醒。所以有效的提问能聚焦文章的重难点,同时也集中了学生的思维。不仅课堂思路清晰,而且也更加有效。
(2)主问题的设计也可以从文章结尾入手,如《春酒》的结尾是“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本文的主问题可以从这个结尾入手,问:如果把作者酿八宝酒的美国葡萄酒换成家乡的酒,那么作者能否也可以酿出道地家乡味的八宝酒的味道?(不能)在这个主问题下引导学生仔细研读文本,追问在作者口中的这一杯八宝酒里面蕴含哪些东西(情感),在仔细阅读后,可以品味到这一杯八宝酒里隐藏着浓浓的亲情、邻里情和童趣等这些美好的情感,在这个基础上用再回过头读结尾也就不难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那种远离故乡内心难以割舍的故乡情结了!
(3)主问题的设计还可以从文章中重点句子入手,如《邓稼先》一文中,作者说如果要摄制《邓稼先传》可以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其中一句就是“古今多少奇丈夫”,那么本文的主问题就可以从这个“奇”字入手,可以这样设问:在作者看来,邓稼先也是古今中外奇丈夫之一,那么读了文章之后你是如何来理解这个奇的?围绕这个主问题,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文章的六个部分,从事件中概括邓稼先这个人物的精神品质,这样这个奇字也就不难理解了,作者的对邓稼先那种由衷的赞美之情也一目了然了。
2.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而富有价值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例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境》时通过引导学生:“大家认真读一读题目,看看你能从文章的题目中提出哪些问题?”问题一出,学生很兴奋,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一下子提出了很多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如消逝之前的罗布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现在的罗布泊又变成了怎样的一个地方?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样的现在还有没有?根据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然后认真研读文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就非常明显了,课堂的学习氛围非常的活跃。确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陪伴学生不仅愿意学习,乐于学习,而且思维的火花还能不断的得到迸发与跳跃。
3.结合生活,注重语文知识的运用。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本阅读必须扎根于生活,问题设计一定要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又要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例如在学习《吆喝》之时,刚好碰上学校组织的跳蚤市场活动,班级里每位学生拿出自己的东西统一到学校里来出售,于是在课堂上学习了课文关于解吆喝的相关内容之后,让学生针对自己要出售的商品设计好相应的吆喝词,并且用到跳蚤市场的销售中。虽然活动中不是每个人的吆喝都受到好的效果,但是显然一个班级中还是有一部分富有创造力够胆量的同学的吆喝声吸引了不少顾客。通过这个经历,学生对吆喝的作用方式等方面的内容有了更深的体会,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有了更好的理解。课内的学习,课外的运用,犹如给学生打开另一扇门,能助于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深一步探究。
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因此,好的问题能带动一堂好课,好的问题需要设计,所以一定要重视问题有效性的设计,特别是作为青年教师,如果想要站稳讲台,想要在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重视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