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峻
政治动员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政治优势。2016年盐城“6·23”龙卷风冰雹特别重大灾害发生后,在党中央和中共江苏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盐城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抗灾救灾,充分体现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先进性、战斗力。盐城抢险救灾的生动实践,进一步彰显了党的政治动员优势,为我们各级党组织攻坚克难、应对各种挑战,提供了有力的验证。
一、盐城抢险救灾彰显党的政治动员优势
盐城遭遇龙卷风袭击,虽是一场自然灾害,但对各级党组织来说,面临的却是一场政治考验。灾害突发之时,党员领导干部是否靠前指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是否坚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灾难降临时的救助能力如何,这一切都是对各级党组织的严峻考验。
领导干部第一时间深入第一线,是最有向心力的政治动员。正是由于党委在抢险救灾中建立了坚强有力的领导中枢,及时采取正确的抢险救灾举措,人民群众心中才形成了这样一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党是抵御自然灾害的中流砥柱,是人民生命财产的“保护神”。第一时间亲临现场,沉着冷静研判形势,从全局出发做出重大决策,以实际行动做人民群众的主心骨,是各级党员干部的自觉选择,也是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具体体现。这次灾害来得很突然,影响范围之大、强度之高,盐城历史罕见。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分别做出重要指示。省市县各级领导迅速行动、科学施策,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抗灾救灾领导小组,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全力开展抢险救灾工作,极大增强了救灾工作的主动性和时效性,各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始终站在抗灾救灾第一线。组织带领群众抢救被困人员、安置受灾群众,成功搜救一批受困群众,受灾群众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受伤群众救治工作有序开展。正是各级党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委、政府和群众同向发力,同时发力,使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抢险救灾的坚定决心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实践证明,领导干部身体力行践行党的宗旨,就会在全社会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就会从内心激发人民群众对党的爱戴和信赖,进而转化为齐心协力战胜各种困难的巨大热情。
基层党组织面对突发灾情,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是最有保障力的政治动员。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凝聚人心、攻坚克难的坚强战斗堡垒。抗灾救灾是对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检验。这次抢险救灾,基层党组织都站在了最前沿,勇敢地担负起带领群众抢险救灾重任,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心骨。面对特大灾害,参加救灾的基层党组织紧急动员、迅速行动、有力组织,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省市党委、政府迅速调集力量赶赴灾区,迅速组织广大党员群众全力救治受伤人员,妥善安排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抓紧抢修受损基础设施,积极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实现一户一党员帮扶、一村一领导驻点、一伤一医护方案。成立抗灾救灾前线指挥部,统一组织党员群众开展抢险救灾,建立完善以党员为主要力量的抗灾救灾先锋队、突击队、志愿服务队,树旗帜、亮身份,做到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旗飘扬;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党员身影。在应对这场特大灾难的考验中,广大基层党组织展示了压不垮的战斗堡垒的光辉形象,赢得了人民群众高度赞誉。实践证明,基层党组织在抢险救灾和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只要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好了,抢险救灾胜利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完成目标任务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广大党员危难时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最有说服力的政治动员。灾害发生后,盐城各级党组织、各地党员领导干部挺身在前,冲锋战斗在第一线,把党旗插在受灾最严重的地方,用实际行动来体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战斗力、影响力、凝聚力、向心力。“党员突击队”、“党员抢险组”总是出现在最危险、最艰苦的地方。他们的动人事迹彰显了共产党人的本色,为党旗增添了新光彩。广大党员干部“亮身份、强服务、树形象”,带头走在抗灾最前沿,带头执行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带头承担最危险的任务。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群众做出榜样。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引领和带动下,从城市到乡村、从工厂到部队、从街道到学校,处处涌动着爱心大奉献,共克时艰的大团结大协作,汇聚成生死与共、和衷共济、共渡难关的强大合力。实践再次证明,在严酷的灾害面前,共产党员就是希望,就是力量,就是人民群众最可信赖的人,党员的一举一动都与党的先进性有关,都联结着人民群众的关切与期盼,都直接影响着抢险救灾的成效。
二、从盐城抢险救灾实践看当前党的
政治动员面临的挑战
不同的政党,甚至同一政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在政治动员的成效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是面临的政治动员的基础不同。社会转型使我们党的政治动员的基础发生了嬗变。在政治、思想、组织和社会层面,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念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相当一部分人不再是随意听从他人指挥,对上级的号召与要求,也不再是简单、被动的执行,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意愿,结合自身的利益需求决定采取相应的行动。特别是当下,党委、政府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社会组织纷纷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实现了从一元治理向多元治理格局的转变。但在这次盐城抢险救灾的实践中,可以看到党的政治动员面临着诸多挑战。
面对自然灾害与各类安全事故的挑战。自然灾害防范上,从全国范围看,地震、泥石流、沙尘暴、暴雨等自然灾害不断,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别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城市排水系统不畅问题,每年都引发市民的怨气。能否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救援,积极开展减灾防灾动员和处置工作,防止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在环境问题防范上,从水污染到空气污染,再到固体废弃物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对群众生命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在各类事故防范上,交通运输、重大火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等事故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当灾害突袭时,是否能快速反应,处置得当,对党的各级组织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基层党组织对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挑战。党的各级组织特别是基层组织,是政治动员策划和实施的主体,直接影响着政治动员的成效。现在基层党组织已达到440多万个,党员人数已达8800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数。虽然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很广,但也不同程度存在着“广覆盖低能力”的现象。不同的发展水平,难免造成许多党的基层组织在能力上达不到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在乡村,存在着平时组织活动较少,党员联系交流不多,党员的流动性不断增大等问题。这对巩固和增强党的群众基础,组织群众、动员群众、联系群众,关键时刻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承担起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职能,是最为现实的挑战。
部分地区乡村“空心化”对防灾救灾带来的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一些地区,乡村空心化现象比较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后,乡村工业越来越失去原有的竞争力,新兴产业逐步向大中城市和工业园区、技术开发区聚集。“空心化”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乡村年轻人空了。年轻人绝大多数外出打工闯世界,客观上的城乡差距使他们不愿再生活在乡村,农村成了老年人的社会,农业成了老年人的工作。二是住房空了。乡村富裕的人多数已在城市买房居住,即使年轻人打工赚钱在村里盖了新房,也是长期无人住。一些村庄三分之一的住房都闲置了,长期无人居住和修缮的住房败落了,村庄变得萧条和缺乏人气。这对组织动员群众处置突发灾害,不能不是一种挑战。
危难时刻政治动员体制保障的挑战。一个完整的政治动员过程,应该涵盖政治动员运筹过程、实施过程,以及后期绩效反馈。反馈机制应由政治动员主体设置机构采集信息以及政治动员客体向政治动员主体反馈信息这两部分组成。因为将政治动员客体的参与状况反馈到政治动员主体,即能实现政治动员主客体的互动。这样,能随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建立政治动员的纠错机制,降低政治动员的失误和风险。这样一种分工明细,运行规范,能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的政治动员体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提高基层党组织在灾害危机时刻
政治动员效能的对策
切实加强政治动员主体建设,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功能。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各级党组织作为政治动员的主体,直接影响着政治动员的效能。要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建强基层组织。党的基层组织代表着党的形象,离群众的生产生活最近,能深入群众中传达上级党组织的政治动员意图,了解群众的诉求,及时反馈政治动员的效果,是连接党和基层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危难之际,要切实起到战斗堡垒作用,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具备政治动员的能力。因此,应注重提高全局把握和灵活应变的能力,使各个阶段的工作计划都能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有序开展。同时,要在党委领导下建立统一的危机管理机构,明确怎样在建设危机应对体系,怎样在建立预警机制和怎样从危机中学习经验和汲取教训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旦危机爆发,可以迅速有效地指挥并协调各部门,发挥核心作用。
构建灾害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全民危机意识和防范技能。突发灾难的处置,将是未来党委和政府面临的重要挑战。当前,党员干部和社会大众的危机意识感并不强,有关灾害应急的教育培训工作还不到位。事实证明,在这次盐城“6·23”龙卷风袭击中,掌握一定的灾害应急技能的,生命财产损失大大低于应急技能欠缺的。如果平时不重视,一旦灾害突发,容易造成恐慌,加大救灾的难度。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到位,既注重培养官员的危机管理能力,又重视对广大民众进行危机意识教育培训和演练。我们应借鉴国内外的有益经验。一方面,加强对各级党员干部灾害管理教育培训,在党校、行政学院主体班开设灾害管理专题课,将这次龙卷风灾害作为鲜活的教材进行情景模拟教学。另一方面,加强广大民众的灾害常识教育,社区、学校、企业等,要利用多种形式宣传防范灾害和危机处置的常识,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
扩大政治动员范围,保证信息沟通顺畅。灾害危机发生后,党与媒体、与公众、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需要加强信息沟通。官方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解释越客观、全面,报道越翔实,那些没有根据的小道消息生存空间就越小。在与媒体的沟通上,党组织要积极引导媒体,尊重公众和媒体的知情权,要在第一时间将危机发生的消息详细向媒体公布,给媒体了解事实提供方便,从而抵制各种谣言的传播。通过媒体宣传党和政府惩罚肇事者的政策和决心,显示强大的舆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瓦解公共危机制造者的心理防线。同时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要真实、全面地介绍党和政府采取的危机处置措施,通过引导公众,为党委、政府采取危机处置政策赢得支持和拥护。在与公众的沟通上,要通过党组织主动和公众接触交流。常言道:“上之情达于下,下之情达于上,上下一体,所以为泰。”公众了解具体灾情,自然会自觉地抵制谣言,与党和政府合力,共同应对危机。在与社会组织沟通上,党委、政府要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指导、协调,使社会组织参与危机处置的行动与党委、政府应急计划相衔接。在危机管理机构中,可以增加社会组织成员,这样有利于听取他们的意见,也有助于社会组织了解党委、政府的意图,协助开展救灾和危机处置工作。
坚持依法执政方略,实现政治动员法治化。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完善党委依法决策机制,发挥政治和法律的各自优势,促进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互联互动”。强调“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的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这对新时期发挥党的政治动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已制定和颁布了《防震减灾法》、《防洪法》、《气象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等。总体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但目前在一些地区,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政治动员过程中过多的依靠政治和行政手段,对法律手段运用不足,加之少数政府工作人员忽视自身的法定职权,未按法定程序要求办事,随意出台一些文件,自觉不自觉地侵犯了群众的合法权益,导致群众的反感,“好心办坏事”。一个有能力的法治政府不仅能运用法律处理好正常社会状态下的秩序和有效地保障公民权利,而且能有效地依法处理非常状态下的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利。因此,要在法治的框架下开展政治动员,确保各项政治动员活动坚持法律底线,不触碰法律的红线。建议启动政治动员党内立法工作,从政治动员的指导思想、原则、方式、流程、责任等进行规范,保证政治动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充分体现政治动员的时代特色,确保政治动员高效有序。
建立政治动员激励约束机制,促进政治动员效能最大化。在灾害危机发生以后,党和政府需要建立一套激励机制,更好的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增强政治动员的成效。一要建立抢险救灾考核评价体系。灾害面前是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最直接的考验,是否有政治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大局意识,是否不忘初心、走在前做表率,是否讲纪律、守规矩、听指挥,在关键时最能得到充分的反映,也是党组织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时机。要把抢险救灾和危急关头的现实表现,作为党员干部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对在灾害危机中失职、渎职、玩忽职守、不作为的党员干部,要根据《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启动问责程序,从严惩处。二要建立社会捐赠激励机制。对社会捐赠行为进行有效激励,既有利于国家迅速有效的应对危机,又有利于调节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党和政府在大力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光荣传统,鼓励公众参与抗震救灾、捐款捐物时,应建立表彰机制。对在危机中积极捐款的企业、组织、个人等进行表彰。三要加大对志愿者的管理和激励力度。可根据志愿者的服务类型实施分类管理,文化、教育、体育、卫生、慈善、福利及社区等部门要互相协调,定期进行嘉奖和宣传优秀志愿者,提高志愿者服务的社会效果;在招考、录用、评优、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给予志愿者以政策倾斜;对志愿者提供一定经济资助。在鼓励公民参与灾后重建、提供社会服务的同时,对服务过程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予以适当的补偿。还可以设立专项志愿资金,通过项目方式推进志愿服务,由政府财政设立服务基金,同时也可鼓励企业和社会赞助志愿活动。
(作者系中共盐城市委党校教授,盐城市党建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责任编辑:张功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