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念 打造精彩人生

2016-12-05 11:51王咏杨欣萍
凉山文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蚕农马车养蚕

王咏 杨欣萍

41年前的一天,宁南县葫芦口镇支鲁村一个普通农家小院,随着一声哭啼,一个新生命打破了小院往日的宁静。然而,添丁的喜悦仅仅持续了6个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和灾难打乱了这一切,望着尚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残腿婴儿,父母哭成了泪人,儿子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这个残疾婴儿名叫陈绍云。多年以后,他发明了多功能养蚕升温炉并获得国家专利,为宁南县成为“中国蚕桑之乡”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个不敢想的“奢望”

有人说,童年是天空多变的彩云,美丽而自由;童年是孩子手中的棒棒糖,多彩而甜蜜。幼年的陈绍云却饱尝苦难,出生6个月时,一次感冒高烧,却被乡村大夫打错了针导致陈绍云的一条腿成了肢体残疾。从此,他从正常人变成了一个残疾人。

回首往事,陈绍云说自己即不幸又幸运。年幼时,穷苦不堪的家庭,除了身患残疾的他,还有一个姐姐和两个哥哥,母亲患有风湿病常年卧床不起,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就只有他父亲。因此,在陈绍云的记忆里,吃了上顿没下顿,向邻居借粮食是常有的事。

然而,尽管生活再怎样艰辛,父母都没有放弃过对他的治疗,也从来没有想要抛弃他。“那时候,真是苦了父母,为了我到处求医问药,想尽了一切办法,包括认干爹”(宁南的农村习俗,身体不好找的小孩子属相匹配的人做干爹,可免磨难。)

8岁,到了读书年龄。同村小伙伴蹦蹦跳跳地上了学堂,可他却不敢去争取这个“权利”,但斗大字不识一个的父母却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决定再困难都要供他读书。“小时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下雨天,一下雨上学的路就满是泥泞特别的难走,只有靠父亲背我上学,有时下雨别的孩子可以逃学,而我父亲从来不让我缺课,再忙、再大的雨总会把我送到学校去上课。”

他和很多残疾儿童一样,上学不久,就遇到学校里同龄人的嘲弄与冷落,浇灭了他心中对未来的无数憧憬。“像你这样的瘸子,考起哪儿,都不会要你”陈绍云万念俱灰,年幼的他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我甚至不敢与健全人的眼光对视,连上下学都专挑人少的小路走。”那段时间他变得情绪低落,精神恍惚。然而,小学班主任及时发现了陈绍云的异常,开导他时一句“人嘛!身残志不残!”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陈绍云紧闭的心门,使他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慢慢的,陈绍云又变得乐观开朗,成绩也在班上名列前茅。

渐渐地,陈绍云长大了,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权利。而在陈绍云心里,“幸福”却是他想都不敢想的“奢望”,他甚至已做了最坏打算,这辈子如果结不了婚就算了,尽力照顾好父母就行。然而,一位善良贤惠的女子却悄然走进了他的生活。

2002年,是陈绍云这辈子最幸福的一年。“我觉得他人老实,肯吃苦,做事勤快也很踏实,所以,我看好他,愿意嫁给他。”回忆当年,妻子朱开芝的眼神还是那样坚定。陈绍云为人老实善良、踏实稳重得到了邻居朋友们的一致好评,都觉得他是一个值得托付终生的人,就这样,两人在众多祝福下走在了一起。陈绍云最欣慰的“终于让我母亲安心了,她老人家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担心我以后不能好好生活,不能娶妻生子。”

现在,陈绍云已经有了七岁的儿子和两岁的女儿,哥哥带着妹妹在家里跳着、笑着,四处洋溢着幸福。

一段艰难曲折的历程

真的很难想象,眼前这位瘦弱的,走路一瘸一拐的男子,是怎样度过那一段如此曲折的岁月。

文凭不高的他,读到初一就辍学了。用他的话说,家里一贫如洗,父母让他多读点书的学费,是咬牙省下的“柴米油盐”。懂事的陈绍云很内疚,觉得拖累了整个家,于是他毅然决定退学,自谋生存之路。

那年,他只有15岁。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他没有沮丧和沉沦,而是带着残疾的身体走南闯北,拜师学艺,求谋生之路。虽然比正常人多付出了百倍的艰辛,却磨练出了比常人百倍顽强的毅力。陈绍云说,自己的身体状况找工作肯定不容易,只有多学技术,以后才能生活。

虽然腿脚不利索行走不便,但陈绍云的观察力和学习能力都很强。80年代末,还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大家上街出远门都是坐马车,陈绍云看见别人赶马车生意挺好,也适合他这样的残疾人,于是就去打听怎么收费,在哪儿租马车。“当时每人收费一元钱,一天能挣20元左右,除了租马车的钱,一个月能挣三、四百呢!”

说到赶马车,我问他:“你腿脚不方便赶马车,没出过事吗?”他说,出过,还差点送命。那是一场雨后的第二天,道路泥泞不堪,他像往常一样赶车准备去拉乘客,结果下坡的时候一不注意,连人带车翻到沟里去了。他是从马肚子底下钻出来的,所幸的是,车上没有乘客,而自己也只是手受了伤,缝了几针。

为了生活,陈绍云赶过马车、学过木工、学过钟表电器维修、弹过棉花、修过汽车、学过电焊等等。

走路都一瘸一拐的,而作为一个残疾人,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历尽了艰辛,也受尽了嘲讽与冷眼。

21岁那年,陈绍云跟着一个姓廖的师傅到云南省巧家县学修车,陈绍云干事踏实、认真。廖师傅一直很喜欢他“小伙子不错,干活儿细致,不怕吃苦。”

然而,尽管陈绍云再怎么努力,还是免不了受到一些冷嘲热讽“瘸子都来修车了,以后别人当老板了,瞎子都能来开车了!”

物质上的困难、被人歧视的精神痛苦,让陈绍云过早的感受到了人生的艰辛,他在心灵里悄悄埋下了拼搏的种子。“我要证明给所有人看,残疾人一样可以活出精彩!”

一份笃定不移的执着

2014年11月3日,对于陈绍云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忘的日子,他的养蚕升温炉厂大门上挂上了“残疾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的牌子。看着这来之不易的一切,陈绍云热泪盈眶,往事涌上心头。

为什么会发明升温炉?这要从一次偶然说起。2005年底,在云南省巧家县做门窗生意的陈绍云,得知老家季节变化、气温骤降,养晚秋蚕的蚕农损失惨重这一消息后,心中便萌发了发明升温炉的想法。

蚕桑是宁南农业的第一富民支柱产业,2015年,10万蚕农仅售茧收入即达到4.53亿元。由于宁南县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晚秋蚕饲养期间全县气温偏低,不利于蚕的生长,如果遇上气温骤降,就容易变成灾难。宁南的很多蚕农都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塌糊涂晚秋蚕”。

“养蚕对室内温度要求很高,太低太高都不行。”陈绍云意识到了温度的重要性,怎样才能控制室内温度?陈绍云很快想到了发明一台操作简易控温速度快的“升温炉”。说干就干,他开始着手研究蚕子生长与温度的关系、分析传统升温方式的弊端。传统的升温方式,俗称“地火龙”,这是蚕农以前用的土办法,在蚕房一端设一个灶口,在蚕房地底挖几条贯穿整个蚕房的通道,在通道另一端利用烟囱排出烟雾。通过经通道加热进而提升蚕房内温度。“地火龙”有很大的弊端,操作费人力、柴物,升温效率低;占用空间大,蚕房基础设施改造成本高;升温降温速度慢,调节室内温度的能力差,随着宁南县养蚕规模的不断壮大,其弊端严重制约了其发展。

2010年,凭着一股脑的干劲和焊工经历的陈绍云,将多种升温炉的优缺点进行综合,开始了他的创造之旅。

为了方便升温炉的放置,他首先考虑的是升温炉的体积,经过测试,最终将炉身设计为长25cm、宽35cm、高44cm的长方形铁炉,“这样设计,一是不占太多空间,小巧轻便可以随意移动;二是有利于蚕农及时添加柴及煤炭等燃料。”为了方便排烟,陈绍云还在炉身右侧安装了一根长1.4m的立管连接一根长2.8m的尾管,解决了最基本的问题。

如何快速控制蚕房内温度,是陈绍云遇到的最大难题。在反复的思考、摸索,然而,家中的蜂窝煤炉子燃烧原理最终给了陈绍云灵感,利用空气控制火力大小从而达到快速升降温。于是他立即在“升温炉”的一侧安上了一个带滑轮的控温板,控温板向外拉出的尺度越大,升温炉内进入的空气越多,燃料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就越大,从而火力越大;反之,控温板向外拉出的尺度越小,火力就越小,如果不推拉控温板,温度将保持平稳。经过一年的反复研究与琢磨,陈绍云的升温炉终于诞生了,他迫不及待想尝试一番。

2011年的晚秋蚕,他在自家蚕房里首次用上了拼凑组装起来的升温炉,他还专门展开了对比试验。

蚕子很快上茧了,一组惊人的数据让他欣喜若狂!对比传统的升温方式,使用升温炉的蚕房的产茧单价足足增加了8公斤!这意味着蚕用升温炉发挥明显的作用。干劲十足的他,马上制造了40台,免费送给亲戚朋友试用,为了得到人们的认可,陈绍云还用摩托车托着升温炉到每家每户讲解演示。“老百姓挣钱不容易,如果这东西没有效果,就算嘴巴说破皮,说破天,他们也不会买的。”虽然,最开始销路很困难,但不服输的陈绍云没有放弃。

皇天不负苦心人,升温炉进入市场后,很好的解决了宁南在低温环境中养蚕的困境,赢得了蚕农的肯定和认可。随着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大,陈绍云自发研制的蚕用升温炉供不应求。

随后,他设计的升温炉得到了相关机构、部门的认可,并获得了国家专利权。在2012年3月,陈绍云的养蚕升温炉厂正式成立,也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绍云升温炉”。

2013年,“门口排着队等他的升温炉,像赶街一样,有的人还抢着说,我家有点远,我先拿走了!”“我都买了四台升温炉了,绍云升温炉好用!操作简单,也能很好的控制温度!升温降温特别快,40平方米左右的蚕房五分钟不到就可以让整个蚕房升温,降温也一样。”发明的东西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这给了陈绍云莫大的鼓励。

陈绍云成功了。但他从没有忘记关心身边的残疾人朋友,身为残疾人的他,深知残疾人外出打工的艰辛。于是他主动邀请了几位残疾人到他工厂上班。“我在建厂之初就有帮助残疾人就业的愿望。”

“以前没有升温炉厂的时候,就靠养蚕维持生计。现在边喂蚕边在这打工,不仅收入增加了,并且还能学到焊接技术。”残疾工人王顺金高兴的说。

“我以前是做钢材生意的,有一些辨别材质的经验。那次意外过后成了残疾人,再也没有用‘武之地。真的要感谢绍云,他主动聘请担任钢材采购员,这不仅解决了我的就业问题,还让我有了事做。”与陈绍云同村的残疾人蔡英很激动。

为了照顾残疾人,陈绍云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标价398元一台的升温炉,残疾人购买则只需98元。

“我常常忘了自己是一名残疾人。在我看来,不逃避现实,勇于承担责任,人人都可以成为主宰命运的强者。”41岁的陈绍云,谈笑间风清云淡,他用艰难创业的奋斗过程,实实在在诠释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

猜你喜欢
蚕农马车养蚕
无人机替代蚕农“走山移蚕”
马车与游船
马车
养蚕记
驾着马车去打仗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躲雨
在养蚕中成长
基层医改“三驾马车”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