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梅
(浙江大学 农生环分析测试中心,浙江 杭州 310058)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
李 梅
(浙江大学 农生环分析测试中心,浙江 杭州 310058)
新时期实验室安全已成为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文中首先阐述了做好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其次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关系为指导,将实验过程,分别从主体、客体、中介三个因素分析了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如何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尝试提出以下对策:①加强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实验主体的安全意识;②建立可操作的实验室安全标准体系;③加大投入实验室安全硬件软件建设力度。
高校实验室; 安全管理; 实践关系
高校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基地, 同时也是高校进行科技创新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安全与否关系到高校实验教学和科研能否顺利进行, 国家财产能否免受损失, 师生员工的人身安全能否得到保障[1]。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实验室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日益频繁,从事实验室工作的科研人员呈现数量增多和结构多样化的趋势,从研究生到教师,从临时工作人员到海外交流学者等;与此同时,伴随科研人员工作的实验室环境有不同危险因素交叠而成,从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强腐蚀性的试剂到高温、高压、强磁、微波、辐射的苛刻实验条件;加之近年高校实验室时有发生的火灾、爆炸以及剧毒品流失等安全事故,这些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2]。因此, 保障高校实验室安全对高校快速可持续健康发展十分重要,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全和稳定都至关重要。
如果将高校实验室中实验当成实践活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实践是由主体、客体、中介三者构成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客体是指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中介是指把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的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或方法。以此来具体分析高校实验安全技术管理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期更为细致的挖掘实验室安全背景深层次的隐患,从而找到问题解决对策。
1.1 主体因素
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在一次具体的实验中,一般实验的主体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即学生和教师。
(1) 学生。一般高校实验室在学生正式进入实验室之前都要经过相应的安全教育培训,使之熟悉实验室大楼逃生通道、楼道标识、安防应急设备和实验室环境,了解实验操作规程,实验过程注意事项,大型仪器设备基本原理,掌握所用化学试剂的性质特点。但一些学生思想麻痹大意,安全意识淡薄,为了图省事不遵守安全管理规定,没有认真学习,或是一知半解,遇到问题就会手忙脚乱,忙中出错,小事故酿成大事故。同时实验室工作时间长也会导致学生思想懈怠。对于开放实验室和大型仪器平台实验室,学生有低年级和高年级,还有留学生,以及校外合作单位和其社会企业团体等人员,人员类型的多样化也导致管理难度增加。
(2) 教师。高校的实验室技术管理人员不仅直接承担实验教学和相应科研任务,同时也承担着指导学生和管理实验室安全的任务。相比高校实验室安全的管理部门(通常由保卫处和实验设备处共同负责牵头)的教师,处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基层的实验室技术管理人员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并且长期奋战在第一线,倘若充分发挥他们在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定能大大减少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但长期以来在高校处于“又快又好”的发展模式下,“快”的指标同样也让高校对于实验室技术管理人员的评价重点放在了教学与科研成果、发表论文等客观评价指标上[3]。而这势必会减少和分散他们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的精力。
相比国外的实验技术管理人员,受过专业的培训,不但能指导学生操作设备、协助教师进行科学研究,而且能对仪器设备进行常规的维护、维修,应对实验室突发事件,必要时可对受伤者实行紧急施救[4],国内在这一块还有一定差距。这也为我们提供一定的思路,重视实验室技术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提高业务能力水平。同时作为主体的人,不是孤立的,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高校实验安全管理者,应该对自身、他人、社会、环境多一些关注、多一份责任感,努力提高职业安全素养。
1.2 客体因素
客体是指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在一次实验过程中,可以具体理解为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而实验室安全问题也全程贯穿其中。
(1) 实验前。目前不少高校实验室都开展相应的实验室安全入门培训,学习实验室安全最基本的规范,实验和仪器操作规程,实验用化学品性质,及应急处理信息,包括所在大楼内部结构、紧急出口和逃生线路、报警电话以及紧急救援电话。如我校根据年度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对不同类型人员开展不同培训学习,方式包括发放资料自我学习,应急演练,相应的实验室安全考试系统,编印英文版实验室安全手册发放到每一位留学生手中,同时通过短信,网络平台定期对师生进行安全提醒。事实证明实验前的用心学习和牢记实验注意事项,对于避免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是大大有益的,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事故的发生与实验前的学习没有到位是有直接关系的。
(2) 实验中。虽经过充分的实验室安全学习,但科研实验一些结果是不能被完全估计到,这就要求从事危险试验的人要格外小心和重视实验中的动态过程,同时要有一定的心理素质,遇到问题不能慌乱,沉着冷静,细心谨慎,有条件者找有经验的人指导合作共同进行试验。实验室的安全问题看起来离我们很远,有时其实就是一步之遥,但遇到时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又都是第一次,这种应急演练就显得比较重要,遇到突发情况应急处理正确及时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3) 实验后。实验结束后将实验台面整理干净,用完的物品归放原位,未用完的有毒有害的化试剂需合理放置,配置的试剂需要标注,其中重点是实验废弃物的管理。国内高校实验室危险废物管理起步相比国外较晚,但近些年来也愈加重视。实验室废弃物处理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回收利用、无害化处理、低毒化处理和请有专业资质公司进行专业处理。
实验室废弃物处理需注意:废弃物固液分开存放,针头类固体废弃物经套管套住后再放入纸箱,防止随意丢弃后发生意外伤人事故;有危险性的废液统一使用规定类型的容器贮存,分类存放,标注废液主要成分,严禁不同废液混合贮存,以免发生剧烈化学反应而造成事故;收集好的废液及时进行处理,不宜贮存时间过长,如我校会在每周固定的几天时间请有资质的公司集中收集废液。实验室废弃物处理不当,一来会引起意外伤人事故,二来会引起环境污染。随着科研发展的需要和环保理念的深入,迫切要求加强这块管理工作。实验室废弃物的特点量少类杂,这可能使得一些专业公司不愿接手处理,一些学生认为一次实验废弃物量少,下次还不做此种类似实验,随手丢弃冲入下水道再用水冲冲应该没有关系,这种行为必须杜绝。
2.3 中介因素
(1) 实验室。近年来,我国高校实验室的硬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在一些地方仍存在问题。如实验室用房紧张导致的学习室与实验室未能完全分开,实验室潜在危险因素以至饮水饮食受到污染都将导致严重后果。一些仪器设备或是物品需要分开存放,但未做到分开存放,导致设备的安全操作距离不够。
实验室安防设备通常包括洗眼装置、应急喷淋、报警系统、生物安全柜、通风橱、各类的消防安全设备(灭火器)、紧急医疗箱、危险品物料溢泄处理用的中和试剂等[5]。一些旧实验室的安全防护和应急设施未能完全配备,同时,因为学生或老师未经安全使用培训在关键时刻不会用而轮为摆设。年久失修的实验室,线路老化, 防火能力低,对实验室随意改造,封闭一侧走廊通道,致使门窗安全通道堵塞,一旦出现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6]。
(2) 仪器设备。对于有高温、高压、高速、大功率、高电磁辐射等危险系数较高的设备,定期检修并记录备案。气体钢瓶需要固定,不得大量堆放和混放,定期检漏和检查管路是否老化。这些高危设备出现老化、超负荷、超年限使用或操作不当等极易引起火灾、爆炸、中毒或环境污染事件。虽有此类相关指导准则,但每年因为这些设备导致的大、小事故仍屡见不鲜。
(3) 实验药品。各种不同的化学试剂,根据不同性质,做好各种存储工作和使用注意事项。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强腐蚀的药品,注意防毒,防燃,防腐蚀。操作时在通风橱中操作,剧毒物品需要戴乳胶手套和防毒面具。配制好的化学试剂必须有标签,标注相关人员姓名,日期和内容物。国外化学药品订购时,会有一份份涵盖化学品基本特征、燃爆性能、健康及环境危害、安全处置和储存、泄露应急处理、法规遵从性等信息的综合文件“材料安全数据表”(Material safety datasheets, MSDS)[7]确认化学品的危险等级,进而指导药品存放、管理和使用。但在国内,由于种种原因,在购买化学品时没有及时索要MSDS,或有些企业根本不提供MSDS,这为实验过程中埋下隐患,实验室管理体系MSDS 缺失或不完善一直是许多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然而,MSDS 体系的建立往往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努力[7]。
优秀实验室必然是个安全实验室,针对目前高校实验室安全技术管理工作现状与存在问题,广大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积极探索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可行性对策,为保证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安全有序开展,促进我国高校稳步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1 加强安全教育,牢固树立实验主体的安全意识
人是实验室的主体,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首要因素[8-9]。分析大量事故原因, 发现大多数事故是由实验主体缺乏安全意识所引起[10]。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安全意识,才能使实验室主体熟悉安全管理制度;掌握安全知识、学会应急技能、消除隐患、规避风险。2003年12月国家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文件中指出“高等学校应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 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因此加强安全教育十分重要,是树立实验主体安全意识的本质途径。
安全教育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网络教育,开办讲座,观看录像,实地演习和实验室准入考试等[11]。中外实验室,都十分重视安全教育[4, 7, 12],实际效果却有很大的差别,对比之下发现有以下不同。对于学生,国外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十分人性化,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易于接受的心理,使用关怀性的语言,而非生硬的教条,遇到实验安全问题强调该如何自救、寻求帮助,必要时撤离现场自救及通知他人;国内的安全教育往往首先强调实验如何正确操作、出现事故的后果及责任承担,最后再提及安全自救方措施[12]。对于教师,国内往往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来强化安全意识,未能对实验室安全技术人员基层管理者的安全教育方式和安全知识的培训常态化。这些细微之处值得我们借鉴。
2.2 建立可操作的实验室安全标准体系
建立和推行适用于高校实验室的安全标准,是实现高校实验室本质安全的有效途径。高校实验室安全标准的建立有利于实验室安全监督和检查。现行的安全标准化工程一般不适用于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而高校实验室安全标准暂时未得到安全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关注。虽末有现行的实验室安全标准,各大高校或实验室一般都制定有自己实验室安全标准。我校实验室管理部门根据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建立实验室安全工作检查指标体系,共计3大指标(综合性指标、通用性安全指标和专业性指标)、11大类、40小类、235条款。具体条款可参见相关资料,有了这种全面具体,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可使实验室安全督查和自查更为方便,对排除安全隐患、降低事故、推进实验室安全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3 加大投入实验室安全硬件软件建设
高校中长期存在着重科研、轻安防;重仪器设备建设、轻安防设备投入,同时高校实验室安全状况的改进,需要加大资金投入。
(1) 加强实验室安全硬件建设。新建实验楼缓解实验用房紧张局面;改造旧实验楼,配备齐全的安防设施;改造实验室的水,电,气等系统使之符合实验室安全标准,更新超期或带伤服役的危险仪器设备。
(2) 加强实验室安全软件建设。现代化软件系统建设为实验室安全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手段,如大型仪器网络管理系统方便仪器管理员对只有通过实验室准入考试的学生进行开放;实时动态监控可以跟踪实验持续时间长的动态过程;新媒体时代下,实验室技术人员通过互联网平台交流实验室安全管理知识和经验,实现互通有无,资源共享。
实验室安全是保障高校教学科研顺利开展的基础性工作。伴随我国高校的快速发展和人本思想观念的贯彻,实验室安全工作必将向绿色,职业,健康,安全的方向发展。同时实验室安全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离不开从事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各领导和部门的支持,积极探索实验室安全管理新路子,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树立实验主体的安全意识;建立可操作的实验室安全标准体系;加大实验室软硬件建设投入,运用现代化的安全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努力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环保的实验环境。
[1] 廖庆敏.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思考[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29(1):168-170.
[2] 侯德俊, 张社荣, 张 磊, 等. 依托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实验室安全工作水平[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6):9-11.
[3] 贾小娟, 史 鑫, 董君枫, 等. 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实践探索与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9):196-198.
[4] 俞丹亚, 樊 冰, 姜周曙, 等. 澳大利亚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考察与思考[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11):212-215.
[5] 韩方珍, 曹 咏, 冯蜀茗, 等. 中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启示与对策[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8):452-455.
[6] 束 羽, 丁 寅, 徐 铮. 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强化与提升[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4):215-217.
[7] 陈 彦. 坎特布雷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及启示[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1):93-97.
[8] 黄雄辉. 高校实验室安全问题与管理对策探究[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8):241-243.
[9] 李 勤, 史天贵, 戴方震, 等. 创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促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3):354-356.
[10] 路贵斌, 姜慧敏. 高校实验室安全隐患的排查与治理[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10):172-175.
[11] 邱会东, 李 广, 王 伟, 等. 中美高校化学化工实验室安全管理比较[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4):203-205.
[12] 李秀珍, 李 勤, 王 征, 等. 落实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保障实验室安全[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3):201-203.
Analysis and Strategies of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
LIMei
(Analysis Center of Agrobi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Laboratory safety in the new era has become essential in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laboratories.In this paper, the importance of laboratories safety in university was first expounded; then, using Marxism practical relation as a guideline and taking the experimental process as a practical activity,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university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were analyzed in light of subject factor, object factor and mediation factor, respectively. Finally, the strategies for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 were proposed as follows: (1) To strengthen safety education and firmly establish safety awareness of experimental subject; (2) To establish an operable standard system for laboratory safety; (3) To increase its input in 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for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y safety.
university laboratories; safety management; practical relation
2015-12-08
浙江大学实验技术研究资助项目(SZD201502)
李 梅(1984-),女,安徽六安人,硕士,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实验室大型仪器管理。
Tel.:0571-88982237;E-mail:limei7251314@zju.edu.cn
X 923
A
1006-7167(2016)09-03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