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 喻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文化会展建筑表皮设计思想探究★
萧 喻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结合近期世博会展馆建筑表皮设计样式,分析了文化会展建筑所涵盖的人文理念、材料构造、功能性质、肌理构成等特点,阐明了展馆建筑表皮对其人文理念传播所发挥的媒介传达作用,并从几个典型场馆案例入手,解读了建筑表皮装饰风格设计理念对建筑文化整体倾向的重要意义。
展馆建筑,人文传承,装饰风格,材料构造
这是一个大融合的时代,全球物质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政治资源无一不是在“融合”中生存发展,任何事物都在不断的承受着来自各界新生事物的“冲击”,它们被时代的洪流,或“改变”,或“消融”,或“进化”,其独特的个体性被整合的现象普遍。怀揣着纠结且憧憬的矛盾,带着各自的“独有”在世博这样一个舞台上,各国都期望着自己的文化硕果能大放异彩。既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保持其自身独立性,彰显其历史独创性,又寄望于被更多异域文化所接受,发挥其影响最大性。自1851年在一幢名为“水晶宫”的透明建筑里举办一场名为“万国工业博览会”活动以来,其会展建筑的外围形制已成为世人眼中的亮点。各国展馆除了尽其所能的彰显国家工业实力外,建筑表皮也成为了世人的焦点,它不但成为传播其独有地域文化的媒介,也成为了新技术、新材料的主要施展“园地”。
建筑表皮的设计意愿倾向,着重于将所在国古老的与现代的文化、科技、政经、农业等多方“成果”展现在世人面前。根据各国综合实力,设计出不同的场馆,彰显异彩纷呈的国家风貌。通过表皮的设计样式,传达具有自身文化特点的信息。它的样式从构成学的处理手法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唯美的镂空样式
世博上百个展馆建筑中,唯美的镂空样式,既丰富了建筑表皮的空间层次,活跃周边氛围,又能吸引参观者们最广泛的关注,远远被吸引前来,那深邃透漏的神秘美感,激发了参观者强烈的好奇心,渴望一探究竟。这种设计手法一直以来备受建筑设计师们的青睐。
上海世博会和米兰世博会上的法国馆(见图1),均是采用抽象提取自然景观物质形态的设计方式,将本国山河景象以镂空处理的手法作为展馆建筑表皮而存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法国馆将波光凌凌的塞纳河波面进行了抽象提取,安置在建筑表皮之上。倒映在波浪上的点点金光,用一盏盏筒形灯表示,而光影交织的塞纳河面则用混凝土网格交错表达,法国人的浪漫天性在此项设计里表露无遗。
时隔五年之后的米兰世博会,法国设计师又将这一设计手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除了提取山势地貌的基本大样,还将整座木结构桁架的镂空模型倒置在屋顶之上,建筑外表皮外层为落叶松木条镂空围合,内层为云杉木。室内每一个镂空隔栏里,倒挂上来自当地知名的巴尔塔市场的丰富商品,设计风格较前届创意更佳。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波兰馆建筑表皮也采用镂空样式(见图2),在可循环利用的胶合板材上,一个个类似于剪纸纹样的镂空图形在内层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惹眼。滴水不漏的饱满外形,样式繁复的花式孔洞,暖色调的表皮颜色,给人温暖包容,活泼可爱之感。
2015年世博的意大利馆“树枝交错”的建筑表皮(见图3),此外还有2010年世博瑞士馆、巴西馆、土耳其馆、俄罗斯馆(见图4)等。建筑表皮都以镂空设计手法为主。
1.2 粗旷的块状切割样式
“沉稳、踏实、厚重”是这种表皮样式的直观感受。如果说轻灵多变的镂空表皮为优雅的“女性”,那么粗旷豪爽的块状切割表皮则如一位果决的“男性”:深藏实力、不拖泥带水的个性特点彰显无遗。2010年上海世博会意大利馆,就让人深受这种情绪的影响。以民间一项游戏创意为起点,将透明水泥与玻璃幕墙整齐划一归纳在一个类似正方形的盒子里,然后利落的切割,如机械师手下精美的刀工线条,外围整齐划一的线,整体沿用传统保守的大型模式不变,而细部尖厉的锐角才隐隐喧嚣着个性的独立。表皮材料为新开发的品种——透明水泥,这种将特殊树脂材料嵌入到厚实的混凝土板中,在夜间可透出室内灯光的环保建材,在夜间营造出独特的室外光环境(见图5)。见过透明水泥、意大利馆的人,都被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所体现的追求经典极致的个性所感染。
当然,彰显实力的还有同届德国馆,运用缜密的力学运算,将四块异形模块以极小面积的触地点屹立在地面之上。营造底层架空的惊人效果,建筑表皮外层以PVC涂层的聚酯纤维布包裹,内层为夹心彩钢板,由于建筑表皮呈半透明状,整座场馆被包裹在朦胧梦幻的境界里,一改德国人冷硬死板的固有旧形象,原来还有不为人知的“温柔”一面,尽管这梦幻的印象是在极致隐忍的力学表现下完成的。
上海世博会加拿大馆(见图6)、芬兰馆、韩国馆、罗马尼亚馆等都有着类似的处理手法。大型模块的切割也是设计师钟爱的设计手段之一。
1.3 流畅的动感弧线样式
世博场地采用弧线造型的展馆建筑多不胜数,也是会展建筑最常采用的表皮样式。弧线建筑表皮最能体现其开朗豁达,随机变化的不定性,召唤参观者怀着放松、开放、易流动的心理暗示十分强烈。典型代表有:上海世博丹麦馆、澳大利亚馆,米兰世博万科馆等。
怎样体现一个快节奏的动感城市,它对生活充满了无限活力;告诉人们生活的乐观、积极、勇往直前、无所畏惧。2010年世博会上,丹麦馆就用自己的建筑设计给了人们答案。一道盘旋而上的弧,将“哥本哈根海湾”紧紧拥在怀里,给予水中央小美人鱼以无限安全感。建筑表皮以弧形钢板为材料,内部以钢架支撑,根据不同的立面荷载数据,钢板上的空洞会随之改变其直径大小,以求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见图7)。丹麦馆大胆新颖,充满动感想象的建筑设计,为他赢得了掌声,被丹麦这个国家所提倡的健康积极的城市生活历年所感染。
在米兰世博会场地上,上有一道亮丽的“红”,远远望去,格外引人瞩目。那是万科馆的“土豪金”建筑表皮——“龙鳞片”在熠熠生辉,闪闪发亮的结果。表面如金属般,因角度的不同,每一片所呈现的色泽也不尽相同,龙的鳞片材质是釉面陶板。涂料由国外实验室专门开发。层层转动的曲面,犹如一只正在盘旋而上的巨龙。虽然是企业馆,但其设计之巧妙,用心之良苦并不逊色于其他国家馆。
1.4 惊叹的仿生结构样式
仿生设计最主要的操作手段是将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特征(声、光、色、形、运动规律等)进行有效的提炼整理,然后引用到设计中。这种设计手法往往能创造出超出想象的惊人视觉效果。上海世博会英国馆、阿联酋馆,米兰世博会英国馆等。
英国展馆不止一次利用这种设计手法在世博会上大放异彩,他的建筑并不大,内部也没有繁复的交通路网,空间功能结构也相对单一。只从大方向入手,通过主题鲜明的“诉说”,表达人类对自然界各种存在物质的“珍惜”,而他的精彩正在这里,总能在上百展馆建筑中脱颖而出。上海世博会让英国馆的“种子银行”成为世界争相报道的焦点,可爱的“蒲公英球“引起了全球关注。展馆的建筑表皮由间距10 cm左右的亚克力长管组成,几万根尽端嵌入种子的管材,仿照蒲公英绒毛肌理效果插满建筑表面,形成一颗小小的毛球状物体,屹立于200 m2左右的土地上。视觉冲击力之震撼超越了所有展馆之和(见图8)。其建筑表皮结合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与紧密的结构设计,作为建筑的重点表现部分,承载了建筑师所要表达的主要设计理念,也传达了热爱自然、珍惜自然,宣扬环保精神的目的。 如果“种子银行”不过是英国将仿生设计推向巅峰的一个小高潮,体现了中外设计师从概念创意到建造实施的心血历程,只是让世人看到了一个静态的效果,那么米兰世博会的“蜂巢”,则将引入了声光电等多项效果,将这仿生学设计推向了极致。集结了声学家、物理学家、蜜蜂学家等多位专业人才,将蜜蜂活动中的震动规律通过传感器处理后传达到上千根LED灯上,灯光随着蜜蜂活动的规律闪烁震动,集结在一起组成一个巨大的灯球,外面包裹着一层厚厚的铝制构架层。建筑表皮设计依然是“主角”,设计师意在强调蜜蜂对于人类、自然的贡献及所面临的危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引起大众对于蜜蜂的关注。无疑,英国馆像上届一样,又一次引起了世界的轰动。
1.5 华丽的片状“拼贴”样式
这是一项充满魅力的设计手法,层次繁复,可任意变换外形,可塑性极强。组装构件的过程,如同游戏拼贴般有趣,每块板件均按照严格有序的切合需要,在恰当的位置,它们要有极高的“协作精神”,既是独立个体,又作为整合整体一部分存在。上海世博西班牙馆(见图9),这样华丽的片状拼装表皮始于一个意外,设计者最初的创意理念是平滑流畅的异形表皮样式,但由于施工难度较高,继而变成片状组合的模式。这项设计的改造似乎深深影响了下届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者们,但由于西班牙馆的“珠玉在前”,即使中国馆的“麦浪滚滚”多么金光灿烂,备受国内外推崇,但从表皮肌理创意的角度看,失去了部分“惊喜”,只能说在借鉴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上海世博西班牙馆的建筑表皮为色泽深浅不一的片状藤编板,古朴中不失华丽。从历史角度看:设计者意图通过古老的藤条编织技术,向其历史悠久性致敬。从“拟人化”的人文角度观察:藤条是柔软而坚韧的,如同一位朴实的母亲,带着沧桑的脸孔,用包含情感的眼神注视着你,明确诠释了祖国在设计者心中“拟人化”形象。从环保角度看藤材质取自大自然,可循环再生,绿色环保。西班牙馆的片状拼贴表皮,在上海世博会上独显风采,其影响力,可参看米兰世博会中国馆表皮肌理设计方案。不用过多说辞,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屋顶表皮设计,外层也是“贴片”的,同样采用原生态环保材料——竹片,模拟乡间风吹麦浪的形态,根据中国典型屋顶样式九脊顶大样“拼贴”出气势磅礴的起伏状屋顶。竹片内层为防水PVC膜及承重构件。在文化方面,中国有很大的优势,仗着五千年文化依托,做起东西来绝对是底气十足的,就看这是怎样一个复杂繁琐的精炼过程,取其精华而又不失新意。建筑表皮样式既需有文化内涵又兼顾现代表现手法,最终的结果中国馆的设计在文化性、科技性、实用性方面并没有让人失望。很好地通过现代简练的线条,向世界呈现一个有着千年农耕文化的现代化国家面貌。
1.6 只有屋顶及承重柱环绕的开放性展馆空间
让我们对展馆的建筑功能看得更通透些,有屋顶就有聚合空间,能承受最大人流冲击,最多视角审视,才是成功的会展建筑。没有外围包裹的建筑,具备这样被“洗礼”的条件。上海世博会新西兰馆便这样“通透”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四面开放,只设置屋顶,屋顶下本国独特自然景观风貌的花草植物、山势地形被以360°无死角方式呈现(见图10)。如折纸般俯飞的屋顶以最大程度展开自己的胸怀,迎接周边的人们。
世博会为各国提供了一个科技与经贸的交流平台。既达到经济创收,吸引游客,刺激消费的目的,也实现了科技交流,经贸合作的长远发展目标。它加强了世界各国的文化科技的交流,将“神秘高冷”的新技术带到普通百姓面前。第一届世博会的英国“水晶宫”建筑表皮,以钢材与玻璃为主,透亮的建筑围合墙体引起了世人的轰动,所涵盖的科技与高效令人振奋。从那时起,会展建筑表皮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亮点所在。2000年世博会日本建筑师坂茂带来了他的“纸筒”建筑,之后由于这种新型建筑对世界所做的巨大贡献,他获得了普里兹建筑奖;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透明水泥、新型抗菌地板及可循环再利用的农作物提取物装饰材料等都是让地球更环保,人类生活更健康舒适的科技发明。人们感到原来高科技离自己如此近。2015年世博会意大利又带来了新开发的生物动力混凝土材料——可有效降解雾霾中的有害成分;奥地利也带来了他们的城市建筑“森林”小气候绿色概念,其中还运用了太阳能节点发电新技术,新的太阳能电池能在太阳光及人造光等一切光能下产生电能。这些都是些“高大上”但又与平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
历届世博会都会提出一个与人类健康发展相关的主题,例如1974年美国斯波坎世博会提出的“无污染的进步”;199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的“人类与自然”;2010年米兰世博会的“给养地球:生命的能源”;2000 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人类—自然—科技—发展”等都给社会带来正面的、积极的环保概念。在提出这些概念的同时,主办方及参展方通过实实在在的科技来落实这些理念,人们并没有觉得那是夸夸其谈的空话,更不是“假大空”,而是看到各界尖端人材,用他们的劳动智慧,在积极地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为地球与人类的和谐共存贡献自己的智慧。
从了解到重视,中国了解世博,始于那一瓶茅台佳酿。作为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古老民族一脉——华夏民族,以酒的“名义”第一次征服了世博会,打响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在工业会展的历史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芬芳”。2010年,中国作为世博会的承办方,达到了对世博从了解到重视的一个高潮,从规划到执行,其规模之宏大,场馆建筑设计之精美,各界人员配合之积极可见一斑。中国提供了良好的地利条件以及各方优待,让各国设计师为自己国家的建筑充分发挥最大想象力,尤其是中国馆。中国虽不是第一次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能力与形象,但这次盛会,是新中国有史以来举办最成功的活动之一。对于渴望了解先进科技与多元文化的群体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遗憾。人们在世博上所看到的内容,总是比想象的要丰富精彩得多,让世人敞开胸怀接受新旧事物的碰撞,达到开拓眼界,刺激经济的多重目的未尝不可,这样多元化发展的世博会,这样生机勃勃的世博会,才是属于未来的世博会。
[1] 连爱兰.图说西方建筑艺术[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
[2]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6.
[3] 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王谢燕.中国建筑装饰精品解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 李保峰,李 刚.建筑表皮——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表皮设计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6] 建筑细部[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495-630.
[7] 建筑学报[M].北京:中国建筑学会,2015:16-57.
[8] 建筑学报[M].北京:中国建筑学会,2008:1-132.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the skin design style of recent World Expo exhibition building,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humanistic philosophy, material structure, functional properties, texture form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exhibition building covered, elaborated the media conveying role of exhibition building skin to its humanistic ideas spread, and from several typical venues case, interpreted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building skin decoration style design idea to building culture overall tendency.
Key words: exhibition architecture, cultural heritage, decorative style, material structure
The exploitation of technology of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aiming at optimization of thermal environment★
Wang Pin Luo Yubin
(Dongg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Dongguan523000,China)
The relationship of existing indicators and thermal environmental impact factors was analyzed, and the assessment indicators were proposed, which were, building density, floor area ratio, greening rate, sky view factor, impervious rate and greenery coverage rate. Contro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thermal environment and quantification of indicators were also described. In addition, the feasibility of floor area ratio incentive mechanism was confirmed by using computer numerical simulating method DUIE and Fluent, and the applicable conditions were put forward.
thermal environment,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assessment indicator, floor area ratio incentive
Research on the design idea of the culture exhibition architecture skin★
Xiao Yu
(FineArtsAcademy,HuanggangNormalUniversity,Huanggang438000,China)
1009-6825(2016)24-0003-03
2016-06-13★:2015年湖北省教育厅青年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5Q230)
萧 喻(1982- ),女,讲师
TU242.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