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郝志勇 郭宇飞
《绿色食品 菜豆生产技术规程》解读
● 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郝志勇 郭宇飞
近年来,山西蔬菜产业发展迅速。菜豆作为大宗蔬菜品种,现全省设施面积已发展到1.3万公顷,年产量37万吨,在加快“菜篮子”工程和满足市场供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产品质量安全首先是“产”出来, 但在具体生产中,普遍存在科技水平较低、技术规程不健全、安全意识淡薄等问题,一些菜农为片面追求产量和较大的经济效益,超量使用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甚至国家禁限用的农药品种也时有检出,造成作物病虫害抗性的增强,以及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环境的恶化,不仅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品质,降低了市场竞争力,而且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亟待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其基本要求:一是产品或产品原料产地必须符合相应的生态环境质量标准;二是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相应的生产操作规程;三是必须符合相关质量和卫生标准;四是外包装必须符合国家食品标签通用标准,同时要符合相关特定的包装、装潢和标签规定。绿色食品作为我国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实行“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推行安全生产和安全消费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推行标准化生产、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安全性保障,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山西省绿色食品认证企业92家,绿色食品产品184个,涵盖了粮油、蔬菜、杂粮、干鲜果、畜产品,及其深加工产品。产品及产品原料生产基地面积达9.3万公顷。山西省农业自然条件十分适宜绿色菜豆的生产,然而却一直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权威有效的绿色食品生产规程,所以制订《绿色食品 菜豆生产技术规程》迫在眉睫。为此,根据山西省农业厅《关于下达2016年度山西省农业地方标准制定计划的通知》(晋农质监发〔2016〕3号)的要求,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牵头起草编制了山西省地方标准《绿色食品 菜豆生产技术规程》。
1.准确定位编制内容
2016年3月,接到标准编制任务后,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随即成立了标准编制小组,广泛征求和吸收了省质监局、省农科院、山西农业大学、省农业厅等专家意见,与有关市、县农技人员和基地、企业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合作,组织了各类调研、走访、研讨活动,深入学习研究了NY/T 393《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NY/T 394《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NY/T 784《绿色食品 豆类蔬菜》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法律法规及生产技术规范。经过反复的意见征集、协商、修改和完善,结合绿色食品生产工作实际,最终确定从产地环境、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和生产记录等方面进行编制。
2.精准把握现行标准
2016年4月,标准编制组查阅了国内外有关菜豆栽培方面的文献资料,从标准框架结构、引用标准、文字表述、技术措施等全盘开始研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为全省绿色食品认证审核及管理部门,在绿色食品标准把握、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方面独具优势。但同时,国家绿色标准及相关规范更新速度快、内容涵盖多,标准编制组做了大量工作,以确保引用标准的科学性、准确性,并能切合山西实际。
专家评审
阳曲县河村绿色食品蔬菜试验示范基地
3.实地验证编制效果
早在2013年,我们就与省农科院赵荣华、董晋明研究员在阳曲县河村依托“山西旱作节水现代农业样板基地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重点研究开发以菜豆、甘蓝、糯玉米、西葫芦等绿色蔬菜食品生产技术,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摸查并确定当地主要蔬菜病虫害发生类别、程度及防治用药情况。从2016年3月份起深入对该区的蔬菜病虫害进行了详细调查。二是组织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编写印发了蔬菜病虫害培训材料,组织广大菜农进行了病虫害识别和绿色防控技术培训。将灯诱或性诱的害虫制成标本,通过现场展示、讲解,指导科学防治,提高了菜农对当地蔬菜病虫害的认知和科学用药的素质和水平。三是实施综合预测预报,适期防治病虫害。在病虫害尚未发生或成害之前,采用物理方法,使用黑光灯、性诱剂等,在小菜蛾、菜青虫和甜菜夜蛾的发生时期进行监测并及时通报,适期防治,做到方法科学、靶标准确、防治适期、用药合理,减少了盲目增加防治次数和超剂量用药的现象,降低了防治成本,且见效快、效果好。四是筛选出绿色防控药剂,开展试验示范。在明确用药种类及方法的同时,从播种开始,及时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技术指导,开展了以甘蓝、菜豆、西葫芦为主的病虫害防治试验示范,防治面积达8公顷;优选了符合绿色防治的药剂,并进行了多种药剂的交叉病虫害防效筛选;制定出相应的防治规程予以科学指导,较好地防治了病虫害,达到了绿色、安全、环保的目的。该区菜豆等产品已顺利取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证书,为本标准的编制打下了良好基础。
2016年4月~5月,标准编制组认真比对全省各市县大气、土壤、灌溉水等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检测指标,参照山东、吉林、陕西等3个省及大同、忻州、晋中、太原、吕梁、长治等6个市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整理和分析了山西省8家绿色蔬菜生产单位生产技术规程,深入大同、晋中、忻州、太原、吕梁等菜豆种植面积较大的市(县)、农业园区进行菜豆生产现状及技术需求调研,确定了编写内容,并在大同、晋中、忻州、太原、吕梁等地园区安排了针对性的试验。针对实际技术问题与晋中、太原两市及阳曲县、榆次区、清徐县、柳林县、定襄县的蔬菜技术专家进行了多次座谈,征求了省农业厅、省农科院及市、县(区)蔬菜专家的意见,并对生产单位开展了问卷调查,取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为本标准编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确定了标准的编写大纲。
将诱杀到的大量害虫进行分类供菜农识别与防治
4.确保按时保质完成
2016年6月上旬,标准编制组完成《绿色食品 菜豆生产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初稿。
2016年6月中旬, 标准编制组将征求意见稿发送给省农科院、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晋中市、太原市、吕梁市的各位蔬菜专家和相关实施单位征求意见。
2016年6月下旬,山西省农业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组织召开了标准专家初审会议, 起草小组在吸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将标准的征求意见稿修改成为送审讨论稿。
2016年8月15日,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召开了标准审查会议,起草小组在吸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将标准的征求意见稿修改成为送审稿。
1.主要结构
在满足标准编制的基本要求下,按照绿色食品的相关制度设计及要求,强化了全程质量控制和质量安全,重在投入品使用管理和质量追溯,主要从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及生产记录等方面进行了编制,可操作性强,对该项技术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分为前言、正文两大部分。正文分为8章,第1章范围,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第3章术语和定义,第4章产地环境,第5章生产技术,第6章病虫害防治,第7章采收,第8章生产记录。
2.主要技术指标确定的依据及验证方法
(1)栽培茬口
确定依据:根据山西省大同、忻州、晋中等市菜豆的生产实际情况确定相应栽培茬口。
验证方法:从2014年开始,通过对我省南北不同区域的菜豆生产单位栽培技术及习惯的调查,先后在大同市锄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阳曲县旱丰农业专业合作社、晋中市老黑蔬菜专业合作社进行适应性试验验证。
(2)苗期管理
确定依据:在查阅山东、吉林、陕西等3个省绿色菜豆生产技术规程的基础上,在大同、忻州、晋中、太原、吕梁、长治等6个市进行了苗期管理对比试验,综合分析判断后确定苗期管理的生产技术。
验证方法:通过对山西省菜豆生产单位苗期管理技术的综合判定,选择不同区域、不同气候、不同土壤特性的生产单位,在大同市锄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阳曲县旱丰农业专业合作社、柳林县凌志农业示范园区、长子县方兴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等生产单位进行对比试验验证。
(3)结荚期管理
确定依据:根据我省大同、忻州、晋中、太原、吕梁、运城等6个市菜豆的实际生产情况,进行了结荚期管理对比试验后确定。
验证方法:从2014年开始,通过对忻州、晋中、太原等3个市菜豆生产单位生产技术及习惯的调查,结合当地蔬菜管理习惯及生产通用做法,先后在清徐县绿恒常蔬菜发展有限公司、阳曲县旱丰农业专业合作社、晋中市老黑蔬菜专业合作社、定襄县老兵瓜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对比试验验证。
(4)生物防治
根据山西省太原、吕梁绿色菜豆的生产实际情况,结合绿色食品要求生产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的要求确定。
验证方法:通过对NY/T 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的深度解读,按照维持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绿色防治原则,先后在阳曲县旱丰农业专业合作社、柳林县凌志农业示范园区、长子县方兴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等3家绿色菜豆生产单位进行适应性试验验证,利用生物制剂枯草芽孢杆菌500~1 500倍液防治灰霉病,1.3%苦参碱1 500倍液防治斑潜蝇,与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的产品进行比对,产品检测时无药剂残留。产品符合NY/T 393的要求,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5)化学防治
确定依据:在查阅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 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的基础上,先后在忻州、晋中、太原、吕梁进行防治效果试验,并结合当地蔬菜种植用药习惯确定。
验证方法:2014年开始,我们按照农药品种和剂量,结合太原、晋中、吕梁等3个市当地农民蔬菜种植用药习惯,先后对晋中老黑蔬菜专业合作社、阳曲县旱丰农业专业合作社、柳林县凌志农业示范园区、长子县方兴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等4家绿色菜豆生产单位进行病虫防治试验,在菜豆生产过程中使用对主要防治对象有效低风险农药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等与使用高中等毒性、农药残留期长化学药剂进行比对,不仅病虫害防治效果更加明显,产品检测中对绿色食品禁用的农药百菌清、乐果等药剂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均为未检出,允许使用的农药多菌灵指标限值为≤0.1,检测结果为0.082。产品符合NY/T 393的要求,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本标准严格遵循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绿色菜豆生产方面的规定与要求,也借鉴了兄弟省的一些经验,与现行的国标、行标及其它省市的地方标准相比较,本标准立足于山西省实际,更贴近山西省设施蔬菜实际生产及绿色认证要求,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对绿色食品蔬菜生产技术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本标准来源于生产实践和产业发展需要,填补了山西省绿色食品菜豆生产技术标准的空白,对山西省绿色菜豆生产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可有效解决生产中存在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升“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推动我省绿色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