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春来
责 任 论
文/张春来
张春来,男,汉族,1952年2月生,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民建会员,国际职业经理人。现任中非民间商会副会长,河北省人民政府参事,首都企业家俱乐部副理事长,河北唐山曙光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同时担任河北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多家著名大学客座教授。
他是我国著名的社会活动者,曾先后担任全国工商联执委,全国光彩事业促进会理事,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副会长,省、市、区三级政协常委,省、市、区三级工商联副会长,省民营企业工会会长,《中国工商》杂志社总发行人等职务。其个人曾荣获95年中国十佳优秀民营企业家、河北省社会主义先进建设者、工商联优秀会员、先进私营企业、优秀企业家等荣誉称号;获得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授予的光彩奖章,省经贸委、省科委质量成果奖等。
他同时又是中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推动者和实践者,在清华、北大等几十所高校和国企、金融等行业进行演讲近千场,关于民营企业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野鸡论》《纳银论》《公私论》《承受力论》等60多篇(部)论著,被国内外新闻媒体刊载,在经济界和文化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为民营企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关于企业发展与社会的关系,我曾经从境界、环境、回报等角度作过论述,最近从社会责任角度又有些思考。
从“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到“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国有经济一样,是构成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享受权利就须承担义务。现实是迫切需要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
近几年来,不时发生金矿、铝矿、煤矿坍塌等严重事件。受短期利益、眼前利益、局部利益所驱动,某些不负责任的企业主,任意践踏员工生存权利;某些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一些企业违章排放废水废气污染环境;商业活动中的贿赂、逃税、金融欺诈及侵犯职工人身权利、企业滥用优势地位等时有发生。这些涉及到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环保责任以及社区责任等,都是企业没有社会责任意识的表现。
这些问题正在呼唤:发展民营经济更要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关注这些企业的社会责任,既是保护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又是帮助企业确立起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文化价值观念,同时也是帮助和引导他们确定什么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众所周知,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并非总是一致的。例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虽然降低了生产成本,使企业获得一时之利,但生产出来的产品却是低品质的、不合格的甚至是劣质的,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就遭受损害。再如,一些经营文化精神产品的企业,为牟取暴利,刻意迎合社会上部分人的低级趣味,大肆制售不健康的书刊、音像产品,给社会带来了精神污染。这说明,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用以回报社会提供给企业的生存资源和发展条件,弥补企业行为给社会造成的消极后果,从而逐步使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得以协调并达到平衡。
世界上大公司在国际舞台上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就是恪守商业经营中公认的道德规范,社会责任意识强。过去企业成功的唯一标准是利润,今天,成功的企业不但要看利润,还要看社会责任。事实证明,谁忽视了社会责任,谁就难以在社会站稳脚根。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协调、平衡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
在工业社会,社会责任由政府承担,由财政税收解决,而非由企业承担;在信息社会,企业分担公共产品生产,所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才凸显出来。现代大规模公司因股份广泛分散,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社会化程度很高。企业的目标正在从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向对人的普遍关注,主张兼顾企业、员工、社会和环境的利益。短期财富的创造者,不能成为长期社会价值的破坏者,否则,市场经济的秩序就无法得到维护,企业的规模和竞争力也不可能提高。
在国际上,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现已明确列入几乎每家大公司的议程。在中国证监会最新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亦规定了公司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准则虽然不具法律约束力,但已成为普遍公认的企业行为准绳。
企业是一种经济组织,也是一种社会组织。企业的经济实力,使之成为重要的社会实体,因此应该,也可以让它承担部分带有公共性质的责任。
从其道德底线来说,在企业的政治生活领域中,应遵守我国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企业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不发生与社会制度相抵触的现象。在经济生活领域中,遵守市场经济秩序,不得制假售假、偷税骗税、欺诈客户、逃废债务等。在社会文化生活领域中,企业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不得发生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行为,如不生产“毒、赌、黄”产品,不提供相关服务等。在生态环境生活领域中,企业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不得破坏生态平衡,如依法控制“三废”排放,保护稀有动植物资源,等等。企业应该以道德底线为基准,对企业生产经营行为进行严格自律。当企业形成市场垄断时,一般要求企业承担两种社会责任作为补偿:一是主动承担创新的责任,二是主动承担对消费者的责任,不能对已被锁定的广大用户随意定高价。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是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要有赢利才能生存发展。离开这一前提,则无法奢望公司为社会承担责任。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才有能力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企业的首要职责是提高效率、赚取利润,以最低廉的价格提供最大量的商品。这本身也是在履行其社会职责。企业最重要的社会责任不是支持福利及公益性的社会活动,而是把企业搞好,向政府纳税。另外,企业没有权力在未经企业股东同意的情况下将资金用于社会福利或公益事业。一些企业本身经营不佳,却经常把钱投向公益活动,这就有沽名钓誉之嫌,承担这样的社会责任,显然是本末倒置。
我们面对的现实是:计划经济的底子,市场经济发展的阶段,企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幼稚以及社会民众权利意识的缺乏。我们应大力弘扬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这种责任的手段是加强舆论监督,以及国家政策引导和市场利益引导,而非直接的法律强制。
但不在法律上强制规定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不等于否定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协调利益失衡的产物。当前企业同其他利益阶层的冲突已经显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严格执行现有的关于企业、劳动者、消费者权益保护、产品质量、环保以及反不正当竞争等方面的法律;另一方面要宣扬企业经营伦理,促使企业进行行业自律,并以公众舆论监督来制约,在道德这个层面弘扬企业的社会责任,从而达到法治、德治并用的效果。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从大的方面讲,要坚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从企业来说,要树立先进的企业价值观,抓好企业领导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把依法治企与以德治企结合,从实际出发,从企业道德的底线抓起。
由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外部效应,单纯的市场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国家通过相关立法来解决污染等外部效应;通过劳动法干涉企业同员工之间的契约平衡,及公司和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通过法律对消费者给以特殊的保护,以平衡企业与弱势的消费者之间的利益。通过法律的利导性,来激励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责任是与生俱来的,它包括“责任的感觉”和“责任的意识”。责任的感觉是所有的人都有的,但责任的意识却不是。所以,社会责任意识需要提倡、教育、制约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