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大江,魏婉滢
(1.哈尔滨商业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2.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非正式约束与区域经济增长
——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理论探索
郝大江1,2,魏婉滢1
(1.哈尔滨商业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2.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辨析非正式约束在现实经济中的影响机理,一直是经济学和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以规模报酬递增和异质空间为基本分析范式,通过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空间建模技术,不仅可以摆脱传统经济学对于非正式约束问题补丁式研究困境,同时还可以弥补哲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在此领域中的互为割裂。而通过数理分析和模型推演,其结论也进一步揭示出,非正式约束条件是否与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相互匹配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种非正式约束条件必然对经济主体行为有着深刻的内生性影响,并决定了现实经济绩效的不同。同时,非正式约束影响经济增长机理的研究也进一步为我国主体功能区战略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和政策依据,即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并不是单纯区域经济总量的提高,而更应该是经济、社会、人文的全面和谐发展。
非正式约束;区域经济增长;规模报酬递增;异质空间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关注的重点问题。一直以来,经济学家们致力于探究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类要素及其作用机理,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在面对现实经济增长时,主流经济增长理论仍然无法规避一个“经典”难题,即为何现实经济会表现出显著的区域经济增长差异问题。虽然始于20世纪50年代,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开始借助严格的数理分析和模型检验对经济增长问题进行研究,但是无论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还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其严谨的数理推演却均已刻画出与现实经济差异性增长相冲突的另一种经济景象,即:在不同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各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会逐渐趋同,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会逐渐缩小,最终不同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在地域空间上呈现收敛态势。显然,这种与现实经济明显冲突的收敛性结论,不仅不能令人信服,而且也使得主流经济增长理论失去了其现实经济的指导作用。因此,辨析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因素,并揭示其内在机理,日益成为经济学者关注的核心和热点。随着经济增长差异化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经济学者们逐渐发现,在影响和制约经济活动的各种因素中,除却传统的土地、资本、劳动等要素之外,另一种不可忽视的因素也对于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源于生产所处地区固有的信仰、价值观、道德理念等非正式约束条件对于经济主体的影响。事实上,许多经济学家已经开始意识到各种非正式约束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尤其是哲学领域中丰硕的非正式约束与经济主体行为差异的研究成果,更使得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关注和致力于经济学范畴中的非正式约束问题研究。然而,分析现有研究文献,我们却不难发现,非正式约束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大多游离于主流经济学之外,明显缺乏非正式约束与经济增长内生性分析。这就使得哲学领域中关于非正式约束与行为分析的精辟论述,不无遗憾地只能被经济学者进行外生化或是补丁式的解释说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无法兼容非正式约束研究的这种困境,究其本质是主流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无法兼容非正式约束的报酬递增属性。因此,真正将非正式约束纳入经济增长问题研究,其不可忽视的重要研究是构建报酬递增的经济增长理论分析范式,进而才能真正研究非正式约束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内在机理。
经济学一直关注非正式约束在经济增长中的影响机理研究。从马歇尔突出强调文化因素决定个体行为,到诺思从市场制度视角阐述道德的作用,这都体现着非正式约束在经济研究中的关注程度。事实上,关于非正式约束问题的开创性论述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的斯密时期,尽管斯密强调的理性人假设排除了非正式约束对于理性人行为的影响,但斯密(Smith)仍认为一个完善的社会秩序不仅要依赖法律制度,更要有自发的道德秩序做保障[1]。虽然这一论述没有体现非正式约束的经济性,但是却从外生秩序的角度初步肯定了非正式约束的作用。
在非正式约束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中,非正式约束作为经济活动的必要补充一直是经济学家关注的重点。一般认为,依赖法律等强制性约束维护市场规则秩序,会提高社会交易成本,因此需要非正式约束来提高人们履行法律规范的自觉性。例如,经济学家穆勒(Muller)认为,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人类本性,人性中的诚实、守信、仁慈等美好品质必将作为一种经济美德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这种美德能使人们获得内在于实践的利益[2]。而诺思(North)也从自由市场制度的视角说明道德保障了市场运作效率。诺思认为,如果只有产权和制度的配合而没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参与市场运作,那么自由的市场制度便不能有效运行。缺乏道德约束的社会必将引发履约问题与合作障碍,道德的作用就在于它能为人们提供承认并尊重他人权利的激励[3]。同样,马歇尔(Marshall)也突出强调文化因素同经济因素一样,都在不同程度上决定着人的行为并影响经济活动,经济增长与文化因素密不可分,文化的最佳演进方式之一是合作与竞争,行为规则是文化的核心内容[4]。
随着经济学中关于非正式约束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非正式约束对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分析范式也产生了冲突。传统经济学基于理性人假设构建了经济问题研究的基本范式,然而理性人假定恰恰将非正式约束对人的影响排除在外,这使得传统经济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脱节了现实经济。这是因为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各种非正式约束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的行为准则,并最终制约着经济发展。正如马歇尔(Marshall)所说,人类经济行为中存在的各种非理性应该被强调与重视,对这些非理性内容的挖掘和分析将有助于社会向更好的方向迈进[4]。因此,随着道德、文化和意识形态等非正式约束在经济活动中的影响作用日益增强,经济学者们开始意识到,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分析范式并不能满足对现实经济研究需要,并开始对经济学的分析范式进行重新审视[5]。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两门学科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经济学分析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了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以及偏好一致等基本假设的不足,标志着各种非正式约束条件作为影响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成为了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姜莉将非正式约束纳入空间经济增长理论中,不仅可以弥合过往经济增长理论与非正式约束研究的相互割裂,揭示非正式约束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而且其约束矩阵于经济体后继发展上的作用反馈,也表明了区域间经济不平衡发展的本质[6]。
然而,尽管现有非正式约束与经济问题研究的相关文献已经日益深厚。但是,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现有研究仍远不能满足理论需求。尤其是,过往研究文献多数集中于直接探讨非正式约束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却忽略了经济主体的行为分析。这种忽略“行为研究”的分析范式,无疑导致了现有研究无法真正揭示非正式约束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内在机理。事实上,“产出增长不仅取决于区域内自然资源禀赋,而且还取决于人的行为差异,经济主体的不同行为选择是产出增长差异的重要决定因素[7]”。因此,要更精辟全面地分析现实经济中各种非正式约束条件对经济的影响,必须将“主体行为分析”纳入到理论研究的框架当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非正式约束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内在机理。
各种非正式约束条件必然首先影响经济主体行为,进而由经济主体行为差异导致经济增长不同。这是揭示非正式约束影响经济增长机理的内在逻辑主线。然而正如前文所述,现有理论研究文献中,非正式约束、行为分析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联研究却是彼此分裂的。一方面,非正式约束与经济主体行为差异的内在关系,一直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哲学家们将非正式约束作为判断人类行为的一种规则和准则,对非正式约束影响人的行为的途径和作用方式进行了系统阐释。然而不无遗憾的是,哲学家们普遍认为,人类行为差异对经济的影响并不属于哲学范畴,因此哲学研究中并未涉及行为差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另一方面,经济学则致力于研究主体行为差异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联。经济学家往往以经济学的最基本单元—微观主体的动机和行为为切入点,探究行为与经济增长间的内在作用机理。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学将主体行为的动机差异归结于信息不对称。显然,将行为动机差异归结于信息不对称的方法,有利于经济主体行为研究仍可在理性人假设下进行逻辑演绎和推理。然而这种处理方法,却不可避免地规避了非正式约束条件对于经济主体行为差异的影响。因此,从哲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的研究内容上看,非正式约束影响经济增长内在机理的研究分属不同学科,它们彼此呼应,却机制难连。
一般认为,各种理论之间的关联主要取决于它们各自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8]。尽管哲学侧重于以非正式约束与行为规范为研究对象,而经济学则倾向于以主体行为与经济增长内在关联为研究对象,但是从更深层次上看,无论是哲学还是经济学,它们研究的实际上是同一对象,即非正式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这个角度上说,哲学与经济学研究应该彼此相联。然而长期以来,关于非正式约束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哲学与经济学却始终处于一种分裂状态。面对哲学与经济学的割裂,如何构建统一的研究框架,从而完整体现非正式约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机理,就成为本文关注的核心。事实上,哲学与经济学对非正式约束与经济增长关联研究的割裂,究其本质是哲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基本分析范式的不相兼容。在经济学研究中,规模报酬不变和均质空间假设是其研究行为规范与经济增长的基本假设,然而在哲学研究中,非正式约束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却是以规模报酬递增和非均质空间为其前提。
经济学研究中的规模报酬不变与哲学研究中的非正式约束报酬递增是两大学科的重大分歧。传统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时一般采用阿罗和德布鲁的一般均衡理论框架,但一般均衡理论中存在着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前提,即无论经济要素或非经济要素的投入有何变化,经济活动始终表现为规模报酬不变的特点。因此,规模报酬不变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特征[9]。然而,在关于非正式约束的哲学研究中,报酬递增却是其研究的基本分析范式。一般而言,哲学学者认为非正式约束对不同个体的影响存在着差异性。就经济主体而言,如果文化、道德和意识形态等非正式约束条件塑造了经济主体的正向的、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意识,那么其生产绩效必然提高,效率的增长必然导致规模报酬递增。相反,如果特定地域中固有的非正式约束条件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并不匹配,那么该地区经济发展就面临着效率损失。因此,哲学范畴中,非正式约束对个人的影响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增。从这个角度上说,如果将非正式约束与经济增长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那么如何克服经济学的规模报酬不变与哲学研究中的规模报酬递增就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重要环节。
同样,经济学与哲学关于经济活动空间的均质和非均质认定差异也是两大学科的重大分歧。传统经济学将经济空间假定为均质空间。在这种空间假设下,不存在地理特征的区位差异,一切要素禀赋的空间分布是均匀的,不同区位进行各种经济活动的差异完全可以用运输成本来反映。同时,考虑到经济空间的均质特征,运输成本函数就表现为距离的线性关系。因此,经济学对经济问题的分析,必然刻意规避任何在空间内非均质分布的因素。然而,在哲学研究中,道德、文化和意识形态等非正式约束条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不同地区的非正式约束条件是不同的。事实上,哲学家们一般认为,正是非正式约束条件所表现的空间差异性,才导致了现实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显然,哲学中这种非正式约束的非均质性是经济学所不能兼容的。因此,如何对经济空间进行假定,从而使经济学可以兼容非正式约束的非均质空间分布,这是经济学与哲学关于非正式约束与经济增长并轨研究所面临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整合哲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中关于非正式约束、行为分析与经济增长的问题研究,其基本分析范式必然是规模报酬递增和非均质空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非正式约束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事实上,最近经济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文献,它们使用垄断竞争模型框架探讨了经济增长和地理空间之间的关系,例如,Waltz,Baldwin、Martin、Ottaviano,Krugman,Behrens K等人的研究成果[10-13]。这些文献不但是将经济增长与经济空间进行结合分析的先驱之作,而且新经济地理学的规模报酬递增分析范式也为兼容经济学与哲学两大学科,进而深入研究非正式约束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理提供了可能。那么,新经济地理学的数理建模技术,又在多大程度上能对非正式约束进行解读呢?
(一)模型的假设与推演
首先考虑一个代表性区域。根据上述非正式约束与经济增长内在关系的研究,该区域生产既取决于各类生产要素投入,同时又受制于该地区特定非正式约束条件影响。因此,该区域具有特定的生产环境,所生产的产品与其他区域并不完全相同,模型假设该区域生产的产品类型有区域间可贸易产品Xi,区域间不可贸易产品Ri,i为区域代码。其中,区域间不可贸易产品Ri反映了i区域特定非正式约束条件所决定地区生产效率。若特定地区的非正式约束条件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相互匹配,则Ri值越大;反之,若特定地区非正式约束条件不适合该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则Ri值越小。
在i类型区域中,考虑到特定区域消费者对不可贸易产品的消费必然排斥其他替代产品的市场竞争,因此特定区域不可贸易产品的消费必然存在负的市场外部性效应:
Ri=Zr(Li)Lir
Zi(Li)=exp(-ξi/L)。
其中,ξi>0代表一个区域中消费者受习俗、偏好等非正式约束影响的程度。影响程度越大,ξi值越大。需要注意的是,ξi同时也反映着非正式约束条件对区域内生产者的影响,如果特定地区的非正式约束条件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相互匹配程度越高(ξi值越大),这意味着该地区的生产更具效率,因此生产规模报酬也越大。从这个角度上说,ξi也是该地区规模报酬的标志变量。
在消费者需求方面,我们考虑存在n种产品,并且不失一般性,我们假设消费者具有柯布-道格拉斯偏好,即:
其中,xi为消费者对i类型区域专门化生产的可贸易产品i的消费,r是该区域不可贸易产品的消费。同时,消费者倾向于居住在他们工作的区域,并在那里进行全部消费。
竞争性的市场特征决定了各类型区域所选择的生产部门及产品类型。消费者在追求效用最大的动机下可以在不同类型区域中进行自由流动。因此,当市场竞争均衡时,无论消费者在哪个区域居住和工作,他们都拥有相同的均衡水平,即每种类型区域的均衡规模都是其居民效用水平达到最大化时的规模。这就意味着,集聚所带来的利益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最终都以补偿(更大区域的生活)成本的形式转移到工人的收益中。
此时,如果整个经济中存在着大量工人,那么每种类型区域都能通过设定工资水平或控制土地的开发和使用来选择人口规模,即i类型区域中的均衡人口规模为:
(二)分析与推论
1.不同类型区域间工资和住宅价格的比率与区域间各自递增报酬的比率以相同的比例增加。这说明,非正式约束条件与经济活动的配置效率足以形成一个内生的经济集聚中心。这进一步说明了非正式约束条件是否与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相互匹配,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正式约束条件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匹配程度,即i区域中产品生产规模递增报酬较大时,i类型区域的规模就会较大,其相对数量就会较少;当非正式约束所导致的偏好增大时,对ξi<ξj(ξi>ξj)来说,i类型区域的相对数量就会增加(减少),而每种类型的区域规模就会变小。同时,由于不同类型产品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增程度不同,专门化生产该类型产品的区域就具有不同的规模。生产规模报酬递增程度较大的产品决定了该区域的经济规模也较大。而与此同时,较大区域经济规模所决定的市场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厂商收益规模、专业化程度以及专门化劳动力的进一步加强,因此正式约束条件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匹配程度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的联立内生性。
各种非正式约束条件必然对经济主体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并影响现实经济的增长绩效。全面分析现实经济中各种非正式约束条件对经济的影响,对于探索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然而,尽管哲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已经对于非正式约束与经济增长之间内在联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但是两大学科对于非正式约束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联研究却是彼此分裂的。两大学科的这种彼此呼应机制相互对立,究其本质是两大学科分析范式的不相兼容。哲学范畴中关于非正式约束研究是以规模报酬递增和空间非均质假设为基本特征的,而传统经济学却是以规模报酬不变和均质空间为基本分析范式。本文借助新经济地理学空间建模技术,以规模报酬递增和空间异质为特征,构建了研究非正式约束与经济增长内在关联机理的分析框架,通过数理分析和模型推演揭示出,非正式约束条件是否与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相互匹配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结论不仅符合现实经济中各种非正式约束条件对经济活动具有重要影响的现实判断,同时以规模报酬递增和空间异质为基本分析范式来研究非正式约束与经济增长内在关联,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耦合哲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在此领域中的割裂。从这个角度上说,继续在规模报酬递增和空间异质条件下研究非正式约束与经济问题,也必然会有更多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研究成果。
进一步而言,非正式约束对经济增长影响机理的研究也为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虽然主体功能区理论是我国首次提出,国外目前尚没有直接研究成果。然而,创新是逻辑批判与逻辑演绎的结果,正是基于对现实空间开发无序的反思,主体功能区思想方才得以凝炼与提出。由于不同区域的非正式约束条件不同,而非正式约束对于经济增长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究其本质应该是依据其各种要素条件,实现社会、经济、人文各领域全面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考虑区域间非正式约束条件的不同以及非正式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仅依靠调整和配置生产要素来促进经济增长,那么即便这种方式可以短期内促进特定区域的经济增长,但是在长期中,这种经济增长必然无法实现该地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对不同地区传统非正式约束条件进行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让非正式约束环境成为引导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科学、合理的经济秩序,进而构建促进文化、经济协同演化的发展战略,而这无疑也正是我们国家目前提出并实施的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初衷与理论归宿。
[1]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80-85.
[2] 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哲学上的若干应用[M].赵荣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92.
[3] 诺思.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01.
[4]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陈良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13.
[5] 姜莉.非正式约束与经济绩效:基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实践的分析[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3:87.
[6] 姜莉.非正式约束与空间经济增长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86-92.
[7] 哈耶克.哈耶克论文集[M].邓正来,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121.
[8] 郝大江,黎映宸.集聚效应、配置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理论探索[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4):65-70.
[9] 郝大江.基于要素适宜度视角的空间经济增长机制研究[J].财经研究,2011,37(2):104-113.
[10]KENNETH N WALTZ.Evaluating theories [J].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96, 91(12):913-917.
[11]BALDWIN R,MARTIN P,OTTAVIANO. Global income divergence, trade and industrialization: the geography of growth take-off [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1,26(7):5-37.
[12]KRUGMAN P R.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11):483-499.
[13]BEHRENS K,GAIGNE G.Countries, regions and trade [J].European economics review,2007,51(5):1277-1301.
(责任编辑:王晓红)
On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Informal Constraints:Based on Theory Process of the Major Function Area
HAODa-jiang1,2,WEIWan-ying1
(1.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Harbin 150028,China;2.Harb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China)
The analysis of the system of economic growth effected by the informal constraints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for the economics. Based on the increasing returns and homogeneous space, the hereof NEG model can offer the method for exploiting the system of informal constraints during the economic process, which shows the way to combine the Philosophy with the Economics. The model also reaches the conclusions that the informal constraints have played the most important roles in the subject behavior, which determines the final economic effect. The analysis also shows that the informal constraints are the key points for the unbalance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formal constraints;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homogeneous space
2015-06-1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CJL046)
郝大江(197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魏婉滢(1992-),女,黑龙江佳木斯人,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
F127
A
1672-2817(2016)04-003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