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涛(云南民族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思考
——以基因技术和生命伦理道德关系为例
于涛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也越来越占据重要社会发展地位,其中基因科技作为高新技术的代表之一,其作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充分显现。基因技术对于人类的生命延续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但与此同时,它自身潜在的道德安全隐患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生命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目的就是在于研究基因技术背后的生命伦理道德安全隐患。本文通过对二者的进一步分析,一方面可以深刻认知二者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所得出的结论也可为后续相关的研究做理论参考。
关键词:科学技术;伦理道德;道德研究
(一)基因技术发展历史。
基因工程的“开山鼻祖”科恩,就是一位最早从事细菌抗药性的专家。他的实验室与其他研究组的工作表明:细菌抗药性的秘密就在质粒DNA上。在此之后,随着1953年DNA双螺旋模型的建立、1966年64个遗传密码的破译以及1971年DNA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等一系列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问题的突破,人们开始设想依据人类的需要把一种生物的“基因”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重新“组装”成新的基因组合,创造出新的生命体。到了20世纪70年代,许多DNA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基因分离和操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为20世纪90年代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奠定了基础。现如今,重组DNA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基因修饰和改造、克隆动物、培育抗病植物、开发新药及临床诊断。同时,这项技术也是很多当代其他生命学科发展、融合的桥梁,逐渐又发展为一个专门学科-重组DNA技术学,即基因工程。
(二)生命伦理道德历史溯源。
生命伦理学是应用伦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研究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以及医疗保健中所提出的伦理道德问题,并加以规范使人们有所遵循。20世纪60年代,生命伦理学首先在美国,随后在欧洲产生发展起来。1969年,美国纽约建立了一个社会、伦理学和生命科学研究所,现在通称为海斯汀中心。此后,北美、西欧、日本等国大学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各国国内和国际有关生命伦理学的研究和学术会议也越来越多。此外,推动生命伦理学发展的人文背景我们也不应当忽视,在我国生命伦理学正步入发展期。1980年前后,生命伦理学开始传入我国。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邱仁宗教授出版《生命伦理学》一书,首次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生命伦理学。经过近30年的努力,生命伦理学日益受到重视。
(三)基因技术与生命伦理道德关系。
1.二者相互包含。
随着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日益得出证明: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就科学技术本身的善恶评价而言,在于人们或社会对它的使用和监控。马克思说:“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样,它特同样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①人们如何合理驾驭这一技术,如何利用好这一造福人类的科学,不仅仅只涉及到基因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还要借助于伦理道德规范。换句话讲,生命伦理道德是基因技术发展背后的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进步的生命伦理道德观念能促使基因技术合理的、正确的、积极地发展,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基因技术的正价值。反之亦然,生命伦理伦理道德的种种发展也要充分考虑到基因技术的现实发展状况,两者互为条件,缺一不可。所以说,基因技术和生命伦理道德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现象。
2.二者相互作用。
首先,基因技术是生命伦理道德进步的源泉与动力。基因技术解决的是关乎人类生命福祉的问题,而生命伦理道德解决的是基因技术所带来的效益如何资源配置的问题,从这个角度分析,基因技术发展是伦理道德进步的源泉与动力。每一次科学领域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必定会给人类的价值观念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也会产生新的伦理道德问题,人们的道德观念就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升的。其次,生命伦理道德对基因技术的发展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生命伦理道德是否把握了基因技术的规律体系,是否掌握了完备的理论根据及全面的认识;从动机和效果来看,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否有助于社会历史的进步,是否有利于人类整体的发展和延续。生命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能够为基因科学活动提供精神上的动力和支持,间接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基因技术发展对生命伦理道德的影响。
1.基因技术发展开拓了生命伦理道德的研究领域。
基因技术与其他科学领域的发展已有着密切的联系,诸如生物制药、卫生保健领域等。相关的生命伦理道德问题也会随机产生,基因技术的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命伦理道德观念,而生命伦理道德也会潜移默化的进入到基因技术的发展中。它呼吁基因技术的发展,不能违背生命伦理的基本原则,警示基因技术的发展要以人类持久发展为基本前提。生命伦理道德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对生命的健康行为的解读,而是扩展到基因技术发展所涉及的深层方面,诸如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与尊重等。因此,基因技术的发展在不断拓宽生命伦理道德的研究领域和进步方向。
2.基因技术发展转变了生命伦理道德落后的观念。
随着基因科学技术在各个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会将人类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带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把生命伦理道德准则的试用范围从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扩展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科基因技术的发展能够帮助人们对生命的理解从宏观世界进入到微观世界。从中纠正落后的生命伦理道德观念,促进人类新的生命伦理道德观念的产生。基因技术作为推动生命伦理道德进步的催化剂,也为推动人类伦理道德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3.基因技术发展为生命伦理道德研究提供了基础。
基因技术研究帮助人们掌握了诸如生物学、生理学与医学等学科的知识,为生命伦理道德教育的开展奠定了传播基础。基因技术是人类在不断探索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诞生的,而生命伦理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在以基因科技为背景,肯定基因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不忽视基因技术对人们生命伦理道德的影响。基因技术的发展的确为生命伦理道德的进步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随着它的研究不断深入,派生出的生命伦理道德也就更加精细化。换句话讲,对于个人而言,掌握的科学知识越丰富,对背后的人文精神了解的越深刻,越能深刻的理解科技与道德的关系。
(二)基因技术发展给生命伦理道德带来的问题。
1.关于生殖技术的生命伦理道德问题。
目前,生殖技术的主要形式有人工授精、试管婴儿和无性生殖三种。随着生殖技术的不断发展,存在的伦理道德问题也越加明显。诸如,生育控制和生育权的问题该如何妥当的处理?试管婴儿这种“技术制造”是否符合传统的生命伦理道德?生育控制和生命权的问题又该何去何从?生育控制技术与伦理之间的权衡又该怎样处理?胎儿是否有自己的生命选择权利等等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值都值得深思。
2.关于基因工程的生命伦理道德问题。
我们在动物基因工程上已经看到了这项技术的强大力量,这一切都表明基因工程使人类获得一种改变生物遗传属性、创造生物物种的能力,这将大大加快生物进化的速度,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但是,诸如基因工程中的技术,对于大众而言,是否有足够的知情权?很多人都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想要知道自己的基因信息。而在知道以后是否对自己一定有利呢?尽管在知道的情况下,也知道对自己有利,那如何很好的保护它们呢?特别是对于那些尚未出世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是否有权利代表他们进行测试呢?所有有稍许缺陷的孩子,都不让他们出生,那么这个世界算完美的吗等诸多问题仍值得我们不断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
3.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生命伦理道德问题。
这种情况的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遗传基因的隐私权问题、基因歧视和社会权力问题、基因设计问题以及“基因武器”问题上。有相关科学报道,20毫升的携带基因的病毒可以致上亿人死亡。这些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往往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初衷都是明确的,尽可能的造福人类社会,但由于我们缺乏某些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经验,往往有时我们又会自食其果。就如“基因武器”而言,它的杀伤力远远超于原子弹的威力,这很可能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泯灭人性违背道德去制造成灭绝种族的杀人武器而无视生命的珍贵。
(三)影响二者的主要因素。
1.经济效益驱使。
人是社会的产物,自然会受到社会法则的支配和影响,但同时人也是具有意识的动物,会理论性的判断事物的是非。然而,这表明不是具有人的一般特征的我们都会去做遵循人类长远发展这一条规则。基因技术是高新技术的代表之一,其背后潜在的巨大经济效益无人不知。倘若只满足于一己私利,不顾全人类的持续发展一意孤行的研究危害性极大的基因技术。那么,这等同于犯罪。这就要基因技术工作者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同时,还应不断学习生命伦理道德知识,对自身的思想起到积极地提升作用。
2.文化背景制约。
这点主要体现在传统与现代,新观念和旧观念之间的博弈。基因技术对于当年社会的发展的利弊,取决于使用者的目的是善的还是恶的。善念下使用基因技术,哪怕后面发生一些不可知的后果,也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减少损失,而后者会让其恶果任其发展下去,还有就是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不可通约性,有着难以融合性,价值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向一下子扭转对基因技术的看法还存有困难。生命伦理道德对基因技术的指导同样存在这样的困境,需要不断地研究其突破口,循序渐进。
3.生产力发展水平。
无论在人类发展到何时,生产力因素都是影响社会进步的重要一环。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有限,无法正确理解自然,加之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在当时十分低下,生活只能完全听命于自然规律。然而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促使人的主动性不断提高,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步增强,在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人类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增长水平逐年提高,总体的经济规模越来越庞大,需要依赖的自然资源也就越多。人们越来越清晰的意识到,正确处理好科学技术发展与生态伦理道德问题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显然,基因技术和生命伦理道德二者发展是一个历史命题,就对于二者发展的思考有以下几点:首先,国家层面。国家作为一个巨大的群体代表,有权利和义务为人们制定合乎理性的基因发展计划,它可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参与其中,制定出既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基因计划,又符合人们所能接受的生命伦理道德思想,促进公共科学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其次,国家的相关政策只是对一个基因技术的全局的把控,具体落实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诸如,配合国家有关基因技术和生命伦理道德发展的制度保障及伦理观念的传播等就是社会所要做的。积极配合国家的各项政策的落实,从微观处加强这方面的落实。最后,我认为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儒家的伦理思想中就倡导“志-学-思-行”的君子修养之道。尽管我们离孔子所要求的君子乃至圣人境界还很远,但是倘若我们不断的坚持,对自身的道德修养的提高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把我们对二者关系的认识内化在自身的品行之中,比以往的道德宣讲作用更大。基因工作者更要注重自身道德素质的提升,这对于基因技术未来的良性发展尤为重要。
通过对基因技术和生命伦理道德关系的进一步分析,越加让我们体会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如何使用好这把科技之剑就关系到我们运用的最终目的如何,在以后的二者发展中应该更多的注重科技造福人类,而不是被扭曲的异化思想所取代。
注解:
①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67页。
参考文献:
[1]胡发贵.儒家文化与爱国传统[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2]李庆臻.现代科技伦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3]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宋惠昌.应用伦理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5]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陈晓英.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J].社会科学辑刊,2004(1).
[7]陈勇,郭玉松.科技伦理责任观基本内容论析[J].伦理学研究,2007(5).
[8]段伟文.技术的价值负载与伦理反思[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8).
[9]董险峰.环境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比较与中国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10]高兆明.论人类基因组工程技术应用的道德风险[J].东南大学学报,2001(1).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45-02
作者简介:于涛(1989-),男,汉,青海尖扎,硕士。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宗教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