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梦银(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21世纪《唐诗品汇》研究综述
赵梦银
(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632)
摘要:21世纪以来,学界对于高棅《唐诗品汇》的研究成果丰富,研究内容和理论愈渐深入,研究视角逐渐变宽,研究方法增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出现了研究内容集中化、扎堆化、重复化,个别抄袭现象等问题。
关键词:《唐诗品汇》;《唐诗正声》;四唐分期;正变观
高棅(1350-1423),一名廷礼,字彦恢,号漫士,福建长乐人。与闵人林鸿、郑定、王褒、唐泰、王恭、陈亮、王偁、黄玄、周玄等号为“闽中十子”。高棅编成《唐诗品汇》九十卷、《唐诗拾遗》十卷、《唐诗正声》二十二卷。《唐诗品汇》是明代一部重要的唐诗选本,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诗学著作。本文试在梳理《唐诗品汇》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其诗学思想、版本研究、文献考证辨伪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新时期对于高棅《唐诗品汇》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到关注。期刊论文,如:马茂元《从严羽的<沧浪诗话>到高棅的<唐诗品汇>》;洪峻峰《明初“闽中诗派”诗论评说》;朱易安《明人选唐三部曲——从<唐诗品汇><唐诗选><唐诗归>看明人的崇唐文化心态》;黄炳辉《高棅<唐诗品汇>述评》;方一《高棅<唐诗拾遗>一误》;陈国球《简论唐诗选本与明代复古诗说》;蔡镇楚《论明代诗话》;刘宇《评宋濂、高棅的诗文理论》;周兴陆《<唐诗品汇>为何列杜甫为“大家”?》等。专著一部:蔡瑜《高棅诗学研究》,该书对《唐诗品汇》《唐诗正声》的诗学思想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但未能结合高棅的生平与诗歌创作进行论述。可见,对于高棅《唐诗品汇》的研究未能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专论文章不多,专著较少,有待进一步开拓。
21世纪以来,关于高棅《唐诗品汇》的研究成果较多。据笔者统计,目前国内研究的期刊论文30多篇(除去重复的文章),硕博论文6篇,专著1部。相关的期刊论文20多篇,硕博论文8篇。例如:
期刊论文,如:莫立民《明朝闽中诗歌群名家点将录——兼说明朝闵地诗歌文化世家》;陈庆元《闽中十子研究管窥》;郑礼炬《闽中诗派对明代翰林诗歌创作的影响》;左东岭《20世纪闽中诗派研究》;战立忠《以“格调”为基准的“正声”追求——嘉靖以降明人对几种唐诗选本的解读》;薛宝生《明代唐诗选本中“以盛唐为楷式”之现象研究》;岳进《明代唐诗选本中的李、杜之争》;邹自振《高棅与<唐诗品汇>》;饶龙隼《论<唐诗品汇>一书编纂的思想资源及其创新点》;孙春青《论<唐诗品汇><唐诗正声>对明代唐诗学的影响》;邓新跃《<唐诗品汇>与四唐分期说的确立》;周兴陆《关于高棅诗学的两个问题——兼于陈国球先生商榷》;金生奎《高棅<唐诗品汇>编刊与传播考论》;申东城《论<唐诗品汇>的诗体正变观》;李燕青《<唐诗品汇>与前七子》;尚永亮《明初选家之唐诗观及其渊源论略——以高棅<唐诗品汇>对元和诗人之选评为中心》;刘巧娜《以“盛唐为正”——论<唐诗品汇>对盛唐诗的推重》;陶张印、张丽丽《<唐诗品汇>的选评特点及示范意义》;闫霞《文学史意识与盛唐经典观:论高棅的<唐诗品汇>》;张秀玉《<唐诗品汇>版本考》;李国新《高棅“声律纯完”与“以声选诗”》;汤志波《明前期唐诗分期与宗尚》等。
硕博论文,如:谭志芳《<唐诗品汇>研究》;马育秀《明初闽中文学研究》;孙春青《明代唐诗学》;曹碧清《明代格调理论研究》;蔡伟春《高棅诗学研究四题》;李志娟《<唐诗品汇>研究》;刘淑艳《林鸿与高棅研究》;叶婷《明代诗歌选本研究》;张海敬《论高棅的唐诗观》;丁雪艳《高棅研究》;郭沫含《明代唐诗文献学研究》等。
专著:申东城《<唐诗品汇>研究》。它是目前研究《唐诗品汇》最为全面、系统的一部著作,内容包括:高棅生平交游及文学活动、《唐诗品汇》的编纂背景、成书渊源及版本、编选宗旨和“四唐”分期的定型、诗学思想、评语探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但全书没有结合《唐诗正声》进行比较研究。
相关著作,如: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邹云湖《中国选本批评》;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查清华《明代唐诗接受史》;金生奎《明代唐诗选本研究》;陈国球《明代复古派唐诗论研究》等。
据以上研究成果,可将高棅《唐诗品汇》的研究内容分为诗学思想、版本研究、文献考证辨伪等,一些论文和著作还关注了高棅的生平和《唐诗品汇》的影响。研究视角包括诗学、选学、美学、史学等;研究方法有文本研究、比较研究、文献学研究等。
首先,关于《唐诗品汇》四唐分期和正变观的研究。
孙春青《论高棅的“正变“观》一文指出,高棅总结并超越了时贤的“世变”观念,形成在时代影响和文学自身发展规律双重作用下的唐诗“正变”观念。文末既指出高棅有不能完全脱离自己文化语境的局限性,也肯定在唐诗学史上其“正变”观取得了开创性理论成果。邓新跃《<唐诗品汇>与四唐分期说的确立》一文认为,《唐诗品汇》在广泛吸收唐末以来唐诗分期学说的基础上正式确立了四唐分期说,显示了唐诗分期的批评史意义,对明代唐诗学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方锡球《高棅的“四唐七变”说》指出,高棅在对“四唐”诗歌源流体制的分辨中包蕴着较为丰富的“诗变”观念。文末肯定了高棅“四唐”说的科学性,也指出其“诗变”观还处于不自觉的状态。申东城《高棅与“四唐”分期的定型》认为,四唐分期经过唐、宋、元等历代的发展演进,最终在高棅的手中得以定型确立。其著作《<唐诗品汇>研究》将其诗学思想概括为标举盛唐的复古思想、诗体正变观、音律正变观、作家作品论以及知人论诗和范本意识。金生奎《明代唐诗选本编选中的辨体意识》认为,《唐诗品汇》四唐分期说,并不局限于时代的简单划分,而主要着眼于唐诗风格的演变流程。所以,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史的分期,而是建立在古典风格学基础上的文学批评史的分期。王宏林《论“四唐分期”的演进及其双重内涵》认为,《唐诗品汇》把传统作为价值标准“四唐”说改造成一个表示时代先后的概念,有利于对“四唐”更加精细地把握,使严羽以来“诗必盛唐”的观念落实到具体的诗人诗作上。但缺点也很明显,从其分期和创作实际来看,均存在着矛盾。
可知,研究者多对高棅《唐诗品汇》“四唐分期”和正变观予以肯定和高度评价,也指出其局限与缺点。
其次,关于《唐诗品汇》诗学思想渊源与承传的研究。
饶龙隼《论<唐诗品汇>一书编纂的思想资源及其创新点》指出,《唐诗品汇》思想资源有三个方面:一是南宋以来宗唐抑宋的文学风尚;二是闽中本地的诗歌创作批评传统;三是对早前唐诗诸选本的借鉴创新。雷恩海、薛宝生《<唐诗解>之成书与<唐诗品汇>的渊源关系》一文,从编选体例、唐诗分期、作品选录等方面论析《唐诗解》与《唐诗品汇》之间的传承与创新。申东城《<唐诗品汇>研究》一书认为其成书渊源,一是受宋、金、元诗坛崇唐思想背景的影响;二是对《唐音》《唐诗纪事》及前代各种关于唐诗的书籍等多方面汲取和新变;三是对严羽等闵中前辈宗唐思想的继承和新变,受同时代闽中诗人的影响。张智炳《高棅<唐诗品汇>的唐诗学观及对韩愈古诗的接受》认为,高棅承继严羽“法盛唐”的诗学思想与杨士弘《唐音》的选诗主张,形成了自己的选诗标准,明确了“四唐”分期说。
再次,在闽中诗派和明代唐诗学的整体研究中进行研究。
马育秀《明初闽中文学研究》指出,《唐诗品汇》集中体现了闽中诗派的理论追求,它是长期以来文坛尊唐抑宋风尚浸染的结果,同时也对明代文坛尊崇盛唐诗歌的风尚,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中的后半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孙春青《<唐诗品汇>与明初唐诗学》认为,明初唐诗学上承元代杨士弘《唐音》,终于高棅《唐诗品汇》,为整个明诗发展奠定了基调。邓新跃《高棅<唐诗品汇>与明代格调派诗学辨体理论》认为,《唐诗品汇》对明代诗学理论的突出贡献表现在“四唐”分期说的确立与宗盛唐格调的诗学审美取向的形成,它标志着“格调派”诗学理论的确立。查清华《明人选唐的价值取向及其文化蕴涵》提出,《唐诗品汇》《唐诗正声》着眼于源流正变,宣扬崇正黜变的诗学观,显现了闽中诗派的诗学传统,明清两代格调论唐诗学,便发端于此。
可知,学界对于《唐诗品汇》诗学思想的研究很重视,主要包括:四唐分期、正变观、辨体意识、思想渊源与承传等。大多对高棅《唐诗品汇》的诗学思想及其在四唐分期中的作用持肯定态度,也指出其局限性。
据笔者统计,关于《唐诗品汇》版本研究的期刊论文有两篇:金生奎《高棅<唐诗品汇>编刊与传播考论》和张秀玉《<唐诗品汇>版本考》。其他论述散见于一些论文和著作当中。
金生奎列出的主要版本有20种,派生本4种。他认为《唐诗品汇》的初刻时间是洪武三十四年,即“洪武本”;由洪武初刻本到成化十三年陈炜本,陈炜本之后至少存在三种版本系统。第一种版本系统:“月到天心处”本、陆云中本、汪宗尼本、张恂本、四库全书本、朝鲜本等;第二种版本系统:张璁本、康河本、牛斗本等;第三种版本系统:姚芹泉本、署名屠隆本、董文焕批校本等。其著作《明代唐诗选本研究》第二章也做了相同论述。张秀玉主要对汪宗尼校订本、汪季叔汪宗尼校订本、张恂重订本三个版本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三部书实出同一版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同时列“明末张恂重订张恂刻本”及“汪宗尼校订明刻本”为误;汪宗尼校订本最早出,汪季叔汪宗尼校订本后修,张恂重订本最晚出。
此外,申东城《<唐诗品汇>研究》一书对其版本流传情况作了阐述,认为目前全国各图书馆收藏的《唐诗品汇》版本总计有十三种之多。并对其进行了舛误考辨,将陆允中刻本、张恂刻本、屠隆刻本与汪宗尼本进行了对比。刘淑艳《林鸿与高棅研究》一文,沿用了金生奎的24种版本的说法,认为洪武初刻本存在的可能性极小,并对《唐诗正声》的版本系统进行了梳理,认为存在22种版本。张海敬《论高棅的唐诗观》一文,阐述了《唐诗品汇》《唐诗正声》在明代的刊刻情况,认为《唐诗正声》比《唐诗品汇》先得到刊刻。
可见,目前学界虽对《唐诗品汇》的版本有所关注,但研究不足,有待进一步挖掘。
周兴陆和申东城曾围绕高棅诗学问题展开过学术讨论。申东城《关于高棅诗学的四个问题——兼与周兴陆先生商榷》认为,高棅征辟入京的时间是永乐四年,而不是周先生说的永乐元年;彭曜“入京”省视叔父说法不准确,周先生说法有含混之嫌;周先生说的《品汇》“诗体正变”到《正声》“性情之变”的转移过程是不存在的。周兴陆《高棅诗学二题》一文予以回应,考述高棅应辟入京的时间是永乐元年;对于高棅《唐诗正声凡例》论诗文字的真实性,进一步提出质疑,认为明代天启年间出现的高棅《唐诗正声序》同样是伪作。
此外,王顺贵《<唐诗品汇>何以成为成为典范的唐诗选本——论元代三种唐诗选本与<唐诗品汇>的关系》发现了新的文献材料:李存选辑《唐人五言排律选》和戴表元选辑《唐诗含弘》。认为高棅是在《唐人五言排律选》《唐诗含弘》和《唐音》的基础上,将《唐诗品汇》发展成为一个最为完备的架构,“九品”评诗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郭沫含《明代唐诗文献学研究》指出,《唐诗品汇》有两大贡献:一是对唐诗进行了详尽的辨体;二是确立了“四唐分期”说。这对于明代唐诗文献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从文献学的角度,立足文献考证,进一步拓展了《唐诗品汇》的研究范围,今后可以扩大这一方面的研究。
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研究,如:张海敬《论高棅的唐诗观》将《唐诗品汇》与《唐诗正声》进行比较研究;查清华的《<唐诗品汇>的美学范式及其诗学意义》从美学的角度阐发;王炜《论<唐诗品汇>的选学价值》阐述了其选学价值;李志娟《<唐诗品汇>研究》阐述了其选学价值、诗学价值及史学价值等。
参考文献:
[1]申东城:《<唐诗品汇>研究》,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版。
[2]孙春青:《论高棅的“正变观”》,《内蒙古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3]邓新跃:《<唐诗品汇>与四唐分期说的确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11期。
[4]金生奎:《明代唐诗选本编选中的辨体意识》,《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5]王宏林:《论“四唐分期”的演进及其双重内涵》,《文学遗产》,2013年第2期。
[6]饶龙隼:《论<唐诗品汇>一书编纂的思想资源及其创新点》,《南开学报》,2004年第4期。
[7]马育秀:《明初闽中文学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8]查清华:《明人选唐的价值取向及其文化蕴涵》,《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
[9]申东城:《关于高棅诗学的四个问题——兼于周兴陆先生商榷》,《文学界》,2007年第6期。
[10]周兴陆:《高棅诗学二题》,《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2期。
[11]王顺贵:《<唐诗品汇>何以成为成为典范的唐诗选本——论元代三种唐诗选本与<唐诗品汇>的关系》,《文学遗产》,2013年第2期。
[12]郭沫含:《明代唐诗文献学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中图分类号:G23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15-02
作者简介:赵梦银(1989-),女,汉族,安徽蚌埠,暨南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