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_孟蕾 设计_孙星
澳际世界名校招生会启动美国高端申请品牌“傲美达”
记者_孟蕾 设计_孙星
2016年10与15日上午,第78届澳际教育世界名校招生会在北京拉开帷幕,同时其美国留学高端品牌“傲美达”正式启动,这标志着澳际教育的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在更加广阔的平台上助力优秀学子实现名校梦想。
澳际教育,以澳洲留学起家,光阴流转二十六载,已在新西兰、澳大利亚形成自己的品牌项目,与澳洲院校构建起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澳洲所有的学校,包括大学和中学,澳际都是一级代理。 并且在澳洲的海外服务已然成熟,从续签、转学到买保险、租房等,澳际都可以及时解决,”澳际教育澳新事业二部总监毛婷在接受《留学》记者采访时表示澳际已成为澳洲留学市场最大的教育机构之一。
现如今澳际走向世界,其业务范围涉及全球30多个国家和1000多所海外院校,并拥有60%的海外顶尖院校的名誉授权。“众所周知,加拿大不仅是拥有多所世界名校和领先专业的国家,而且是世界公认的教育质量最高的国家之一。其以高开放度(幼儿园到博士、公立私立均可选择)、高认可度、低成本成为很多家长的首选留学目的地,其签证总体获签率达到95%的行业领先水平。”澳际教育加拿大事业部总监杨旭表示澳际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取得骄人成绩,并针对主流留学国家特设专门的项目组,让优秀的团队送学子进入国际化的舞台。
从获取Offer到签证办理到行前指导再到海外服务,是一个完整的留学服务过程。随着留学市场的成熟,包括澳际教育在内的各大留学机构在申请录取、签证办理和行前指导等方面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但就留学服务流程的最后一步—海外服务,还存在着很大的行业空白。对于海外服务项目的忽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留学生对于陌生环境和文化氛围的不适应,来自学业的巨大压力以及生活方面的繁琐,使得人们对留学行业的质疑声不断,已成为留学市场的一个痛点。
为真正做到留学的一站式服务,将成功留学变为留学成功,澳际教育已经着手将国内服务延伸到国外,在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老牌留学国家组建专业团队,加快澳际学子融入到与国内不同的读书、生活和文化氛围中去。“我们在美国设置了专门的留学办公室,主要用来协调澳际学生在美国的学习和生活上的事务。同时这个办公室也承担了一些海外院校和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留学后服务也成为我们澳际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澳际教育美国事业部总监任长平认为目前留学市场出现低龄化、理性化以及留学后服务常态化等新特点,为此澳际率先填补行业空白,形成更加完整的留学服务链条。
“今年7月份,澳大利亚开始施行新的留学签证政策。由原来的SVP签证改成SSVF,由八种签证类型变为两种,签证框架整体成简化趋势。”《留学》记者从澳际教育澳新事业一部总监李舒那里了解到,澳大利亚新签证政策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除了学生签证外还设有监护人陪读签证;二、将留学生的最低年龄下调至六岁,但监护人必须一同前往澳洲;三、签证申请不再仅限于代理机构,公民个人也可以递交申请。“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松,恰恰是签证申请平台的开放让很多学生吃了哑巴亏,”李舒解释说自从签证申请平台开放以来,看似申请有放松的态势。但实际上,由于经验不足、不专业、个人材料准备不齐全,导致一些拒签和退款的情况出现。“我们后续是无法弥补的,也很难再去办理第二次签证。最近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我们再去跟学校沟通时,学校基本都是拒录的,”李舒提醒广大读者虽然签证平台开放了,但是留学机构的专业性还是会帮助广大学生提高签证的成功率,避免遗憾的发生。
自英国脱欧、梅姨上台以来,英国留学政策广受关注。近日,有报道称特蕾莎·梅政府将出台一系列紧缩性的留学政策,旨在减少欧盟雇员和国际学生的留英数量,为此有媒体称之为“英国留学的寒冬”。“留学寒冬是广大家长和学生普遍担心的,前来澳际咨询留英政策的家长也很多,但我一直告诉他们政策是有些收紧,但打铁还需自身硬,”澳际教育英国事业部总监李灵认为只要提高学生自身的申请能力,就不存在留学寒冬的难关。
针对打算去英国留学的学生,澳际主要从四个维度帮助学生提高申请的成功率。随着中英高等教育领域合作的加深,英国高等院校越来越看重中国学生大学的排名。如果出身为“985”“211”院校,则将会为学生的申请增加砝码。此外,学生的成绩年级排名还占有很大的比重,这就要求学生在就读本科时争取获得优异的期末成绩。如果前两项均不占优势,学生还可以通过申请文书这一项进行“补拙”,个人陈述以及大学老师的两封推荐信就显得尤为重要。第四个就是学生的雅思成绩。“为了成功留学,澳际建议学生的雅思成绩在6.5分左右并不低于6分,”李灵解释说通过这层层相递的四个维度,澳际学生留英的成功率一直夺得业内头筹。
“留学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切入点,吸引人的是它背后留学国家的知识资源、文化氛围以及能力培养。与全世界最优秀的人一起并肩努力,所带来的价值已经超越了教育本身。”澳际美国事业部销售总监任长平告诉《留学》记者,从事留学行业这么多年来最大的体会也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