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宿一兵
(湖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性事件中的作用
刘婷,宿一兵
(湖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摘要: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培育人、教育人的工作,在高校突发性事件中应该发挥其在事件发生前的预警警示作用,在处理突发性事件中的化解作用和事件后的修复整合作用,为构建和谐校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突发性事件;高校教育作用
1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突发性事件和危机频繁发生,校园危机也是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频繁发生的校园的危机不仅可能威胁到高校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同时对高校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无形的负面影响,更可能促使其价值观偏离的主流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导向,这也容易产生威胁校园稳定的因素,爆发校园突发性事件。基于此,校园危机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危机管理也不能单凭借技术性的“硬性”管理过程,更是一个预防和控制大学生思想和心理步入歧途的“柔性”管理过程。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角度预防和控制校园危机是一个非常有必要的研究。
2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性事件中的预警作用
高校突发性事件具有不确定性特点,很难预测到突发事件的发生,因此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中,要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性事件前兆中的敏感性,在危机来临前有所察觉,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辨别能力应对在高校突发事件中充分发挥出来。预警控制阶段是突发性事件的第一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控制阶段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2.1导向功能
《礼记·中庸》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高校作为一个组织系统,通过组织系统制定高校突发事件预案,未雨绸缪,可以做到有备无患。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控制阶段具有导向功能,这是思想政治工作最具代表性的根本功能,也是其他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功能。高校突发事件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即大学生危机意识的导向功能、行为规范的导向功能。
高校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高校大学生一直处于象牙塔被牢牢的保护着,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加之我国高等教育的危机意识教育的欠缺,是社会事件中的敏感群体,当危机事件爆发时,高校大学生的反应都是不知所措,无法应对。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危机意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可以达到“用少量的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的效果。在2008年上海商学院发生的火灾事例很好的说明对高校大学生危机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在11月14日,该校一个寝室着火,由于大火来势凶猛,寝室门无法打开,4名女生为了逃生,慌忙从6楼寝室阳台跳下,当场身亡,这也是今年来发生过的最惨烈的校园突发事件。上海商学院学生寝室着火事件给我们带来惨痛的教训,这也充分暴露了高校大学生在应对突发性事件时危机意识的缺乏。在高校突发事件爆发后,高校决策者和管理者要从容应对,在心理上和物质上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首当其冲的是狠抓突发事件发生的危机意识教育。需要从思想上重视危机,加强大学生突发事件危机事件的意识培养,就可以对危机事件发生的征兆产生一定的敏感性,变被动为主动,尽可能地将危机消除在潜伏期和萌芽状态,做到防微杜渐,防患未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特别是在学生日常的管理和教育方面,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其生活中忧患意识,提高其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预防管理中的价值最大化。
2.2信息的收集及反馈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收集与反馈功能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并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通过传播系统进行快速的回报并进行信息反馈,为危机治理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支持[1]。反馈功能具体表现在:①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工作,为高校突发事件危机前的管理提供信息支持。我们要足够重视大学生可能出现的潜在危机,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视角的信息来源渠道,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随时掌握学生情况。另外,学校可以有意识地组织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训练项目和模拟演练活动,2006年8月31日,教育部首次在清华大学举办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3300余名新生参加演练[2]。②依托高校对危机防控信息的发布,为高校突发事件的危机提供舆论支持。贺拉斯曾经说过:“舆论有时是正确的,但有时是错误的,舆论究其本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1种,高校危机管理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新闻媒体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管理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不完整、不准确,再加上大学生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敏感性、活跃性特点,无可避免加大高校校园危机的负面信息传播,如果这种负面信息在传播中被强化,将不利于校园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更会导致危机的扩散。所以,舆论引导在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半功倍,有利于高校设置权威的信息传播途径,树立起学校正面形象,因此,积极引导危机处理时期舆论正确导向在危机处理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
3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阶段的价值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阶段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发挥心理干预功能、发挥宣传和引导功能、发挥动员功能以及发挥沟通功能等方面。
3.1心理干预功能
心理干预是针对社会公众和有关人员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其施加影响,并使之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行为[3]。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性事件中有2个作用,其一调节高校大学生在面临危机时的心理适应度。高校大学生在危机突然来临时,由于缺乏危机防范意识,在行为上一般表现为无从下手不知训措,在心理上也会受到巨大冲击,个性心理脆弱,挫折耐受力低下,此时,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发挥其感化作用,通过宣传和教育,促使高校大学生注重提高其自身修养以及对突发性事件形成的一个正确认识,而不是一昧的去反抗抵触,如果身边有同学滋长了这种情绪,需要被高校管理者加以重视,及时纠正其错误的想法和观点,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舒缓其心理压力,克服大学生应对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的恐慌失措。第二,协调高校内部各个组织,建立完善的校园危机干预体系,发挥集体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合力。“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性事件中的作用在于将高校各个组织、部门的工作者集中、聚集起来,齐心协力为突发事件的有效解决贡献力量,使集体的力量达到最大化。
3.2沟通功能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学校内部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事件版本,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信息的不透明,致使校园危机管理工作难以展开,甚至给高校师生带来极大的恐慌。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与高校组织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这种危机时刻,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功能,加强对高校突发事件正面的宣传和引导,有利于及时反馈和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过程中的沟通功能:①要充分利用校内媒体的沟通功能。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通过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校园BBS等及时发布高校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让师生充分了解危机进展的动态和真实状况,有利于增强师生战胜高校突发事件的信心,增强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抵御风险的能力。②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沟通功能。通过党团组织和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可以及时、准确地发布高校突发事件的信息,增加信息的透明度,有利于稳定师生情绪,化解校园危机。例如,2003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发生校园爆炸案之后,校方及时发布信息、加上实时的宣传和引导,促使校园秩序迅速地恢复正常,保持了校园环境的稳定。在事件中北京大学充分利用校园网和校园BBS,及时发布正式公告,宣布在校园爆炸案中的人员伤亡已经财产破坏情况,及时缓解了校园危机恐怖紧张的气氛,缓解了校园危机。
4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评估与恢复阶段的价值功能
4.1制度整合功能
整合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使多个不同的部分在保持其特性的前提下,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5]。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后管理时期的制度整合功能具体表现为:(1)通过信息的及时沟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随时把握高校突发事件近期的动态,归纳出目前高校突发事件的显著特点及工作难点,达到完善高校各项工作制度的目的。高校危机管理的目的就是保证高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长期发展,因此在危机事件得到基本控制和解决之后,高校就需要把危机管理的重心放在恢复教学及管理上。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危机爆发时,学校不可避免的会陷入一阵恐慌混乱,高校大学生可能就会忽略到学校的规章制度,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变化状态,形成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推动高校突发事件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2)高校突发事件发生之后,高校通过宣传教育的形式,让高校工作者和学生清楚认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政策。
4.2精神动力功能
精神动力功能是指把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期形成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精神动力加以整合,使各种精神动力从多样性走向统一,形成动力合力,成为推动事件良性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思想政治的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民族精神和思想道德素质:(1)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居于核心地位;(2)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高校危机事件的出现,会给高校师生的道德观念及信念造成一定的冲击,让大学生的道德评价标准失衡,从而导致一系列负面情绪的出现,如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此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要通过课堂、讲座、集会、活动等方式,来教育、引导、大学生群体坚定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
中图分类号:D4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3-0184-03
作者简介:刘婷(1991—),女,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政学院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