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仁荪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高校加快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了本土培养长江学者、中科院院士和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四大历史性突破,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据统计,在“十二五”时期江西省科学技术奖励授奖项目中,自然科学奖的96.2%、技术发明奖的30.8%、科技进步奖的32.2%为高校获得。“十二五”期间,全省高校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4项(通用项目,其中主持4项、参与10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这表明江西高校已成为全省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一、围绕产业链调整学科链,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紧贴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加大高校学科专业调整力度,围绕我省产业集群组建了31个江西高校学科联盟,新增一批我省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提高了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目前,全省高校本科专业中约有40%的专业是我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的。同时,启动高校专业综合评估,促进高校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一批不适应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2016年全省有120个专业(点)停招或停办。
二、围绕国家急需、本省重点产业领域组建创新平台,强化创新的协同性
近年全省财政投入8亿元专项资金,在全国率先启动省级“2011”计划,以高校为牵头单位,联合科研院所、企业等,组建了56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这些中心围绕全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技术需求,协同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标志性成果。“十二五”期间,全省高校共新增国家级研发平台7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高校牵头和参与建设的国家级研发平台达到11个,占全省总数的78.6%。
三、围绕国家和我省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实施人才强教工程,增强创新的引领性
省教育厅积极组织高校,围绕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加强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与此同时,还设立“井冈学者”特聘教授岗位,面向全球招聘了30名井冈学者特聘教授。“十二五”期间,全省高校新增长江学者6人、国家杰青10人、千人计划8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4名、国家级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23个。通过这些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领,全省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四、围绕“双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释放高校科技创新活力,提高创新的可持续性
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全面部署,着力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意见》实施以来,全省高校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在校生增长了43.8%,在校生参与创业人数增长了48.5%。在全国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全省获得2项金奖(全国共34项)。今年,江西省教育厅又与南昌市政府、南昌市高新区管委会共建江西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南昌(国家级)大学科技城,建设成集大学生就业服务、创新创业孵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三位一体、全方位服务的大学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形成完整的“创意链—技术链—产业链-市场链”知识型产业生态链,构建“政府—大学—产业”协同推动区域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新模式。与此同时,积极扩大高校科研管理自主权,将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审权下放给高校,支持高校自主开展科学研究。贯彻落实《江西省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若干规定》,面向全省高校开展了政策宣讲,激发高校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和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
五、围绕企业、产业关键技术难题,积极组织攻关,提高创新的实效性
全省高校科技人员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坚持从生产一线中寻找技术难题作为科研方向,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如南昌大学江风益教授打破了日本、美国半导体照明技术的垄断,开辟了具有中国自己知识产权LED发光管生产技术路径,为我省建立千亿元光谷产业奠定了基础。江西农业大学贺浩华教授解决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存在的优质与高产、早熟与高产、高产与稳产等技术难题,育成了21个杂交稻新品种,在江西等省推广7千多万亩,新增稻谷43亿公斤,新增经济效益97亿元,为我国水稻生产九年连丰、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南昌大学谢明勇教授突破了果蔬发酵益生菌种高通量筛选和高活性工程菌剂规模化制备等系列技术瓶颈,率先掌握适合工业化生产的果蔬发酵菌种及菌剂制备等核心技术,催生了一个全新的果蔬益生菌发酵绿色产业,近三年获得直接经济效益21.38亿元。江西理工大学万林生教授对沿袭200多年的钨冶炼酸性工艺进行革命性变革,创造了铵盐工艺,在国内外率先实现了白钨冶炼和废水零排放,通过粉末冶金技术装备重大发明,实现了钨粉和碳化钨的高效、低耗绿色生产,取得经济效益10亿元。此外,我省高校社会科学界专家,还围绕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开展理论与政策研究,不少研究成果成了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
“十二五”时期,我省高校科技创新工作虽取得重大突破,但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差距仍然明显。一是基础较弱,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我省没有“985”高校。二是机制不活,制约高校科技人员积极性发挥的体制机制仍然存在障碍。三是高校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对接不够,缺乏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下一步,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作用,继续深化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启动江西省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专业建设,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增加科技创新源头供给;搭建校企合作信息服务平台,解决科技创新供需脱节问题;实施“百校联百园”“千博进千企”计划,建立健全教育、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加强校地合作,提高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加强机制体制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我省“提前翻番,同步小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