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乐库中的瑰宝

2016-12-03 23:01齐光坛
人间 2016年30期
关键词:瑰宝民族音乐

齐光坛

摘要:“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chor)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本文介绍了呼麦的来源、发声方法、原来以及其分布发展现状,做为中国独有的呼麦演唱形式和流派,“潮尔道”类型呼麦一直在内蒙古地区传承,从来没有中断和消失过。

关键词:民族音乐;瑰宝;浩林·潮尔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 264 -01

一、“浩林·潮尔”——呼麦简介

呼麦作为一种歌咏方法,目前主要流传于中国内蒙古,南西伯利亚的图瓦、蒙古、阿尔泰和哈卡斯(Khakass)等地区。西藏密宗格鲁派的噶陀(Gyuto)、噶美(Gyume)两寺,也有使用低沉的喉音来唱诵经咒的传承。“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chor)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呼麦是一种古老的歌唱方式,声音从喉底里发出来,悠悠远远地往一个很深很深的隧道里面钻,那个隧道是时间的记忆。呼麦是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

呼麦发声原理特殊,有时声带振动,有时不振动,是用腔体内的气量产生共鸣。假声带也随之震动。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这种特殊的咏唱技巧是蒙古民族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独特创造和对人类非物质文化的杰出贡献。音乐泰斗吕骥先生指出:“蒙古族有一种一个人同时唱两个声部的歌曲,外人是想像不出来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研究。”内蒙古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莫尔吉胡先生认为“浩林朝尔(呼麦)音乐是人类最为古老的具有古代文物价值的音乐遗产,是活的音乐化石,是至今发掘发现的一切人种、民族的音乐遗产中最具有科学探索与认识价值的音乐遗产。”

二、“浩林·潮尔”的发展现状

呼麦(又称“喉咪”)作为蒙古民族的三大音乐文化遗产之一(另两大文化遗产分别是长调、马头琴),音乐史学家经过多年研究认为,现今浩林潮尔(呼麦),就是我国古代史书典籍中大量记载的千古之谜——“啸”。现在内蒙古演唱呼麦较有建树的几位如:胡格吉乐图、苏伊拉赛汗(文丽)、那日苏等均出自他的门下。蒙古国已把呼麦演唱艺术列为“国宝”级艺术。在俄罗斯图瓦共和国、阿尔泰共和国和卡尔梅克地区,呼麦演唱主要流传于蒙古族聚集区。图瓦呼麦,被称为“轻音”呼麦。这种演唱艺术被图瓦人称为“民族之魂”。图瓦举行过多次国际呼麦(即浩林潮尔)大赛,参赛者多来自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布里亚特等游牧民族国家和地区,影响波及欧洲、北美洲、东南亚,包括日本、德国、法国和我国台湾。2009年5月8日,胡格吉勒图率呼麦组合《蔚蓝之声》赴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参加“国际呼麦研讨会和呼麦大赛”,并在本次大赛中荣获三等奖。这也是我国呼麦选手在国际大赛中首次获奖。

三、“浩林·潮尔”的发声原理及演唱种类

“呼麦”的发声技法近似母音,演唱时口腔形状仿佛“呜”的发声,据说其他各种特殊的喉音唱法均源自“呼麦”。“呼麦”作为喉音之母,虽然不像其他唱法那样璀璨绚丽,但是,平实之中自有一种洗净铅华的兼容并蓄、淡远悠长。呼麦最重要的演唱方法大约有两大类:泛音发声法的“伊斯格勒”高音呼麦(蒙语音标为Ysgeree,图瓦人称其为Sygyt“西奇”)与发音浑厚、低沉的“哈日嘿拉”低音呼麦(蒙语音标为Harhiraa,图瓦人称其为Kargyraa“卡基拉”)。这两种唱法都用到第6、8、9、10、12、13泛音,从泛音列的乐谱可以看出,這些音恰好构成了五声音阶。原生态的高音呼麦原意为挤出来的声音,一般直译为哨音。无歌词、无主旋律、节奏自由,这种演唱技法能产生像口哨一般高而尖锐透明的泛音,经常是呼麦演唱会上最受欢迎的喉音演唱技法。

呼麦与蒙古族隆重的礼仪和群体活动紧密联系,并多在上述场合中演唱。时至今日,我国的蒙古族依然沿袭这一习俗,只有在诸如赛马、射箭、摔跤等大项比赛活动中,或者祭祀祖先、重要聚会等严肃场合中,才演唱呼麦。呼麦所表达的基本内容是对宇宙、大自然、祖先和英雄人物的敬仰与赞颂。其重要特征与蒙古民族的重要习俗礼仪紧密关联,构成习俗礼仪的重要部分。呼麦演唱形态属于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二条所定义的“表演艺术”项目内容。

单独演唱型呼麦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阿勒泰山一带的蒙古族聚居区。该区域的呼麦与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呼麦,在形态上很为相近,都为单独演唱型,但仍具有不同于蒙古国和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鲜明的地域性特点。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单独演唱型呼麦回归了在中国内蒙古地区,使得该种表演形式在内蒙古地区继续了传承与发展。呼麦的生存形态和传承轨线,在历史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双轨承传现象:第一种,是以独立演唱的方式存在并承传,如蒙古国和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高音呼麦以及新疆阿尔泰山一带的浩林潮尔,可称之为单独演唱型;第二种,是以非独立演唱形式即与其它艺术形式结合形成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如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的“潮尔道”中的“潮尔”,可把这一种呼麦称之为非单独演唱型。

四、结束语

做为中国独有的呼麦演唱形式和流派,“潮尔道”类型呼麦一直在内蒙古地区传承,从来没有中断和消失过。然而,“潮尔道”类型呼麦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令人忧虑的生存和发展危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锡林郭勒草原上,来到任何一个苏木(乡)甚至嘎查(村),都可以找到在当地有影响的“潮尔道”类型呼麦歌手,在一般的群众集聚活动中,都可以听到“潮尔道”的歌声,在自治区有影响的著名“潮尔道”类型呼麦歌手也不在少数。但如今能够承担此种呼麦演唱风格传承人重任的歌手已是凤毛麟角,“潮尔道”类型呼麦展示的空间和范围在缩小,展示的机会和条件在减少。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呼麦的生存和传承面临巨大的挑战。保护呼麦,对于保护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抢救保护独具特色的内蒙古原生性呼麦的任务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包铁良.图瓦、蒙古呼麦演唱艺术论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04)

[2]格日勒图.呼麦艺术初探[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7(02)

[3]贾威.呼麦艺术的音乐心理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瑰宝民族音乐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惊世发掘,瑰宝无数
于浩瀚历史长河中寻觅恢宏灿烂的陇原文化瑰宝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