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剧研究

2016-12-03 22:46姚致远
人间 2016年30期
关键词:价值

摘要:在资本对赌的驱动以及互联网公司的操盘下,IP被赋予了无限的想像空间,无论在电影还是电视剧方面,热门IP掀起了一个接一个的观看热潮。本文主要探究IP及IP剧的价值,认为其最主要的价值在于弥补了产品和产业层面的断裂,并提出IP剧的火爆需要结合传统精致的影视制作收益。

关键词:IP;IP剧;IP热;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 246 -03

一、IP及IP剧现状

近年来,“IP”的概念成为影视圈的高频词汇,也是各大电影节、论坛上的热门议题。所谓“IP”,就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中文含义是“知识产权”。IP其实是一个不常用的法律术语,指包括音乐、文学和其他艺术作品、发现与发明,以及一切倾注了作者心智的词语、符号和设计等法律赋予独享权利的知识财产。IP的原义强调的是法律权利,而中国影视娱乐圈现在说的IP更多是指影视剧改编的源点,而且以网络文学居多,从早期的网络小说、网络热帖,到现在无所不包的文学、影视、动漫、游戏、舞台剧、小品、神话传说、歌曲、流行语、微博故事、微信段子,甚至新华字典。对于IP形态的最新认识是,作为影视公司、唱片公司、游戏公司老板的吴奇隆认为:IP就是群众基础,小说是IP,人也是IP,比如他自己、陈伟霆、赵丽颖都可以是IP。2015年暑期档,由同名网络小说改编的《花千骨》电视剧在湖南卫视开播,创造了我国电视周播剧的最高收视纪录。随后改编自南派三叔经典小说的《盗墓笔记》,在爱奇艺平台上线两分钟后点击量便达到了2400万,仅仅22小时便轻松过亿,整季播放量更是突破20亿大关。在大银幕方面,IP电影更是接连上映,从暑期档的《小时代4》《栀子花开》《道士下山》,到国庆档的《九层妖塔》《港囧》,斩获了不俗的票房收入。至此,IP的价值被充分重视,网络文学被视为IP的宝库,标志性事件是2015年9月24日首届中国网络文学论坛在上海举行。会上公布的数据是:2014年共有114部网络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有90部拍成电视剧,有24部拍成电影。因此,IP影视剧成为市场抢手货,各家卫视和视频网站的招商剧目中都有IP剧在闪亮。

二、影视业“IP热”的表现

IP热的流行,实际上离不开互联网技术和金融资本的推动。在“互联网+”的时代下,影视行业与新媒体、金融资本深度融合,为IP资源的内容开发和版权运营提供了条件。热门IP剧,乃至现象级IP剧的表现,吸引了大量资本流入IP领域,影视业兴起了一股IP热潮。我国影视业的IP热潮发端于2011年左右,2012—2013年持续升温。2014年—2015年可谓全面爆发。

(一)IP价格日益高涨。

2011年,《步步惊心》《倾世皇妃》《甄嬛传》三部后宫题材的电视剧播出,创造了亮眼的收视表现和良好口碑。三部作品分别改编于桐华、慕容湮儿、流潋紫的同名网络小说,也开启了热门文学IP改编为影视剧的风潮。其后《轩辕剑》《古剑奇谭》的热播进一步证明了IP剧的受众号召力和品牌影响力,驱动大量影视资本转而流向IP领域。自2014年起,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等传统影视集团,以及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就开始争相“囤积”IP资源,IP价格自然水涨船高,普遍上涨了十几倍甚至数十倍。拥有众多网络小说版权的阅文集团CEO吴文辉介绍:“2003年,网络小说都是堆积在那儿卖不出去,但从2014年开始,不仅几乎全卖掉,还出现了预购、抢购的现象。现在的版权最高能卖到几百万,加上后续分成,总数字最高达到上千万。”部分影视公司疯狂抢购IP资源,并不是为了改编创作,而是趁机炒作、投机,通过垄断IP资源来获取利益,致使IP价格虚高不下。

据悉,现在被粉丝追捧的网络大神的作品全版权一般都在几百万元甚至千万元以上。北京儒意欣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林苑中在2015年的一次沙龙活动上也证实:电影市场现在合理的IP价格区间大概在30—100万元之间,个别超级IP卖到几百万元。儒意欣欣目前采购的IP,价格最高的在几百万元。这只是影视改编权,如果加上游戏和其他的全版权,价钱应该更高。

(二)IP类型更为多元。

近年来,IP资源的类型更趋多元化,来源更为多样,在传统文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至游戏、综艺、漫画、品牌等。现阶段影视业的IP类型主要分为几种:文学类IP,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左耳》等青春题材电影均改编自热门网络小说;音乐类IP,高晓松、何炅的同名歌曲《同桌的你》《栀子花开》均已改编为电影上映,而水木年华的经典歌曲《一生有你》业已启动大电影计划;游戏类IP,最早可以追溯到2004年的《仙剑奇侠传》,近两年的则以《轩辕剑》《古剑奇谭》为代表;综艺类IP,是随着几档现象级综艺节目而兴起,《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等热门节目通过改编,纷纷从小荧屏走向了大银幕。我国影视业越来越热衷于投资、改编IP资源,甚至不惜余力挖掘、培育一些成熟度很低的IP,以致“新华字典”“俄罗斯方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也被注册版权。

(三)IP剧产量井喷增长。

一般来说,IP剧可以细分为IP电视剧、IP电影和IP网络剧。自2014年起,IP电视剧就是井喷式爆发,《古剑奇谭》《何以笙箫默》《花千骨》《瑯琊榜》等集体发力,引发业界广泛瞩目。在2015年第21届上海电视节上,IP电视剧成为当仁不让的主力军,阿里影业的《古剑奇谭2》,花儿影视的《芈月传》,耀客文化的《幻城》等IP大剧“吸睛”无数,未播先热。而2015年又被称为IP电影的“黄金时代”,从年初贺岁档的《狼图腾》《爸爸去哪儿2》,五一档、暑期档扎堆出现的《何以笙箫默》《左耳》《栀子花开》《小时代4》等青春类电影,再到下半年上映的《烈日灼心》《港囧》和“鬼吹灯”系列《九层妖塔》《寻龙诀》等,IP电影全面爆发,故事内容日益多样化,题材类型涉及青春、穿越、仙侠、探险、玄幻等众多领域。

在传统影视之外,IP网络剧异军突起,一批IP网络剧被誉为“超级网剧”,改变了以往“粗制滥造”的刻板印象。《匆匆那年》《无心法师》《盗墓笔记》等热门IP网络剧的制作成本、创作水准、收视数据甚至可比肩乃至超过传统电视剧。现阶段的IP网络剧主要存在两种类型:一是视频网站自主培育的原生IP剧,如搜狐的《屌丝男士》,优酷的《万万没想到》《江湖学院》;一是由网络文学转化而来的IP剧,以搜狐的《匆匆那年》《无心法师》,爱奇艺的《盗墓笔记》《心理罪》为代表。数据显示,“2014年根据IP改编的网络剧有22部,占全年播出网络剧项目数的10.7%,点击量共计38.18亿,占2014年网络剧总点击量的31%。”

三、IP及IP剧的价值

IP及IP剧最根本的价值是弥补了断裂,这种断裂表现在产品、产业两个层面。

(一)弥补产品层面的断裂。

近年来,在影视剧产量和公司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内容同质、题材扎堆、桥段雷同的问题,国产影视剧呈现出严重的原创能力不足、趣味陈旧、脱离年轻观众的态势,导致年轻观众和高端观众追看境外剧和网络剧。而网络文学正好成为弥补这一断层的内容来源之一。

第一,网络文学作为俗文化适合改编成影视剧。影视剧是当今最受欢迎的大众文化产品,当然属于俗文化,网络文学与过去的话本、评书、戏曲、报纸连载、手抄本一样,都产生于民间,都是接地气的作品,这与影视剧的大众文化属性是一致的。而传统文学更注重技巧、审美、教化,与文艺片、纪录片的小众文化产品格调相近。所以,相比而言,网络文学更易于改编成影视剧。

第二,网络文学的创作目的与影视剧一致。网络文学和影视剧一样都是为受众服务的商业创作,而传统文学则更多艺术创作、个人表达的成分,所以网络文学和影视剧一样,将创作分为多个类型,如:仙侠、科幻、探险、宫斗、耽美、种田、霸道总裁、玛丽苏等等,对应不同的受众,研究如何更好地服务受众,抓住痛点、痒点。

第三,网络文学的创作特点与影视剧接近。目前中国有上千家网络文学企业,不计其数的写手,竞争非常残酷。网络文学拼的是读者点击量和打赏,所有网络小说前三章如果不能吸引眼球,作品就“死掉”了,所以网文写作节奏快,一上来就必须抓眼球。

第四,网络文学的互动式创作使其最大程度吸取受众意见。迄今为止,没有哪一种文化产品、传播方式能够像网络文学这样及时得到受众反馈并能及时采纳,这对于创作生产周期很长、一旦拍摄就无法大改的影视剧来说尤为可贵。

第五,网络文学体现了年轻人的趣味。这些年,国产影视剧的创作趣味已经严重与年轻人脱节,而网络文学的兴起可以说是恰逢其时,弥补了这个断层。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始自2004年播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从此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集中于古装偶像、热血青年、浪漫爱情等体现年轻人趣味的领域。

第六,知名IP经过市场检验,并拥有粉丝基础。虽然网络文学良莠不齐,而且整体水平不高,但因其基数大,所以还是有一些好作品的。如果蝉联排行榜数年,尤其是早年没有因IP价格热炒而虚假打榜的知名作品还是可圈可点的,如今年大热的《花千骨》、《瑯琊榜》、《盗墓笔记》、《何以笙箫默》等。经过数年的传播、吸粉,知名IP改编影视剧很容易受到粉丝关注,如果导入成功的话,粉丝就可能转化为影视剧消费者,如口碑堪忧的电影《小时代》系列、网剧《盗墓笔记》获得商业成功就是粉丝贡献的例证。

(二)弥补产业层面的断裂。

中国影视剧产业盈利模式非常单一,电视剧靠向电视台、网站售卖播映权获得权益,而且集中于首轮销售,多轮销售收入很少。电影主要靠票房收益,外加少量电视和网站的播映权销售收入。音像版权和海外销售可以忽略不计。在此情况下,影视剧行业的风险非常大,常常一部戏失败就垮了一家公司。因此,基于IP的多产业链经营,将项目公司转变为平台公司和品牌公司,成为化解风险的重要手段。

基于一个IP的全产业链经营,一般包括电视剧、电影、动漫、舞台剧、综艺节目、游戏、版权商品、主题公园等业态。比如《花千骨》电视剧播出的同时推出了手游,同名页游斩获5000万元流水,同名手游月收入接近2亿元;电视剧播完之后推出了网剧《花千骨2015》,慈文和爱奇艺五五分成;再然后将推出舞台剧、电影。再如近日在爱奇艺会员付费收看的《蜀山战纪》,这其实是一个原创内容,但它刻意遵循了网络IP的开发经营方式。最早发布的是原声专辑,同时推出网络小说,在网络上打榜,然后是爱奇艺会员付费观看,2016年寒假将在安徽卫视播出,在网站会员独播与电视台播出的交叉点上将上线网游和手游,据说还有端游、真人电影、CG电影、漫画书和其他周边商品。目前,这样的IP经营流程已被广泛运用。

四、IP影视剧开发面临的困境

(一)题材受限,内容趋向同质化。

IP的内容、题材虽然广泛,但在影视剧改编过程中仍难以避免同质化倾向。一方面,由于国家法律和电视行业规定的限制,部分IP难以进行影视改编,最终搬上银幕的题材大多是古代宫廷剧、家庭伦理剧和都市情感剧等;另一方面,一种类型的作品走红以后,便有了跟风之势,题材内容叙事方式等逐渐沦入同质化的泥沼之中。如近几年青春类电影的故事情节、人物设定都大致相同,有网友总结,青春片有三宝:“打架、高考、怀孕早”。同质化的改编给观众造成审美疲劳,长次以往必然影响IP的开发。

(二)版权费水涨船高,投资风险加大。

IP剧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引发了各大视频网站、影业公司围绕热门IP几近白热化的激烈争夺。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有114部网络小说被购买影视版权;2015年至2016年,计划开拍或播出的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超过30部。对热门IP的狂热抢购也导致IP价格直线上升,短短一年时间,热门网络文学、网游的版权价格火箭般蹿升十几倍乃至数十倍。版权价格的暴涨,使购买IP的资金占影片开发预算比例越来越大,而且会占用其他方面的费用,从而给IP转化和投资带来越来越大的风险。

(三)噱头大于内容,透支IP吸引力。

版权价格的疯涨使得IP开发成本大幅增加,其他方面的费用被挤占,影视剧改编质量难以保证。另外,国内影视业的整体工业水准也制约着IP改编的效果。网络小说中最受读者追捧的是玄幻、修仙类小说,但是凭借目前的特效水平,很难还原书中的法力对决场景,这对于稀缺的IP资源是十分浪费的。“国产三剑”(《仙剑奇侠传》《轩辕剑》《古剑奇谭》)都是从游戏改编成电视剧的,但是在特效方面,电视剧比游戏要逊色许多。《盗墓笔记》和《花千骨》等电视剧在开播伊始,都被网友吐槽过“五毛钱特效”。虽然前期凭借IP号召力吸引力一大批粉丝,但粗糙的制作达不到受众期待,只会透支IP的吸引力。

五、IP影视剧开发的未来发展

IP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点在与市场产业属性,也就是可“传递性”。一些深入人心的IP在新媒体生态下可以催生出巨大的长尾效应,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创造更大的市场价值。

(一)优质内容打造是核心。

虽然现在盛传“得IP者得天下”,但IP的内容是否优质,仍然是决定IP进入产业开发链条后能否开花结果的核心关键。

媒体开发IP有两种途径,一是购买,二是原创。目前国内IP购买市场已进入预购模式,使IP开发的质量无法保证,而受众已渐渐厌倦噱头大于内容的IP剧。因此,要先从投入程度上赶上传统电视剧量级,并比以往剧集的开发更加注重品质的打造。同时,培育原创IP是打造IP开发产业链条的必经之路。2014年底,爱奇艺推出了总额达到5000万元的“优秀剧本奖励基金”,用以寻找和孵化出更多优秀的原创团队,创作出更多内容优质的原生IP。

(二)系统开发是关键。

购买与改编只是IP塑造的第一步,IP不应该仅是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或者由电影再转化为电视剧、电视剧转化为电影,而应该是系统开发。

国外的IP商业运营模式已经比较成熟,以迪士尼为例,《玩具总动员3》为迪士尼在全球收进了11亿元美元的票房,但是游戏、图书、DVD、版权和授权等全线开发又为迪士尼带来了87亿美元的收入。对优质IP进行多领域系统的开发,通过小说、影视剧、娱乐节目、游戏、动漫等不同形式,产生忠诚度较高的核心用户群体和协同效应,能够一改此前的商业模式,为行业发展提供一个崭新的思路。

(三)大数据挖掘是助力。

IP开发产业链的建立需要针对用户和市场进行科学严谨的评估与开发规划,而大数据恰好可以提供一份完美的分析报告。通过大数据跟踪并分析研究影视剧产业链的各种核心资源,如影视剧本身、编剧、导演、演员、出品公司、播出平台、广告主等,结合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并通过与市场需求变化相印证,为制作高品质、高收视率的剧目提供决策依据和资源保障。而随着IP开发模式的逐渐成熟,未来将进入大数据与影视产业结合的阶段,通过数据挖掘更好地服务于IP开发。

(四)拓展海外市场。

在欧美市场,中国也有3个著名的IP:李小龙、成吉思汗和孙悟空,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大圣归来》还未上映就通过海外市场收回了总投资的1/4。针对现有的IP,在开发制作时可有意识地考虑到西方观众的审美特点,增加进入海外市场的机会。同时,各影视制作公司与互联网巨头可积极与国际优质媒体平台如美国A+E Networks、英国BBC Worldwide等进行战略合作,引进其优质资源,制作出同时符合中国及国际市场需求的具有本土化特点的优质内容产品,从而促进原创内容的反向输出,真正打造出规范化、品牌化的IP内容生产与运营的完整产业链条。

参考文献:

[1]高玉珏.《IP剧:在断裂中绽放》[J]《视听界》 2015年1月

[2]李正良 赵顺.《影视业“IP热”的冷思考》[J]《传媒观察》 2016年1月

[3]王爽.《“IP”热的传播学解读》[J]《传媒观察》 2015年8月

[4]赵林欢.《IP影视剧开发热潮的成因及未来发展》[J]《广电视听》2016年1月

作者简介:姚致远(1990.07-),男,汉族,山西忻州人,研究生学历,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传播学。

猜你喜欢
价值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一分钟能创造多少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七月》价值新解读
“给”的价值
俆卫:用梦创造价值
价值
“活着就要体现自身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