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说《岛上书店》、《查令十字街84号》和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三部作品都讲述了发生于书店或与书紧密联系的温馨故事。书中人经历着各自的人生困境、挣扎于绝望、迷失、疏离与创伤中,最终为书店和书建立起的情缘网络所拯救,挥别过去生活的灰暗阴霾,找寻到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关键词:书店;困境;弗洛姆;爱;联系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 220 -02
小说《岛上书店》是由美国作家加布瑞埃拉·泽文创作的小说,描写了小岛书店老板A.J.费克里由中年丧妻的绝望境遇向重新拥有幸福家庭生活的重要转变;《查令十字街84号》是纽约女作家海莲·汉芙收集的其与马克-科恩书店老板及店员的书信集,讲述了大洋两岸的爱书人由书店与书联结起来、跨越20年的深厚情谊;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则记录了焦姣与罗大牛两位生活并无交集的人,最终由书店和《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联系起来,他们的书信往来最终成就了一对灵魂伴侣。三部作品都讲述了发生于书店或与书紧密联系的温馨故事,书中人经历着各自的人生困境、挣扎于绝望、迷失、疏离与创伤中,最终为书店和书建立起的情缘网络所拯救,挥别过去生活的灰暗阴霾,找寻到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书店和书是弗洛姆“创发性的爱”的具体表现。在弗洛姆看来,人由于自己的本性,也存在解决人的“个人化与孤独感”之间的矛盾,因而需要“爱”的艺术,培养“创发性的爱”。人超越自己的生命而达到合一,达到与他人合理相处,是任何时代、任何文化中的人都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理想、最有效的办法“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结合,在于人同他人的融合,在于爱”[1](P22)。弗洛姆认为,只有爱才能打破人同他人相隔离,并最终使自己孤立起来的围墙,他说:“爱不是强加于人的一种职责,而是人本身的力量,正是有了这种力量,他才能与世界发生联系,使这个世界真正成为人的世界”[2](P14)。
一、书、影中的三种人生困境
《岛上书店》中的男主人公A.J.费克里原本与妻子因为志趣和理想在小岛上经营着一家小小的书店,生活幸福美满而充实自由。但天降灾祸,他的妻子由于一场车祸而猝然离世,男主人公变得愤世嫉俗、自暴自弃、怨天尤人。他的人生成为一片孤岛,他不再喜欢与岛上居民交往,与人交流也极为尖酸刻薄,书店不再温暖如春。面对出版社销售代表阿米莉娅,费克里狭隘而咄咄逼人,迫使阿米莉娅尴尬而气愤地离开,成为别人眼中的“怪人”。他醉生梦死,饮食随意,毁坏家居,失去了生活的信念与理想的支撑。雪上加霜的是,他唯一值钱的藏书《帖木儿》也在他一夜宿醉之后不翼而飞。费克里坠入了人生谷底,可这时人生的巨大转折-弃婴小玛雅的出现扭转了他的命运,成为了他人生的巨大转折。“大多数人如果能给更多事情一个机会的话,他们的问题都能解决,”[3](P10)成为养父的费克里,他的生命有了更多希望与可能。
《查令十字街84号》则是一个充满温情友谊的故事,但在温馨的表层下也有着生存困境的暗潮涌动。二战后,英国经济凋敝萧条,马克-科恩书店的店员刚从战争创伤中渐渐平复,但生活艰苦,日常供应配给困难。而海莲·汉芙则是一名生活窘迫的美国女作家,租住公寓、靠写剧本谋生,甚至20多年间一直凑不齐至英国的旅费,英国之旅始终未能成行。
在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中,女主人公焦姣15岁就来到了澳门,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之后成为了赌场公关。但人生仍然窘迫,感情无去无从,就像大海里的一只小虾,时刻遭受命运的无情捉弄。焦姣先是遇到郑义,对之萌生好感,后者自诩为高智商才子,却在赌博输钱后将全部赌债抛给焦姣独自偿还。邓先生表面上慷慨大方、忠义可靠,却是个伪君子,焦姣再次受到感情欺骗。最后遇到的诗人给了她美好的幻想,但一句现实生活的无奈粉碎了她所有关于爱情的美梦。男主人公罗大牛早年来到美国,摸爬滚打、顺风顺水,已经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加州房地产经纪人。但光鲜耀眼的外表,掩藏包裹的却是一颗极度受伤的心灵,他的父母早就离异并重组家庭,他无人关心、无家可归,只有在一对善良的华人老夫妇那里得到些许家庭的温暖。焦姣和罗大牛这一对看似命运毫无交集的男女因为一本《查令十字街84号》,而有了不断的书信往来,成为了彼此的灵魂伴侣。
不论是在《岛上书店》、《查令十字街84号》还是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中,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均无一例外遭遇了人生困境,失去亲人之痛苦、生活艰难之窘迫、无家可归与颠沛流离之殇都使他们十分沮丧哀愁,可是书店与书的因缘际会帮他们全都走出了人生困境。
二、书、影中的爱与联系重构
弗洛姆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发的人道主义的“爱”与“信任”的思想赞不绝口,他认为爱有各种各样的形态,但只有创发性的爱才是具有真实意义的爱,这种爱充满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的情感体验,它是创发性的,是活生生的生命的流露,是人至高无上的艺术。
《小岛书店》因为玛雅的出现,又一次迎来了春天般的温暖,玛雅成为了费克里与外界沟通联系的桥梁。为了照顾玛雅的阅读需求,他开始在店中购进许多自己觉得幼稚、不喜欢的绘本;为了给玛雅更好的照顾,他开始与邻居妇女攀谈,购进她们爱看的书,向她们吸取养儿育女的经验。警察兰比亚斯为了探望小玛雅,与自己的同事经常光顾书店,于是费克里购买了许多侦探类小说以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费克里前妻的姐姐伊斯梅也经常帮忙照顾玛雅,不断经营、加深着与费克里的亲人感情,使原本心灵受到极大创伤的两人逐渐敞开心扉,都有了属于自己人生的更好选择。最重要的是,逐渐开朗乐观的费克里重新拥有了爱的能力和生活的希望,他主动追求出版社销售代表阿米莉娅,与之重建幸福家庭,再一次享受到家的温暖。他们一起举办各式各样的读书会,与岛上居民分享读书的喜悦。由此,岛上书店不再是孤岛,而是联系众人的情感纽带。
在《查令十字街84号》中,海莲·汉芙虽然自己生活拮据,可她总是不忘大洋彼岸的书店朋友们,省出钱来为他们邮寄罐头、生鸡蛋、肉食等食品,二十年时间见证了书店的发展和书店朋友们逐步好转的生活。而她自己的创作生涯也有声有色,颇为愉悦。走出困境无关物质,而关精神。富足、愉快的精神生活使艰苦的生活变得不再难以战胜,因为书缘让人们彼此成为灵魂相通的精神伴侣,让身处大洋彼岸的爱书人不再遥远,彼此沟通着身处困境中的无助于寂寞。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中焦姣与罗大牛的通信使他们在面临重要选择时都不再孤单,心灵的迷失与隐痛得到展现和疏解,他们关于生活的态度都变得更加明确与坚定。焦姣披荆斩棘般还清了赌债,继续苦苦寻找着自己的感情归宿。大牛则寻回初心,重敞胸怀,带着自己的善良、用行动去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随着书店主人的离世,命运的火车终将焦姣与大牛载入同一站台,他们同时来到伦敦街头的书店,享受灵魂契合的喜悦。由此,无论是身处西雅图还是澳门,身处东方还是西方,书店与书赐予的情缘决绝地将两人联系了起来。
三、结语
弗洛姆认为,“爱本质上是给予而非获取”[4](P18)。给予并不注重于物质财富,而是指给予者要把自己生命中的欢乐、兴趣、理解、知识等奉献出来,以此充实他人,丰富他人。“爱的目的是使其对象获得幸福、发展和自由”,故并非所有的人都具有爱的能力,而只有那些具备创造性人格倾向的人才有爱的能力,才勇于奉献自己,给予他人希望与爱心。
在三部作品中,书店与书都为身处人生困境中的人们带来了重新生活的机会,他们与身边亲人、朋友、志同者重新建构彼此之间的联系,不断温暖着自己和他人的内心。A.J.费克里、海莲·汉芙、弗兰克、焦姣、大牛等人借助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给予了别人生活的喜悦与信心,也培养和完善了自身的性格,由此重获爱自己和爱他人的能力。书店与书成为了人世间最美的爱的符号。
参考文献:
[1][4]埃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M].孙依依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6.
[2]埃里希·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3][美]加布瑞埃拉·泽文.岛上书店[M].孙仲旭、李玉瑶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张济春(1989—),女,河北人,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