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
一、 数学真实的生活背景,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学生平时做的习题大多都是经过人为加工的纯数学问题,没有更多的生活实际,尽管有的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但是大经过精加工变成了纯粹的“数学应用题”的模型.实际上编习题的老师代替学生完成了从实际生活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学生只要运用老师讲的方法或公式直接运用就能够解决问题,降低了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这些习题的改变告诉我们,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举生活中的现实事例,或只是对现实中的数学问题进行简单加工处理,让学生经历提炼浓缩的过程,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进行假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布鲁纳倡导的发现学习模式中,有一项步骤是:假设——检验,需要学习者对其已有的资料进行分析、整合,然后提出相应的假设,再通过思考与讨论,以事实作为依据来对假设进行检验和修正,如此反复直至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可以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较好的发展,并且事后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及概括,这更加对学生的创新得到了锻炼.所以我们初中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该多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内在的理解,在不断追求真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讲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时,我们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在“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等条件中,哪个条件可以判定三角形全等.再由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假设,去探究、去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不断的证明与修正,最终得出正确结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轻松地实现探究,在探究中获取新的数学知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一些数学的语言,创建一个良好的数学教学环境,激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与特长,打破自己的固定思维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问题的猜想与假设,再进行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出问题的思维是创新能力的一个良好体现,所有的发明和创造都是从提出发现问题开始的.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对所讲内容提出自己的思考,打破教学常规程序,提出自己的独特想法,即使是错了也没什么,因为这是自己努力思考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对创新能力的一种良好培养.这样的课堂是有效的模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
四、科学进行分层,培养所有学生的创新能力
分层教学不是随心所欲地盲目乱分,而是对全班学生进行前期调查了解,内容包括学生智力、技能、心理、数学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让所有学生在分组中都有所收获,每个小组中都有极优、优秀、中等、一般四个层次的学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公布各层次学生的名单.教师根据分好的小组进行座位调整,原则上是五人一小组,这种分组的好处是:便于组织优等生辅导中差生探究活动,教师能巡回了解中差生的学习情况及优等学生的表现,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在和谐的学习气氛之中获取新的知识,共同进步.这个分层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他们的相互协助进行有机的调整.学生的层次只是从学生的某个方面对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探究水平进行大致的定位,这个只能作为教师个人的执教的一种手段,不能在学生中透露,以免让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对学习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分组教学教师要掌握一个度.
五、改变教学模式,进行趣味教学
创新化的教学方式是未来数学教学的发展趋势,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数学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它能提供大量信息,使抽象教学变直观形象的教学形式,将抽象的教学变的更能理解,更利于强化记忆.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微课”进行自学和巩固练习.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
例如:教师在讲“完全平方公式”的时候,教师总是在强调,学生在实际运用时经常出现丢掉2ab项的问题.如果我们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一个动画,去形象地演示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学生会形成非常深刻的印象,利用“微课”让学生做好预习和复习,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因为“微课”可以重复多次播放,学生可以多次学习,而且不同老师讲的方法不一样,这样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更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学的艺术和策略是广大教师不断研究、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广大教师相互学习和借鉴的成功经验的过程.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合作,才能教学相长.争取在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效果上找到最佳的融合点,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法,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乐学、好学,开创初中数学全新的教与学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