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者认为票据行为中,欠缺民事行为能力者之签名(或者签章)虽然无效,但仅在直接当事人间不发生票据权利义务,票据本身并不必然无效,善意第三人能够依背书之连续证明其票据权利存在;一旦善意持票人证明票据权利存在并行使票据权利时,票据上的有效签名者就必须依票据记载事项承担票据责任。本文笔者结合案例阐述了间歇性精神病人实施票据行为的效力。
关键词:病人;票据;效力
中图分类号:DF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 114 -01
一、问题的由来
陈某为间歇性精神病人,其犯病期间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某日,王某向陈某签发了一张票据,一个月后,陈某为买建材翻盖房屋,又将该票据背书转让给了建材零售商李某。后李某请求票据付款不能,向王某、陈某行使票据追索权。陈某监护人郭某以陈某系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为由,认为陈某实施的票据行为,不应承担票据责任。
二、主要问题
本案涉及的主要问题有:假设李某确有证据证明实施票据背书行为时,陈某精神正常,其在票据上签名时未犯病,陈某之签名是否有效?
三、评析
(一)法律分析。
《民法通则》第55条规定了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的实质要件,其第一项即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票据行为是法律行为的一种,因此,必须具备一般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和生效要件,故民事行为能力要件是构成票据行为使其发生票据权利义务的必要条件之一。
由于法人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者,故不存在无票据行为能力之说,但对于公民,存在行为能力受限制者。《民法通则》第13条第2款规定,“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民通意见》)第67条第1款进一步规定:“间歇性精神病人的民事行为,确能证明是在发病期间实施的,应当认定无效。”依反向解释,如果间歇性精神病人的民事行为,确能证明是在不发病期间实施,则应当认定有效。具体到票据行为,似可得出结论:如果持票人能够举证证明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票据上签名时处于不发病状态,能够辩论签名行为之性质和后果,该签名应当认定有效。
然《票据法》第6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票据上签章的,其签章无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票据纠纷司法解释》)第46条亦作出相类似的规定。由于《民法通则》第13条、《民通意见》第67条与《票据法》第6条、《票据纠纷司法解释》第46条存在冲突,应如何适用?在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存在较大争议。
(二)两种不同的观点。
关于间歇性精神病人实施票据行为的效力问题,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票据行为,是指以发生票据权利义务为目的而依照票据法所实施的法律行为。该法律行为是票据法上的法律行为,只能适用票据法。“考虑到票据行为能力不仅仅关系到行为人自身的利益和需要,而且关系到社会交易的安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没有票据行为能力,不能为包括出票、背书、保证、承兑和付款在内的票据行为。”[见《解读<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曹守晔、王小能,汪治平、吕方,最高人民法院,北京大学法学院。载《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指导案例(商事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14年1月版)]
另一种观点认为,依我国《票据法》第6条规定,间歇性精神病人的票据签名,属无效之列。但是,《民通意见》第67条规定,间歇性精神病人的民事行为,确能证明是在不发病期间实施的,应当认定有效,不过,应当由持票人负举证责任,证明签名之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票据上签名时处于不发病状态,能够辩认签名行为之性质和后果。[见《票据法(第三版)》,刘心稳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2月版,第51-52页]。
(三)本案的处理意见。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主要理由是:签名(或者签章)只是票据行为的一个重要形式要件,其目的在于识别票据当事人和确定当事人的责任以及鉴别当事人的真伪。在商事活动中使用票据作为支付工具时,课以持票人对票据行为实施者的行为能力予以实质性审查,既不可能做到,也与《票据法》的立法目的不符。更何况,在事后争讼中,持票人尚有证据证明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票据上签名时精神正常,处于不发病状态,能够辩认签名行为之性质和后果,故对《票据法》第6条、《票据纠纷司法解释》第46条应作限缩解释,以充分发挥票据代替货币进行结算支付和融通资金之功能,方便贸易,促进经济发展。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虽然票据行为基本适用民法上关于行为能力的一般规定,但是在欠缺民事行为能力所生后果方面,与民法上一般规定存在区别。票据行为中,欠缺民事行为能力者之签名(或者签章)虽然无效,但仅在直接当事人间不发生票据权利义务,票据本身并不必然无效,善意第三人能够依背书之连续证明其票据权利存在;一旦善意持票人证明票据权利存在并行使票据权利时,票据上的有效签名者就必须依票据记载事项承担票据责任。
参考文献:
[1]殷志刚.《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第10条存废之探讨——以公法规范的公法、私法效力区隔为视角[J].法商研究.2013(02)
[2]郑孟状,姜煜洌.论《票据法》的修订[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01)
[3]吴京辉.中国商法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综述[J].法商研究.2012(05)
[4]汪办兴.票据融资的影子银行属性辨析与票据市场监管[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2(06)
[5]李军,王德勇.对我国票据无因性制度的再思考——兼论《刑法修正案(七)》第五条对我国票据无因性立法、司法的影响[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02)
[6]赵新华.《票据法》上票据金额记载规定的立法完善[J].法学.2011(09)
[7]李伟群.对我国《票据法》第10条之修改建议[J].法学.2011(09)
[8]王艳萍.中期票据法律制度构建的体系性思考——基于《票据法》和《证券法》统合视角的展开[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05)
[9]李伟群.全国票据法修改研讨会综述[J].法学.2011(01)
[10]陈芳.票据无因性之新论[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作者简介:唐永波,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2013级在职法律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