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阳
2016年3月缅甸新政府产生之后,国内对其领导人名字的翻译是五花八门,比如把新任总统翻译成“丁觉”,把代表少数民族的副总统翻译成“亨利班提育”或“亨利班迪优”,把军方议员提名的副总统翻译成“吴明瑞”或“吴敏瑞”。我个人认为外国领导人名字的翻译是件很严肃的事情,要以符合对方国家语言发音以及准确为第一原则,不能随意翻译。对缅甸人名的翻译和对他们的称呼要严谨,也要尊重缅甸的文化和传统,而且要统一起来。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统一把缅甸新总统名字译成“廷觉”(Htin Kyaw),中文的“丁”和“廷”分别对应缅文中的“Tin”和“Htin”;第一副总统应译为“敏遂”(Myint Swe), “遂”和“瑞”在缅语中分别对应“Swe”和“Shwe”;根据缅甸议会2016年3月15日发布的缅文版副总统选举公告,第二副总统应译为“亨利班提优”( Henry Van Thio),“提”和“迪”在缅语中分别对应“Hti”或“Thi”和“Ti”。缅甸《金凤凰》报社关于中国驻缅大使馆2016年9月26日在内比都举行国庆招待会的报道中,第二副总统的名字就有两种不同的译法,报社新闻称之为“吴亨瑞班迪优”,而洪亮大使在致辞中将其称为“亨利·范迪友阁下”。由于缅甸第二副总统的名字是从宗教的角度起的,本非纯粹的缅文名字,所以根据英文来翻译,也有其道理,只是应该统一。当然,也有专家认为,翻译外国领导人姓名不能只看发音,更要选择一些常见的、寓意比较美好的字,但是笔者认为不能太离谱。
虽然经过新华社驻缅甸资深记者等有关人士几个月的不懈努力,终于把缅甸现任总统的名字固定译为了“吴廷觉”,但仍有媒体依然使用“丁觉”。
2、把缅甸执政党主席杜昂山素季在本届政府中的最高职位翻译成“国务资政”同样欠妥。杜昂山素季的最高职务在缅文中毫无歧义,就是“国家顾问”;而缅甸和其他国家的英文报道用的也都是State Counsellor,不明白中文媒体为何要译成“国务资政”。如果是借用新加坡前领导人李光耀卸任总理后曾担任过的官衔,以显示杜昂山素季的超高地位,似乎也说不通。首先,从1990年卸任总理职务到2004年,李光耀担任的是国务资政(Senior Minister);2004年吴作栋卸任总理之后也出任国务资政,李光耀改任内阁资政(Minister Mentor),直到2011年5月。其次,新加坡国务资政的权限与缅甸的国家顾问相差甚远。李光耀的国务资政是一个没有决策权的职位(non-executive position),并且不参与一般的政务活动。缅甸的国家顾问不仅有权提出建议,还有权同政府组成部门以及社会团体、个人等机构进行协调,联邦议会必须对国家顾问提出的建议和执行的任务负责任。更何况杜昂山素季还兼任总统府部长、外交部长,参与政府决策、管理和执行是其主要工作。
3、在提到缅甸领导人时最好加上“吴”或“杜”。缅甸人没有姓,只有名字,但对有社会地位的官员、学者和年长者,在男性名字前要加“吴”,在女性名字前要加“杜”;在军官名字之前加“波”。所以,如果直接称呼“登盛”、“廷觉”、“昂山素季”,严格说来是不合适的。出于尊重,应称其为“吴登盛”、“吴廷觉”、“杜昂山素季”。对于杜昂山素季,我们尤其不能将其简称为“昂山”,因为“昂山”是其父亲的名字而非姓。如果这样称呼,不仅让人产生歧义,而且也极其不符合缅甸人的习惯。缅甸人一般称杜昂山素季父亲为“昂山将军”,几乎没人直呼“昂山”。缅甸人对杜昂山素季的称谓也是很多,有时简称为“素季”、“素”或“杜素”,也有时亲切地称呼其为“素妈妈”,但从来没人简称其为“昂山”,因为她不姓昂山。
4、不要把名字前冠有Dr.的缅甸人都译成“博士”。Dr.在英文中有两个意思,即“博士”或“医生”,但是缅甸目前博士数量有限,反倒是很多缅甸医生在其名字前加上了Dr.。我们的媒体有时不分场合,统一译成“博士”,就闹出了笑话。比如,已经卸任的缅甸副总统赛貌康,以前是医生,但我们有些媒体根据其名字前的Dr.将其译成“赛貌康博士”,其实是误译。
5、缅甸的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尊称,需要准确区分。比如缅甸独立后第一任总统苏瑞泰,其名字中的“苏”就是掸族的尊称,是“土司”的意思;缅甸现任联邦议会议长兼民族院议长曼温坎丹名字中的“曼”是克伦族的尊称;副总统吴亨利班提优有时也在名字前加“卜”,这是钦族的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