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木克
朝核危机爆发十几年来,朝鲜进行过核爆、各类弹道导弹、潜射导弹等试验,屡屡“违规”,“尺度”越来越大。这些举动在改变和侵蚀着朝核问题的性质和发展走向,而时间的积累也使一些恶性效应益发显现、集中爆发。
“破罐子破摔”效应。9月9日,朝鲜在本国国庆日当天进行第五次核试。人们猜测,10月10日劳动党建党纪念日之际,朝鲜可能再次核试,或至少会有一次弹道导弹或其他种类的导弹试验。朝鲜核导试验的动机有三。第一,对内巩固政权、提振民心。金正恩执政以来,至少在表面上已经部分实现了这个目标。但是,韩国媒体却认为,近期朝鲜从高级外交官到普通餐厅员工的出走,恰恰提出了“反证”:内部并不太稳定。第二,加速核武器的小型化、实战化。朝鲜近两年马不停蹄推进核导开发进程,在相关技术领域积累了相当经验。第三,迫使国际社会承认其“有核国家”地位,这是朝鲜最渴望得到的,却始终没有得到。求而不得,就变得愈加激烈。
“破窗效应”。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一些普遍性的观点认为,如果朝鲜拥核,会刺激包括日本、韩国在内的周边国家也拥核。从东北亚安全战略条件来判断,日韩虽然具备核开发技术和能力,但受多方掣肘,拥核前景遥远且不现实。现在危险的是1991年签署、次年生效的《朝鲜半岛无核化宣言》的“废纸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签字双方明里暗里都毁了约。朝鲜已经拥核,美国对韩日又明目张胆地撑开了“核保护伞”,美国战略轰炸机、核动力潜艇多年后重新现身朝鲜半岛海空区域,美式装备的萨德反导系统准备入韩。
“温水煮青蛙”效应。核试、半岛和地区形势紧张、国际制裁、新一轮核试……朝核问题陷入了恶性循环。人们对朝鲜在核导开发上的任何“惊人举动”都已经逐渐“习惯”。“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渐成各方一退再退的心理底线、国际社会对朝鲜主动弃核的预期一低再低,应对手段上也形成了某种固定模式。
朝核形势频频告急,一轮又一轮冲击波就是上述三重效应叠加、聚合的结果。朝核问题的诡异之处在于:有关方既成为朝核问题的受害者,同时又成为加剧地区局势紧张的“加害者”。受害者的心理是用“减法”来计算损益:我已经损失了,只有让你更损失,我才能心理平衡。而加害者的心理是:是你先不仁,我才不义,我是被逼无奈。
朝鲜认为本国安全受到了美国的威胁,自己“不得不”拥核。美国认为朝鲜蓄意挑战国际核不扩散体系,自己“不得不”加大地区军事部署。韩国认为难以以一己之力对付朝鲜核能力,自己“不得不”跳上美国的战车、部署萨德。日本认为朝鲜半岛一直“有事”,自己“不得不”强化美日同盟、助美国一臂之力。结果是,谁都认为自己是最大的受害者,反正形势紧张的源头又不在我,那我采取什么样的对策都不为过吧,问题解决不了,那就拖呗。
更有人把矛头指向中国。或者说:朝鲜是你中国的“后院”,你怎么也不管管好?或者说:我给你中国站岗放哨,为什么关键时候你不为我遮风挡雨?或者说:朝鲜经济如此恶劣,区域经济发展独独缺失朝鲜,作为友好邻邦的中国怎么能不伸个援手?更有甚者:你中国一个核大国、安理会五常之一,朝鲜半岛核不扩散这个考试都通不过,怎么崛起成为大国?
然而责人易,责己难。这些人对中国提要求时,也要摸摸自己的良心,问问自己能先做点什么。中国是个负责任的大国,把周边视为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正因为如此,才会在各方争执不下时苦口婆心、劝和促谈,才会在半岛形势危急时忍辱负重、力挽狂澜。
要说受害者,中国才是朝核问题最大的受害者。东北亚地区动荡不安,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外部环境中最令人担心的、脆弱的一环。复杂敏感因素很多:半岛有关方尖锐对峙,擦枪走火的可能性上升;朝鲜内外承压能力到底有多大,一旦真的“狼来了”,中国将成为最先受到冲击的国家之一;一旦半岛有关方动用核武器或是技术上发生核事故,中国与半岛接壤的东北“粮仓”水源将受到严重污染……
其实,所有的“不得不”都是各方既定的战略目标和战术设计,但面对半岛和地区和平及稳定的大局,为所欲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做法,最终将使得东北亚陷入僵局、乱局甚至死局。笔者认为,不放任、不姑且、负责任、有担当,才是处理朝核问题的最佳态度。
(2016年10月6日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