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中的中伊关系“新局面”为何没能出现

2016-12-03 06:31范鸿达
世界知识 2016年20期
关键词:中伊新局面伊朗人

范鸿达

9月初,我受厦门大学委派赴伊朗执行校际友好合作项目。我乘坐的是中国南航的航班,在乌鲁木齐登机后发现乘客并不多——其实这也是目前中国—伊朗航线的基本状况,除了中国的旅游高峰期和重大节假日外,其他时间段这条航线的上座率并不高。中国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伊朗于去年与有关六国达成全面核协议,从字面上理解,中伊合作现在应该进展飞速,但实际上双方达成的实实在在的新合作还是相当有限的。

期待中的中伊关系“新局面”为什么没有出现呢?首先要认识到一个事实,即中国和伊朗的交往并非始于“一带一路”,它有自己的规律。纵览中伊漫长的交流史,两国均是在基于自身整体外交的基础上来发展与对方关系,历史上中、伊均不是对方外交的核心考虑因素,所以,两国虽然没有发生过严重冲突,但也没有什么亲密的合作。

从中国方面讲,“一带一路”的确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国家发展方略,但是相关部门、行业、人员对“一带一路”的认识和理解还需加强。“一带一路”是一项对外的倡议或战略,如果太过于自我的话很难成功,甚至不会成功。然而遗憾的是,目前中国高举“一带一路”大旗的多之又多,而脚踏实地寻找恰当发展路径的少之又少。

根据这几年我对伊朗的实地考察,想到伊朗发展的中国商人或商家其实为数不少,我每次来伊朗都会遇到前来考察市场的中国商界人士,但其中很多人只是匆匆过客,考察的结束也就意味着他们和伊朗往来的终结——几乎完全陌生的伊朗市场让他们望而却步。

伊朗市场是有独特个性的,它源于一个具有多面性格的文化。若想从一个市场上获利,必须对孕育这个市场的文化有足够的认知;而要对异域文化有深刻认知,就离不开对当地社会的洞察。目前,从中国方面讲,缺乏对伊朗社会的洞察是在伊朗推进“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最大短板之一,这需要学界、商界、政府部门的合力弥补,而且要各司其职、相得益彰。在国际交往中,仅仅拥有金钱这个砝码是不够的。

迄今中伊合作没有达到预期,当然也有伊朗方面的原因。现政权建立后伊朗遭到西方国家的制裁,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中国就成为伊朗对外合作的关键目标国。不过,尽管伊朗拥有一部痛苦的与俄罗斯关系史,但是当下伊朗与俄罗斯交往的愿望不会弱于和中国交往的愿望。况且国际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西方国家的制裁终究会有撤销的一天,怀有一颗西向之心的伊朗也一直在等待,这也部分制约了伊朗与中国开展合作的意愿。所以我们看到,虽然伊朗领导人在论及中伊关系时腔调甚高,但是在与中国合作时又常常心怀他国,这是中伊合作进展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全面核协议达成后,伊朗国内曾一片欢腾,很多人非常乐观地认为伊朗终于可以再次融入世界大家庭,与欧美国家的合作似乎也要拉开大幕。的确,近年来到伊朗考察的欧洲人越来越多,但是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当核协议达成带来的亢奋消失后,伊朗发现自己的处境并没有大的改善——欧美国家的制裁并未如预期的那样解除了,特别是美国还对伊朗实施了新名目的制裁(今年1月17日美国宣布的新制裁措施禁止参与导弹研发项目有关的11家单位和个人使用美国银行系统)。笔者目前正在伊朗工作、考察,感觉当下的伊朗社会又回到了核协议达成之前的状态——悲观、彷徨、高失业率以及低工资。

面对如此现实,伊朗需要进行新的选择。虽然论及历史,伊朗与欧美国家的交往更为密切,这一特征的确在影响着伊朗目前的对外关系发展期待。但是,就像中国人普遍缺乏对当下伊朗的客观认知,绝大部分伊朗人对现在的中国也没有像样的认识。总体而言,伊朗人的世界大国观确实到了需要更新的时候,再只盯着欧美已不合时宜了,因为中国早已不再是许多伊朗人眼中的那个落后国家,而是目前伊朗最亟需与之深度合作的世界大国。

在新形势下,中伊各自面临的发展任务本应是双方接近的强大动力,但是目前这种动力还比较弱小,其关键原因就是两国间缺乏足够的互相认知。因此,中伊两国接下来最应该做的就是加强民心相通,客观地认知对方,进而构建更好的双边关系。

(作者为厦门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中伊新局面伊朗人
中伊贸易网
疫情来袭,伊朗人抢购姜黄藏红花
全球影响力分析框下的中伊能源合作关系研究
认识了
聚焦”四个全面”战略思想 开辟高校统战工作的新局面
激发基层工会组织活力,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
中伊媒体对话会在德黑兰举行蒋建国发表主旨演讲
探索工会工作新思路 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
本期导读
伊朗人激烈争议内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