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得荣县中木铜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2016-12-03 05:59谭晓莲叶小春
地球 2016年9期
关键词:基性斜长硅质

■谭晓莲 叶小春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成都地质调查所 四川 成都 610203)

四川省得荣县中木铜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谭晓莲叶小春

(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成都地质调查所四川成都610203)

中木铜金矿受地层和构造双重控制。三叠系中下统中心绒群下段(T1-2zh1)硅质(板)岩和侵入的燕山期黑云母斜长花岗斑岩(γ52)的构造蚀变破碎带为铜金矿的主要赋存层位。研究认为中木铜金矿为构造控制的破碎蚀变岩型,其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明显,为在该区进行地质找矿提供了地质依据。

中木铜金矿硅质(板)岩斜长花岗斑岩构造控制破碎蚀变岩

1 前言

金沙江结合带属特提斯成矿域的“三江”成矿带,是西南三江地区重要的铜金多金属成矿带。区内已发现铜、铅、锌、金、银矿产地百余处,其中大型矿床1处,中型3处,小型及矿点百余处,如羊拉铜矿、达西丁铜钴金矿等。

中木铜金矿就位于金沙江结合带上南北向的曾大同断层和金沙江深断裂之间,鱼波背斜西翼三叠系中下统中心绒下段(T1-2zh1)地层中。

2 成矿地质背景

2.1地层

主要出露三叠系中下统中心绒群下段(T1-2zh1)、上段(T1-2zh2)地层。

三叠系中下统中心绒群下段(T1-2zh1):主要出露于矿区南部。为灰~浅灰色硅质(板)岩、角岩化绢云板岩、蚀变石英岩、灰~深灰色结晶灰岩、白云岩等夹蚀变中基性火山岩、大理岩等。见强蚀变黑云母斜长花岗斑岩、石英闪长岩及花岗闪长岩侵入,同时见碳酸岩脉穿插花岗闪长岩。硅质(板岩)与结晶灰岩多呈互层状产出。该层为铜金矿赋矿地层。

图1 中木矿区地质简图

三叠系中下统中心绒群上段(T1-2zh2):主要出露于矿区北部。为灰绿~浅灰绿色蚀变基性火山岩、蚀变玄武岩、蚀变中基性火山岩、蚀变英安岩、角砾岩等夹青灰~深灰色板岩、岩屑石英砂岩等。该层为铅锌银矿赋矿地层。

2.2构造

区内褶皱、断裂及次生节理、裂隙发育,见多个断层出露,其中以F1、F2为主。

F1(汝得共断层):出露于矿区中部,为金沙江大断裂的次级断层,由西向东贯穿全矿区,断层中段在中木村一带已被第四系(Q4)堆积物掩盖。为一逆断层,长度>6公里,总体走向近东西,倾向向北,倾角较陡,断层上盘为三叠系中下统中心绒群上段(T1-2zh2)和下段(T1-2zh1)地层,下盘为三叠系中下统中心绒群下段(T1-2zh1)地层。

F2:出露于矿区中部。为一弧形逆掩断层,长度约4公里,总体走向近东西,其西段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较陡,东段走向南东,倾向北东,倾角相对较缓,断层上盘为三叠系中下统中心绒群上段(T1-2zh2)地层,下盘为三叠系中下统中心绒群下段(T1-2zh1)地层。

F1与F2夹持地段岩层褶皱、揉皱十分发育,岩石中见大量石英小透镜体,细脉、团块状石英多为同期形成,局部见少许呈穿插关系的后期石英细脉产出。

2.3岩浆岩

出露种类较多,分布较广。主要有印支期中酸性~基性侵入岩和中基性~基性火山喷出岩,燕山早期侵入的中酸性花岗岩、斜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等。岩浆岩为矿床的形成带来了大量的成矿物质,其中基性火山岩与区内铅锌银成矿关系密切,中酸性花岗岩、黑云母斜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及碳酸岩则与铜金成矿关系密切。

2.4变质岩及变质作用

图2 中木铜金矿物探激电异常图

受区域大断裂构造与多期次岩浆热夜活动的影响,变质作用十分强烈。三叠系中心绒群下段(T1-2zh1)受变质作用较强,形成了板岩、角岩化绢云板岩、硅质板岩及细脉条带状的石英岩;上段(T1-2zh2)基性~中性的火山喷发沉积物形成了蚀变基性火山岩、蚀变中基性火山岩、蚀变玄武岩、蚀变英安岩、板岩等。

图3 土壤地球化学元素组合异常图

2.5地球物理特征

三叠系中心绒群下段(T1-2zh1)铜金矿分布区极化率ηs最高达5.4%,以4.0%圈定的异常最长约550米,最宽约160米,该异常呈现出低阻高极化电性特征,异常呈条带状展布,与地质构造基本一致(图2);在该区域硅质板岩、硅质岩层间构造裂隙,硅质板岩、硅质岩与灰岩的接触面以及斜长花岗斑岩体内破碎带中已发现有呈似层状、透镜状的铜金矿体。初步认为该激电异常为矿致异常,是寻找金属硫化物矿的有利地段。

2.6地球化学特征

据土壤地球化学测量,铜金矿分布区Au、As、Sb、Hg、Cu异常规模大,强度高,浓集中心明显,异常与矿体套合性较好(图3)。异常元素组合主要有三类,即单Au型、Au-As-Sb型及以Au-Cu为主的多元素组合类型,其中以第三类为最重要的异常元素组合类型。

铜金矿分布区主要物、化探异常均集中分布于花岗岩体北侧三叠系中下统中心绒群下段及其与花岗岩体交接部位,异常展布方向与构造破碎带走向基本一致,初步分析认为铜金矿体受地层和构造双重控制。

3 矿体地质特征

在中木矿区南部三叠系中下统中心绒群下段(T1-2zh1)硅质板岩、硅质岩层间构造裂隙,硅质板岩、硅质岩与灰岩的接触面以及侵入的斜长花岗斑岩体内较破碎部位已发现铜金矿带,矿带中已圈定出了铜金矿体。

3.1主要矿体特征

CuⅠ铜矿体: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主要赋存于碳酸盐化硅质岩和条纹条带状硅质(板)岩之间北东-南西向的褐铁矿化破碎带中。地表控制长度约780米,矿体平均厚度1.69米,平均品位Cu0. 67%,伴生Au。矿体倾向近南,平均倾角55°。主要蚀变为褐铁矿化、硅化和孔雀石化。

AuⅠ金矿体: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主要赋存于碳酸盐化硅质岩和条纹条带状硅质(板)岩之间北东-南西向的褐铁矿化破碎带中,见中粗粒石英脉。地表控制长度约620米,矿体平均厚度1.89米,平均品位Au1.47×10-6,伴生Cu。矿体倾向近南,平均倾角54°。

CuAuⅠ铜金矿体: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东西向褐铁矿化破碎带中,地表控制长度约280米,矿体平均厚度0.71米,平均品位Cu0.12%,Au3.62×10-6,矿体倾向南南东,平均倾角40°。

CuAuⅡ铜金矿体: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赋存于东西向褐铁矿化破碎带中,地表控制长度约310米,矿体平均厚度0.52米,平均品位Cu1.99%,Au 1.48×10-6,矿体倾向近南,平均倾角52°。

3.2矿石特征

矿石以半自形~它形晶结构为主,见镶嵌、残余交代、溶蚀、碎裂等结构;具块状、条带状、浸染状、脉状、角砾状等构造。

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蓝铜矿,次为黄铜矿、白铁矿、镍黄铁矿、黝铜矿、孔雀石、褐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方解石、绢云母、绿泥石、泥质等。铜金矿体地表为氧化矿,风化后呈深黄褐色土状。铜矿深部以为硫化矿为主,主要为黄铜矿化;金矿深部为黄铁矿化岩金。

3.3围岩、夹石及矿化蚀变

矿体赋存于碳酸盐化硅质岩和条纹条带状硅质(板)岩之间以及强蚀变黑云母斜长花岗斑岩的蚀变破碎带中,矿体顶底板岩石均为硅质(板)岩或斜长花岗斑岩,夹石主要为中粗粒石英脉。矿化及围岩蚀变主要有褐铁矿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孔雀石化、绿泥石化、硅化及碳酸盐化等。

4 铜金矿成因浅析

中木铜金矿体赋存于碳酸盐化硅质岩和条纹条带状硅质(板)岩之间以及强蚀变黑云母斜长花岗斑岩的蚀变破碎带中,初步认为中木铜金矿主要为构造控制的破碎蚀变岩型。

在二叠纪早期~三叠纪,古老的金沙江洋向西俯冲,造成了金沙江结合带,形成了金沙江蛇绿混杂岩,并伴随有大量的中酸性~基性侵入岩及基性火山岩喷发。在三叠纪晚期,花岗岩、斜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及碳酸岩等岩体的侵入带来了大量热量和成矿物质,形成富含铜金的含矿热液,在不断流动中淬取围岩中的成矿物质(注:据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最新研究成果,在中木碳酸岩、花岗闪长岩及其接触部位具Cu、Au、Pb、Zn矿化,内外接触带稀土、微量元素特征与碳酸岩相似,认为成矿物质来自碳酸岩。),形成富含铜金的热卤水。在岩体附近的褶皱、破碎带、裂隙内,富含铜金的含矿热液在运移时,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而沉积下来,局部地段中富集形成铜金矿体。

[1]四川省地质矿产局.四川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2]潘桂棠,王立全,张万平,王保弟等.青藏高原及邻区大地构造图及说明书.北京:地质出版社,2013.

[3]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四川省得荣县中木-古学铜金多金属矿调查评价报告.2014年

[4]李定谋,王立全,须同瑞,刁志忠等.金沙江构造带铜金矿成矿与找矿 [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

[5]陈慈德,薛迎春.西南“三江“北段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重点选区研究 [R].中国地质调查局,2003.

[6]李兴振,刘文均,王义昭.西南三江地区特提斯构造演化与成矿(总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Genesis Of Zhongmu Cu-Au Deposit In Derong,Sichuan

Tan Xiaolian,Ye Xiaochun
Chengdu Geological Survey,Sichuan Geoexploration Bureau of Metallurgical Industry,Chengdu 610200

The Zhongmu Cu-Au deposit is controlled by the tratigraphic and structural.The main ore-bearing strata of the Cu-Au deposit are the structure-alteration broken belts which exit in the silica rock (slate)and biotite plagiogranite.The silica rock(slate)formed in the lower Zhongxinrong Group of Lower-Middle Triassic.The biotite plagiogranite formed in the Yanshan epoch.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metallogenic types of the Zhongmu Cu-Au deposit are broken and alteration.The significant ore-controlling factors and criteria provide a large basis for prospecting in this area.

Zhongmu Cu-Au Deposit;silica rock(slate);plagiogranite;tectonic control;broken-altered rock

P5[文献码]B

1000-405X(2016)-9-114-2

谭晓莲(1984~),女,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

猜你喜欢
基性斜长硅质
硅质岩研究进展与思考*
东天山白鑫滩铜镍矿成矿特征及找矿启示
哈拉乔拉岩体橄榄石与辉石成分对阿尔泰 造山带铜镍成矿潜力的指示
辽河油田大洼地区中生界基性火山岩油气成藏特征
广西资兴高速硅质岩单面山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防治对策研究
随枣北部桐柏杂岩表壳岩特征、成因及时代探讨
基于波谱特征的基性、超基性岩遥感影像增强方法研究
赤峰东部宝音图群斜长角闪岩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滇西半坡杂岩体斜长岩特征及其U-Pb年代学
北京鸭体尺性状与屠宰性能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