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骞
(安徽三联学院 安徽·合肥 230601)
译者的三维适应性选择——以皖南国际旅游示范区外宣英译为例
周骞
(安徽三联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建立是安徽省实行文化强省、提高我省软实力和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为了使外国友人更全面、更深刻、更清晰地了解皖南旅游区,研究外宣翻译策略、提高外宣翻译质量,对树立示范区形象,扩大示范区国际影响力,吸引国际游客,传播安徽文化,增强国际交流,促进安徽旅游经济发展,打造全国文化强省,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本文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对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适应性选择进行探讨,对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内旅游文本外宣英译进行分析研究,为外宣翻译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对提升外宣形象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适应选择论;外宣英译;旅游示范区
2014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正式下发了《关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批复》。2015年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将皖南确立为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这也是国内目前唯一的国家级文化旅游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建立是我省实行文化强国、提高我省文化软实力和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随着示范区“国际性”身份的获得,作为我省跨文化交流的一面窗户,旅游外宣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外国友人更全面、更深刻、更清晰地了解皖南旅游区,研究外宣翻译策略、提高外宣翻译质量,对树立示范区形象,扩大示范区国际影响力,吸引国际游客,传播安徽文化,增强国际交流,促进国内旅游经济发展,打造全国文化强省,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
随着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工程建设与启动,业内人士也开始对此项目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涉及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汪彬,2014;汪彬,王林,2014);示范区营销联盟的选择(姚国荣,2014);示范区内古寨的历史(谈家胜,杨修菊,2014);示范区内建设的建议(董若禹,伍万云,2014;郭倩倩,2013);而对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外宣英译问题的研究甚少。鉴于该示范区是“国际”性质,“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是其战略目标,这就意味着示范区不仅要吸引国内游客,还要吸引更多国外游客到示范区去享受区内天赋资源,去体验中国文化带来的审美愉悦。为达到这一目标,示范区内旅游资源的译介对于提升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旅游翻译是为旅游活动、旅游专业和行业进行的翻译实践。概括地说,旅游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陈刚,2004)。从上世纪末八十年代开始,海外游客数量逐年提高,旅游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国内诸多学者转而研究旅游翻译,成为当时应用翻译中的研究热点。我国对旅游翻译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早期阶段
上世纪末到2002年,这一时期是改革开放初潮和外语人才辈出的阶段,外语的地位刚刚得到恢复和肯定。该时期的旅游翻译研究尚集中在入境旅游存在的不足、不同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和策略上。
(二)初步发展阶段
2003-2007年,随着中国的开放力度加大,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这一阶段旅游翻译的研究范围更加宽广,除了研究旅游文化外,对旅游产业的衍生如旅游广告、旅游指南、景点宣传及餐饮翻译等方面探讨也逐渐深入。2004年,伴随陈刚教授第一本国内旅游翻译研究的专著--《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的问世,我国正式开启了对旅游翻译的全方位研究。
(三)深入发展阶段
2008年至今,互联网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出入境旅游发展格局。此阶段出现了旅游官方网页文本研究、语料库运用研究,旅游翻译的研究高度有了大幅提升。
通过在知网检索并梳理整合在旅游翻译领域的研究成果,笔者发现目前旅游翻译的研究主要从以下理论视角展开:①跨文化交际理论,强调译者的跨文化意识,认为其是翻译质量的有力保障及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关键(屠玉蓉,2013;牛新生,2013;朱小美等,2012;肖乐,2008);②翻译目的论(功能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可以根据读者的要求对译文进行适当的増删甚至改写(李丽,2014;白蓝,2011;惠敏等,2014);③关联理论,提出了旅游资料的变异策略(叶苗,2009;刘冰泉,徐桔林,2010);④译者主体性(李莹,2010;杨萍,贺龙平,2012);⑤篇章比较视角(李德超,王克非,2009;梁君华,2012)。
以上研究表明,虽然国际旅游发展迅速,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旅游翻译进行了研究,但迄今鲜有从译者的三维适应性角度对旅游资料外宣英译做出研究,从该视角对国内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外宣英译做系统地、有针对性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如前文所述,旅游翻译既然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也应从多维度(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出发,在保持原文含义不变的基础上对译文进行整合与转换,增强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中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最终达到成功交际的目标。
2004年,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了一门崭新的理论—翻译适应选择论。他结合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以及翻译学相关原理,提出了以“翻译即适应加选择”为主题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这门崭新的理论将生物学理论与翻译学原理融合一体,把翻译环境等同于由源语和目的语所组成的生态环境。在该生态环境中,语言与社会、文化与交际、译者与读者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和依托的整体。胡庚申指出:“翻译的实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的过程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翻译的原则是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笔者在前期研究中发现,当前翻译适应选择理论的多用于文学翻译研究,基于旅游资料特别是外宣材料的应用研究则非常鲜见。事实上,翻译适应选择理论融合了生物进化选择适应学说,主张译者应用整体、立体、动态的眼光看待翻译行为,为外宣翻译乃至整个翻译界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1.语言维的适应选择
语言维的适应选择是指译者在翻译行为中对不同语言的交替转换,在交替转化过程中,译者在译文中做出必要的调整,使得源语与目的语相适应。因此,译者在旅游翻译过程中,尤其是国际旅游区外宣英译中,必须准确把握两种语言的不同特征,才能使得译文符合目的语习惯,从而达到更好的外宣效果,提升旅游区国际形象。
如黄山的翡翠谷景区,景区的翻译为“Feicuigu”,这样的直译法虽然在翻译行为中不能称之为误译,在外宣效果上必然是无法满足景区招徕游客的初衷。既然要推崇“翡翠”二字,“Jade Valley”这样的译本显然更能吸引游客。
2.文化维的适应选择
文化维的适应选择强调译者在翻译行为中的跨文化意识,要求译者注意不同文化因素在翻译方面的渗透。在旅游区外宣翻译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同文化因素的碰撞。这就要求译者不仅对所涉及的不同文化有着充分的了解,还要克服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在翻译行为之前,译者不仅要对双方文化进行比较研究,还要对双方人民的审美和思维等差异有一定的认知,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应和转换,以保证外宣翻译的延展性。
如黄山的“连理松”被译为“Lianli Pine”,“连理”在目的语—英语中并没有标明中文“喜结连理”所暗含的本意。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意识对于翻译译本的质量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交际维的适应选择
外宣翻译是国家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其本质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旅游外宣的其中一个翻译目标就是向外国游客展示我国人文地理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和特色,激发外国游客的旅游兴致,促进国家与地区之间友好往来。因此,在旅游外宣中,译者需要满足交际目的。
如黄山景区的人字瀑景点,景点的翻译为 “People-like Waterfall”。笔者询问的外国友人的第一反应是:人们喜欢的瀑布。而他们所给出的“人形瀑布”的译本为“Waterfall shaped like a“people”。可见交际维的选择转换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外宣英译中,译者要充分考虑到翻译的三维适应性,在语言,文化,交际维之间做好完美的转换。即在语言维上,译者要注重措辞准确,同时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在文化维上,译文要突出文化内涵,尽量实现文化对等。在交际维上,外宣要实现良好的交际意图。译者通过三个维度的适应转换,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为国际旅游示范区的成功运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理论为基础来探讨翻译生态环境,突破从翻译学的跨文化交际和功能目的论研究外宣的一贯做法,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的适应性转换对皖南国际旅游区中的核心—黄山景区的部分外宣译文进行解读,为外宣翻译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证明了做好译者工作对有效提升示范区旅游形象的重要性。
[1].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孙艺风.视角、阐述、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惠敏,张国霞,蒋云磊.功能论视角下的泰山旅游资料的汉英翻译[J].山东外语教学.2014(3)
[4].马迎雪.论汉英旅游翻译: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12
[5].彭恳恳.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旅游景观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12
[6].熊力游,刘和林.旅游网页文本的编译策略[J].中国翻译, 2011(6)
H059
A
1009-8534(2016)05-0033-02
本文为安徽三联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应用型高校翻译教学中理论渗透方式的探索研究》(项目编号:skyb2016018)的项目成果。
周骞,安徽三联学院英语系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