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启彬
武汉轨道交通建设及其公共空间艺术设计
张启彬
轨道交通已成现代城市居民绿色出行的主要且最佳方式。随其兴建而不断拓展的公共空间给艺术设计提供了应用的场所,也带来了新的思考:如何在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体现区域历史底蕴,如何用艺术设计的语言和方式表现文化魅力和时代气息,如何在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中呈现公共性、审美性与系统性等,成为了规划者和设计者乃至整个艺术设计教育学科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武汉轨道交通建设为切入点,对其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进行相关解读,试图从区域特色、文化传播、公众审美以及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等方面对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做解析。
武汉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艺术设计
武汉作为人口超过一千万的超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于城市公共出行的意义尤为重大。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作为武汉首条轻轨于2004年通车运行。2008年,武汉市编制完成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表明,由12条线路构成的长达540公里的轨道交通线网已获得市政府批准。2009年,武汉市编制完成了新一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提出2017年欲将建成由7条线路组成,总长达215.3公里轨道交通线网。预计到2020年武汉市轨道线网客流总量为500余万人次,平均客流强度达到2.08万人次/公里;远景年轨道线网客流总量达到1280万人次,平均客流强度达到2.26万人次/公里。[1]2015年初,据武汉市国土资源规划局获悉,《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2014-2049年)》显示,到2049年武汉市将有25条地铁,总长将达1045公里,形成“一环十射”线网轨道交通结构;中心区线网加密,连接新城的地铁站点将形成以地铁为主干的生活居住区域。[2]
如此高效便捷的交通设施大规模建设,势必使轨道交通成为现代城市居民绿色出行的主要且最佳方式,也势必给其中的公共空间设计提出了许多实用功能之外的新思考:如何在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内体现区域历史底蕴,如何用艺术设计的语言和方式表现物质更新、文化复兴与思维创新的时代气息,如何在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中呈现审美性与系统性等,成为了规划者和设计者乃至整个艺术设计教育学科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在科技为主导的地铁工程建设中,解答上述问题,除了需要科学支持、技术投入之外,艺术的思维、方法和途径介入其中也必不可少。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联手湖北美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近年的地铁公共空间建设中奉献了科技、文化、艺术、设计共生的多元视觉体验。武汉轨道交通的多条线路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作品也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诞生。
除了2004年已经通车的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外,目前已经建成通车且有公共艺术设计介入的武汉地铁线路有2号线一期(2012年12月28日建成通车)、4号线一期(2013年12月28日建成通车)和二期(2014年12月28日建成通车)、3号线一期(2015年12月28日建成通车)。这些线路的整体规划及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是按照“一线一景”的理念完成的。在宏观原则的把控下,武汉轨道交通的公共艺术设计呈现出有序化、整体化、系统化的发展趋势。
在列车车体的色彩配置上,每一条线路都有自己特定的色彩元素。武汉轨道交通2号线采用“梅花红”的车体及车厢,4号线则赋彩“芳草绿”,3号线则绘制“归元金”。这种一条线路一种颜色的配置方式,一方面增加了每一条线路的可识别
性,另一方面也为此线路连贯和统一的整体艺术设计定位提供了基础。
在公共艺术设计的处理和制作上,武汉轨道交通公共空间中既有中国传统元素的融入,又有现当代艺术手法的使用,使得公共空间中的艺术设计表现方式呈现地域文化与时代文化结合、传统风貌与现代形式结合、复兴理念与创新精神结合的特点。并在具体实施制作上运用光、电和互动投影等多种高科技新艺术手段,在满足公共艺术设计与空间建筑环境共生、方便公众出行的基础上,使得山、水、人、文相得益彰的江城武汉与产、学、研、居融为一处的文化武汉在轨道交通空间中得以有效呈现。
作为典型案例的武汉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展示的不仅是多样而炫目的艺术设计作品,更提供了艺术设计在公共空间领域运用的一个学术样本。
1.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定位——艺术设计与区域文化相结合
公共空间中“公共”,本身就限定了审美接受的对象——大众、公众。因此,公共艺术设计更强调公共性、社会性、集体性。在社会场域中的艺术设计不能忽视文化价值和力量。文化是一个地区的根脉和记忆,是群体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共同体,在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如何能将文化的力量凝结成艺术的魅力,同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武汉轨道交通2号线的“中山公园”站(图1),征集并评选了武汉小朋友们对未来武汉城市发展面貌的憧憬,通过他们的描绘评选出优秀画卷再制作处理成壁画进行展示,体现了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公共性与参与性;武汉轨道交通4号线的“首义路”站(图2),通过提取近代武汉地域历史文化,采用数千幅手绘水墨辛亥历史相关画作拼贴陪衬“1919·辛亥首义”字符元素,来诠释“辛亥革命”的红色历史文化主题。在艺术设计创作构思方面,通过对数字与文字的打散解构与拉伸重组,使得观者在正面与侧面不同的观看角度体察出不同的视觉图像效果,既有审美价值又有教育意义;武汉轨道交通3号线的“二七小路”站,同样采用地域历史文化作为艺术设计的主题。该站公共空间将“二七”工人大罢工历史事件以艺术设计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几何图形处理下的白色汉白玉切面与红色切面相互搭配,组成抽象的“花瓣”形态。用充满现代感的形式语言来表现历史题材诠释“二七精神”,在艺术设计思维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创造者与接受者的博弈——作为设计思维的扩展与知识性再生成
现代传播媒介的扩展、学习型生活意识的加强,促使了公众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创作不但不应落后于社会大众的审美眼光,反而要在某种程度上引领时代新风并促成新知识的生成。这就需要艺术家及创作团队要把握“大众艺术”与“精英文化”之间的关系,平衡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博弈——社会的知识化与知识的社会化,引领人民大众审美能力、欣赏能力的提高,使艺术设计成为另一种层面的知识性再生成。同时,大众也通过有效的评论体系,以“反馈接受”的方式,反作用于艺术家或团队的设计创作,从而真正体现出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公共性与审美性。
图1 幸福武汉(武汉地铁2号线中山公园站公共艺术设计)
图2 红色首义(武汉地铁4号线2期首义路站公共艺术设计)
图3 运动之光(武汉地铁3号线1期东风公司站公共艺术设计)
通过武汉轨道交通线网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实践,可以探索出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以及设计教育发展面临的新趋势与新问题:
1.区域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与区域特色属性问题
一个区域,无论是行政范围还是地理范围,都可挖掘出某种层面上的特征和属性。自然、人文、社会等方面的价值是其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名片”,而在这些区域
中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应挖掘并利用区域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并可将这些区域特色构生成视觉“品牌”。如武汉轨道交通中“楚文化”元素的运用(2号线洪山广场站)。江城风貌景观的描绘(3号线香港路站)。合理利用区域的优势资源,挖掘区域文化价值,是区域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发展的一个趋势。
2.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问题
现代社会建设中高速发展的物质性建设与日益增加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已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出现。如何将精神文明中的正统文化、良好信念、正确价值观等正能量有效、自然、合理地传播给公众,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武汉轨道交通3号线东风公司站的公共艺术设计“运动之光”(图3)就是体现奥运精神与运动生活的正向传播。公共空间中的艺术设计能否充当一个正确思想、观念和风尚的布道者和传播者,是有其探索意义的,这种传播的效能是有必要重视的。
3.公众审美生活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问题
从艺术设计形态对公众生活的影响来看,公共空间不仅需要艺术设计来美化和装饰,更重要的是,设计所蕴含的艺术理念可以引领生活方式,可以间接改变生活品质,甚至可以推动一座城市或者区域的经济文化繁荣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看,“服务社会、融入社会、引导社会”构成了高校艺术教育发挥社会功能的三个阶段:“‘服务社会’是对高等艺术教育提出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的基本功能要求;‘融入社会’是高等艺术教育在扩大学术影响力进程中保持对社会发展的渗透力和适应能力,将服务社会变得更为主动;‘引导社会’则是表现为高等艺术教育应站在时代前列,将先进文化的理念通过自身的传播,提升社会的生活品质和精神品质,并作为其义不容辞的使命。”[3]
值得注意的还有,轨道交通公共空间艺术设计还应突破单一固有形式,利用并结合地铁的地上地下空间场所,综合运用新材料、新科技等新手段营造高效便捷合理的出行空间场所。应考虑到设计与公益的结合,视觉效果与实用功能的结合,区域特征与社会文化的结合,人文精神与公共意识的结合等多重方面,形成以区域定位文化,以文化带动艺术,以艺术诠释设计,以设计打造公益的理念。将社区、广场、商业等不同站点的公共空间有机地串联,塑造出系统中见不同,环境中容设计的有机整体;将叙事性与装饰性、纪念性与表现性、抽象塑造与具体呈现合理配置组合,使公共轨道交通范围内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成为地铁时代的光辉一笔,成为城市人文的另一种景观带。
张启彬 湖北美术学院教师 博士
[1]申予荣.1953年《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编制始末[J].北京规划建设,2002,(3).
[2]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资源共享规划[EB/OL].[2015-01-20].http://www.digitalwuhan.gov.cn/.htm.
[3]武汉市新一轮轨道交通规划出炉[EB/OL].[2015-01-13].http://www.hubei.gov.cn/.htm.
[4]徐勇民.服务社会、融入社会、引导社会:面向中国经济与文化建设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7,(3).
TU921
A
1009-4016(2016)03-0108-03
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课题“基于武汉轨道交通3号线的地铁全线艺术规划设计研究”项目(GS-JZ-476);湖北省现代公共视觉艺术设计研究中心课题“湖北省当代城市发展视觉艺术创新设计研究基地建设”项目(JD-2013-01);湖北“文化名家”工程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