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君君
笔者在第一学段写话中开展了“微写话”教学,即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机械的、全篇幅的练习,而是以词句为载体,以课堂为练习主阵地,进行短平快的句子、句群速写。“微写话”最大的特质就是采用短平快的句子、句群速写来抓住儿童写话的兴趣点,进而有针对性地指导,有效地训练,做到“教”与“练”的紧密结合。课堂上教得小而精,教后就练,练后就评,评后就改,改后再练,形成良性循环。随着年级的升高,“微写话”练习所积累的素材,结合所学的构段方法,又能为第二学段的习作奠定基础。
一、 聚合——以词构句,以句构群
第一学段的学生刚接触写话,教师应指导他们从写好一句话开始。句子由一个个鲜活的词语构成,为了降低写话的难度,在进行写话练习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些词语,由词构句,聚合能量。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中的“参观动物园猴山”的看图写话为例:
第一步:观察图片,用好词语。通过观察,教师引导:你看到这些猴子在干什么?学生交流后,抓住关键动作的词语:荡、望、吃……教师继续引导:哪些词语可以把这几个动作写得有趣生动?结合学生平时的积累,引出:荡来荡去、好奇地、津津有味……
第二步:以词构句。引导学生讨论,猴子是怎样“荡来荡去”的?第一个学生回答:“小猴子在树上荡来荡去。”第二个学生补充:“小猴子用尾巴勾住树枝,在上面荡来荡去。”第三个学生继续补充:“小猴子应该是像荡秋千一样荡来荡去。”于是“荡来荡去”在课堂上生成的句子是:“小猴子用尾巴勾住树枝,像荡秋千一样,快活地荡来荡去。”同样的方式,“好奇地”可以生成:“小猴子站在假山上,好奇地望着来猴山参观的小朋友。”“津津有味”生成:“小猴子安静地坐在假山顶上,津津有味地吃着苹果。”或是:“调皮的小猴子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苹果,一边抓着假山石摆造型。”
第三步:以句构群。教师引导:怎样才能把这么多小猴子写清楚?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说话,可以用上句式“有的……有的……还有的……”,或者“这边……那边……”学生最后构成的片段是:“有的小猴子用尾巴勾住树枝,像荡秋千一样快活地荡来荡去;有的站在假山上好奇地望着来猴山参观的小朋友,还有的坐在假山顶上津津有味地吃着苹果。”
从词语到句子再到句群,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积累词语,学习练说较为生动的句子。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积累的词汇的增多,他们会尝试着从自己的大脑数据库中搜索出更生动的词语,来服务那一个个鲜活的句子,这种“聚合”发挥的能量是无限的。
二、 撷英——贴近生活,盘活素材
学生有了基本的以词构句、以句构群的能力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的写话练习转向更广阔生活空间,从生活中捕捉“微写话”的素材,让同学们将发生在身边的素材及时记录下来。这也是“微写话”的优势,它不是长篇大论,不需要占用较多的时间,教师的指导只需要小而精即可。
学校食堂每天都有各种汤,最受欢迎的就是牛肉粉丝汤。下午第一节语文课,教师引出话题:“今天中午,老师在食堂吃饭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一下子眼睛亮晶晶地望着老师,期待得知这个奇怪的现象是什么。教师问:“午餐时,你们为什么排着长长的队伍等食堂阿姨分牛肉粉丝汤呢?”同学们便你一言我一语,罗列了以下几个原因:汤特别鲜美;粉丝又细又长,吃起来很有趣;……教师随机在黑板上写下:鲜美、又细又长、有趣……写完后继续引导:说了那么多牛肉粉丝汤的优点,如果让你用上刚才大家说的这些词语,来为这么好喝的牛肉粉丝汤“做广告”你能吗?同学们显得非常兴奋,异口同声地说:“能!”学生拿起笔,在“微写话”本子上写起来,其中有一个同学是这样写的:
食堂的牛肉粉丝汤真是太鲜美了!雪白的粉丝又细又长,吸进嘴巴里发出“嗞嗞”的响声。我喝完一碗还想再喝,就排在长长的队伍中,阿姨盛汤的速度太慢了,我等得花儿都谢了。
教师即时评价:这位同学会用“嗞嗞”这样的象声词来写他吃粉丝的有趣,学会用“!”这样的标点来表达他对牛肉粉丝汤的喜爱,还把大家说的那么多好词写进去了,活学活用,多么能干啊!
最后,教师选取几篇“微写话”作品,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大家一边读一边议论一边修改,相互取长补短,似乎那鲜美的牛肉粉丝汤再次回到了嘴中。
三、 破点——抓住要害,集中指导
第一学段的学生由于刚接触写话,缺乏全局观念,往往是想到什么便写下来,完成写话后,也很少会回过头仔仔细细地再读一读。因此,他们写话的障碍往往是局部的障碍。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抓住要害,集中指导。以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单元主题是“秋天”。尽管这单元的部分课文都在描写秋天的美景,可是学生的写话不尽如人意,主要有以下几个障碍:
1. 视角混乱,随心所欲。学生会在文中一开始写山野变化,接着写果园的丰收情景,可果园还没写清楚,又跳回山野的变化。
2. 季节混乱,审题不清。部分学生会在秋天的变化中,掺入像“小草从地里钻出来了,同学们忙着放风筝”之类不属于秋天变化的景色。
3. 主次不分,轻重颠倒。有的学生开头在描写秋天的变化,笔锋一转,转到秋天过去,冬天来了,然后大篇幅地描写冬天的景色。
结合这些“病症”,教师作出如下指导:
1. 学会分类,重点描写。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所学和生活的观察,讲述关于秋天的变化,把这些变化综合起来进行分类。主要有山林的变化、田野的变化、果园的变化、校园的变化、小动物和人的反应等。
2. 学会定点,有序介绍。引导学生讨论,怎么介绍才能把这么多的变化写清楚,学生总结出:分成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写。比如可以由远及近描写山林,可以抓住水果的颜色、形状、滋味描写果园……一旦学生有序地写好了其中一个部分,写话的难点就突破了。
3. 补充拓展,帮助提升。教师补充阅读小诗《秋天到》:秋天到/秋天到/田里庄稼长得好/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饱/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秋天到/秋天到/园里果子长得好/枝头结柿子/架上挂葡萄/黄澄澄的是梨/红彤彤的是枣。
作为补充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学习小诗,以提升写话质量。教师提问:诗中哪些地方是值得你学习的?学生经过朗读发现:作者写庄稼和果子都经过仔细观察,能抓住它们的形态、颜色写下来。如此一来,也教会了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
经过这样分步指导,教给第一学段学生用几句话写好景物的方法,让手足无措的他们可以摸着石头过河,写起话来就顺畅多了。
四、 类化——凸显主题,整理归类
为了让每次“微写话”练习都具体且集中地针对不同的写作主题,教师尝试着结合单元主题或校园活动,设计写话练习,不贪多求全,目的是培养学生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和句式来服务自己的“微写话”练习。
比如,教师在布置每次的写话练习时,可以和学生一起提炼“关键词”来明确写话的主题。例如,可以整合单元主题和校园活动开展“微写话”练习,以二年级上册为例:
有了词语的铺垫,教师再将学生所学的句式进行分类,提供可供借鉴运用的方向,以训练学生有序表达,使写话言之有“格”。例如:
这样,做到课文学习、校内外生活与写话紧密相连,主题、词语、句式高度整合,形成了结构化的“微写话”序列。当整个学期下来后,各个主题又可以串联成一条写话发展的脉络。
总之,短平快的“微写话”练习实现了三个重要的转型:
1. 从指向“结果”转为指向“过程”。“微写话”主张在课堂上写,写几句话,重视教给思维的方法,激活个体的写话思路。
2. 从关注“文”转向关注“人”。充分关注写话过程中最为核心的要素——“人”,即儿童,尊重儿童的特质,教学设计符合儿童的特点。面对刚刚接触写话的同学,不要求大而全篇幅的“文”,而是从写好一句话开始,消除了学生对写话的畏难情绪。
3. 从“教”的本位转化为“学”的本位。“教”不是霸权,而是一种因学情需要而设,因学情变化而随时调整的活性的“教”。“微写话”考虑的是儿童在写作过程中的需要,在课堂练习中儿童碰到难点,适时讨论,及时解决,清除障碍,教给的方法是学习写话中需要的方法。
《礼记·中庸》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用以概括“微写话”恰如其分。“博学之”,广泛地猎取,做好充分的写作储备;“审问之”,追根溯源,滋长好奇心;“慎思之”,让思维决定行为,写出有独特思想的文字;“明辨之”,明确需求,辨析选择,让写作在运思主导下发展;“笃行之”,只有写,才会写,实践出真知。
(作者单位: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