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冲出绝境的遗产

2016-12-01 19:12汤家玉
党史文苑 2016年21期
关键词:夹金山红四方面军雪山

汤家玉

中央红军继续北上,准备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在川西北建立新的根据地。雪山拦在了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之间。

红军三大主力部队先后在不同的季节,爬越了多座不同的雪山。最先爬雪山的是红四方面军。据统计,红四方面军翻越了红桥山、夹金山、梦笔山、雅克夏山、昌德山、打古山、党岭山、巴郎山、鹧鸪山等雪山,达到20多次。红一方面军先后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雅克夏山、昌德山、打古山等5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红二方面军最晚进入雪山地区,翻越的雪山却最多,先后翻越了哈巴雪山(玉龙雪山)、大雪山、小雪山、扎拉亚卡山、海子山、马巴亚山、恶热山、麦拉山、瓮水、邯坡等20多座雪山。

蒋介石曾预言,红军会败于雪山。他说:中央红军“现在进入雪岭不毛之地,村落稀少之区,自然一切要比我们更感困难。所以我们只要认真做到‘坚固壁垒,使不可攻;肃清原野,使无可掠’的工作,土匪就可以不剿而灭”。然而,他的预言又落空了!

红一方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是海拔4114米的夹金山。夹金山又名“甲金山”,藏语称为“甲几”,夹金为译音,意为很高很陡的意思。位于小金县东南,属邛崃山脉,横亘于小金县达维乡与雅安地区宝兴县之间。地势陡险,重峦叠嶂,峭壁如削,空气稀薄,天气变化无常。当地民谣唱道:“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不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红军官兵大多数来于南方,对爬雪山毫无经验。通过卫生员的讲解,他们才知道:爬山前要把衣服松开,以便于呼吸;走路要慢,但绝对不能停;出发前用布条遮住一部分视线,防止雪盲;吃饱吃好,穿上厚衣服,喝一碗鲜姜辣椒汤祛寒;在山上禁止喧哗,防止发生雪崩;等等。

红军将士爬雪山所遭遇的艰难困苦难以言表。当时,许多战士还穿着单薄的夏装和草鞋。山脚下是烈日炎炎的夏季,而山上时而晴空万里,时而狂风吼叫,雪花飘飘,甚至冰雹横飞。越往上走,空气越稀薄,憋得人脸发青、身无力,但又不敢歇下来,许多战士“歇下来”后就再也没有爬起来。

红军领袖和各级干部与战士们同甘共苦。毛泽东把坐骑让给伤病员和女同志,自己拄着木棍,在雪地中艰难跋涉。朱德也把马让给了伤病员,亲自背着粮食和战士一样爬山。徐特立、林伯渠、董必武、谢觉哉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了,他们坚持着爬完了整个雪山。董必武后来回忆说:

刚蒙蒙亮,我们就出发了。简直没有路……我们就对准峰顶附近那个缺口,笔直地向上爬。浓雾环绕,大风凛冽,刚到半山,就下起雨来了。我们越爬越高,又撞上了让人担惊害怕的冰雹。空气越来越稀薄,呼吸越发困难。讲话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冷得人连呼气都冻了冰,手和嘴唇冻得发紫。有些人和牲口一步没走稳,就掉在冰河中,从此诀别。那些坐下来休息喘喘气的,就在原地冻僵。

特别是女同志,有的刚生过小孩或正在怀孕,因此爬起雪山来特别困难。女战士王泉媛正赶上来例假,在风雪严寒的侵袭下,腹部痛如刀绞。战友们见她脸色苍白,都关切询问,她说:“没事,能走!”她和战友们互相搀扶着,步履艰难地向前移动,终于翻过了这座大雪山。有些女同志死死拽着骡马的尾巴,被拖着爬过了雪山。谢觉哉的妻子王定国在雪山上冻掉一个脚趾头,她回忆说:“就是用手一拨,趾头就掉了,也不疼也不流血。”

红一方面军翻过夹金山,到达懋功县(小金县),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红一方面军约2万人,红四方面军8万多人,两军合计10万多人,大大增强了红军的力量。国民党军队的压迫略为减轻,更严重的问题却产生了。由于张国焘闹分裂,红军几乎陷入绝境,毛泽东称那段时间是他一生最黑暗的阶段。

6月26日,党中央在两河口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红军战略方向。中央认为,创建新的苏区要满足三个条件:地域宽大,群众条件好,经济条件比较优裕。川陕甘地区满足这三个条件,应当北上,创造川陕甘根据地。张国焘反对,认为北面既有条件非常恶劣的雪山草地,又有胡宗南部的20万精兵把守,难以通过,不如西进。28日,政治局根据会议讨论的结果,作出《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战略方针》的决定,确定了北上创造川陕甘根据地的方针,同时决定控制松潘及其以北地区。张国焘勉强同意了大多数人的意见,但以各种借口拖延执行中革军委在两河口会议后制定的《松潘战役计划》,并提出要解决“统一指挥”和“组织问题”。

由于张国焘一再拖延,结果战机被贻误,再加上其他原因,松潘战役计划被取消。国民党军完成集结,把红军北上能走的所有路线都堵死了,企图把红军困死和消灭在川北。在万分危险的情况下,毛泽东果断决定,冲出草地、北进甘南。这令蒋介石完全没有想到。他说:“松潘草地乃北面天然屏障,飞渡不易,因此北堵南追,集中主力封锁,红军插翅难逃。”

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这是一片充满危险与死亡的土地。黑河与白河从南到北纵贯其间,河道迂回曲折,叉河横生,地势低洼,水流淤滞而成沼泽。经年水草,盘根错节,结络成片,覆盖潴水。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没有村寨人烟,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垠。草地上气候变化莫测,刚刚阳光明媚,忽而暴雨倾盆。行走在草地上,步步惊险,稍有不慎陷入泥潭,越挣扎陷得越深,甚至遭受灭顶之灾。尤其是每年的5月至9月,是草地的雨季,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更成漫漫泽国。在红军进入草地之前,没有任何人敢涉足一望无际的大草地。

1935年8月21日,正值草地雨季。红军奋不顾身,以大无畏的精神向草地进军。行军队列分左右两路,平行前进。右路军由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等率领,自四川毛儿盖出发,进入草地。经过7天的艰苦努力,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其他部队也陆续穿越了茫茫草地。

草地上没有路,到处是水草沼泽泥潭,人和马踏着草甸走,小心翼翼地从一个草甸跨到另一个草甸。或者拄着棍子探深浅,几个人搀扶着走。有的人没踩着草甸一下陷进泥沼,活活被污泥吞噬。一开始没有经验,往往是一个人陷进去后,其他人伸手去拉,结果都被污泥吞噬了。后来有了经验,陷进泥沼后慢慢移动身子上来,或者把绑腿带缠在被陷进同志的腰间拖上来。

雨季雨水多,不仅增加了行军的困难,更增加了过河的难度。草地上有不少河,河宽水急,非常难过。许多战士挨冻受饿,禁不住冰冷河水的刺激,倒了下去。就这样,数不清的红军战士陈尸草地。

过草地的另一大困难是粮食匮乏。当地自然条件恶劣,又地广人稀,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的搜刮,汉藏民族之间隔阂又深,红军筹粮难上加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红军筹到的粮食还是不够全军之用。每个人最多带有8至10斤,一般的带有5至6斤,有的只有3斤。一般战士准备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而草地才过一半,有的甚至不到一半。野菜、草根、树皮,凡是能充饥的,都成了红军的食粮。就连身上的皮带、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还有马鞍子,都被煮着吃了。有的战士饿得实在没办法,就从大便里抠出没有消化的青稞麦,洗了再用茶缸煮着吃。一些官兵吃了不知名的野菜中毒死亡,党员们便组成了“试吃小组”,每当发现一种不认识的野菜后,经过党员“试吃小组”的试吃,其他官兵才能吃。红二方面军第十八师师长张振坤动员大家“交公粮”,也就是每个人把携带的干粮或者其他可以吃的东西都拿出来,然后平均分配。张振坤在地上铺块雨布,首先把自己的干粮全倒在上面,其他人纷纷效仿。然后,张振坤拿着个小碗叫名字,人均一份。草地上的水多,但不能喝,喝了就中毒。下雨时,大家就喝雨水。有的战士,渴得实在不行,只好喝人尿和马尿。

草地里的天气一日三变,温差极大。上午晴空万里,烈日炎炎;下午突然黑云密布,雷电交加,暴雨冰雹铺天盖地而来;晚上气温甚至降至零下,冻得人瑟瑟发抖。许多战士只穿着单衣或夹衣,脚穿草鞋,甚至是赤脚。脚是湿的,衣服是湿的,柴草是湿的,身上几乎没有干过。草地到处是泥泞渍水,到了晚上,只能找土丘、河边、高地等比较干一点的地方宿营,实在找不到干一点的地方,就只好在草地里露宿。或者就地而卧,或者坐着打盹,或者背靠背睡一会。

后来,聂荣臻回忆过草地时说:那些日子,天气是风一阵雨一阵,身上是干一阵湿一阵,肚里是饱一顿饥一顿,走路是深一脚浅一脚,不少人倒下去了。死亡越来越多,后边的人无须向导,顺着络绎不绝的尸体,就可以准确地找到行军路线。担任收容任务的部队,每遇到那些倒下的官兵时,总是要掀开盖在他们脸上的草看一看,因为这些负伤、生病或是饿得走不动的红军官兵,往往为了不拖累队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到来前用草把自己的脸盖上。刘英回忆说:红军过草地的牺牲最大,这七个昼夜是长征中最艰难的日子。走出草地后,“我觉得是从死亡世界回到了人间”。据统计,红军三大主力在两年数次过雪山草地期间,非战斗减员在万人以上。

红军最终征服了雪山草地,冲出了绝境,向世界宣告:我英勇红军是不可战胜的!红军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历史遗产,最珍贵的就是对党绝对忠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坚决听党的话,跟党走。

行军中有一个战士掉队了,他奋力追赶队伍,不幸陷入深深的泥沼。污泥淹没头顶的时刻,他艰难地伸出手臂,坚定地朝着红旗的方向高举着。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队伍:官兵军装是一样的,头上的红星是一样的,牺牲时的姿态也是一样地向着红旗的方向。冲出绝境的官兵们围坐在篝火边,没有悲伤,没有绝望,他们烤着衣服,用嘶哑的嗓子唱着:“共产党领导真正确,人民拥护真真多。红军打仗真英勇,打破了国民党的包围圈,我们真快乐!”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进驻陕甘根据地的吴起镇,胜利结束了长征。中央红军北上后,红四方面军在张国焘的指挥下“南下”,连连受挫。事实证明,红军南下没有出路,北上才是明智的选择。最后,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一道北上。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在甘肃胜利会师,震惊中外的长征宣告结束。

两年间,红军跨越了中国14个省,总行程超过6.5万公里,翻越了20多座巨大的山脉,渡过了近百条江河,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茫茫草地,以绝对的劣势打败了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经受住了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考验。英勇的红军,以长征的形式,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地理空间大转移,结束了跟着外国人走的错误之路,跨越了古人的失败之路,闯出了伟大的胜利之路,开辟了民族复兴的新道路。这就是长征留给中华民族最珍贵的遗产。

责任编辑 / 马永义

猜你喜欢
夹金山红四方面军雪山
夹金山下的等候
征服雪山
越夹金山
爬雪山
夹金山(外二首〕
图说长征
雪山历险记
雪山之巅
红四方面军为什么要西渡嘉陵江
红二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的具体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