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红
科学发明往往从观察开始。青霉素的发明者,英国著名的细菌学者费莱明说:“我之所以发现盘尼西林,是从一次偶然的观察中产生的。我的唯一功劳,是我没有忽视观察。”一个有创造成就的人,必定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告诉他们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要指导他们观察重要的现象和环节,学会从隐蔽的现象中探索事物的本质规律,逐步掌握观察的方法。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和敏锐的观察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明确观察的目的和要求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是获得生物学知识的首要步骤。例如:在观察“心脏的结构”演示实验课上,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心脏在人体的什么部位?心脏是什么形状?②心脏分哪四个腔?各腔肌肉壁厚薄是否相同?各腔分别连通什么血管?③心脏内有几种瓣膜?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方向是怎样的?由于有了明确的观察目标,加上平时对心脏所了解的知识,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观察心脏模型。这时可引导学生分清上房下室,左右倒置,然后认识各腔及所连血管名称及位置,最后落实到图中。这样由立体化感受到平面化理解,通过观察使抽象的知识理论在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并增强了辨别能力,为讲解血液循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选择合适的观察手段
生物学科有其自身优势,具备挂图、标本、模型、实物等传统直观教具,又有投影、幻灯、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及生物实验等观察探究的学习方法。若多种手段适度穿插、交替,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观察学习,会感到学习“易”“趣”“活”,从而使学科兴趣动机转化为意志行动,逐步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如,在教“生命起源”一课时,可以通过幻灯、录像具体形象地展现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动态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学生不仅兴趣浓,而且记忆深。再如讲动物和人体内部结构时,各系统的组成器官用板画或模型观察比用挂图效果好,对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了解得比较清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绘图能力。
三、学会观察的方法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教学中涉及不少直观教具和观察性实验,恰当引导学生对操作流程、解剖位置、形态结构的观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观察能力,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
1.顺序观察法
先用肉眼观察,再用仪器观察。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结构时,先用肉眼观察已经长出根毛的幼根,辨认根尖的四个组成部分,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根毛,最后,再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永久纵切片,分清根尖的四个组成部分,注意识别每一部分的细胞结构特点。从观察的方位顺序来看,应由外向内观察,如观察肾脏,先观察肾脏剖面的颜色周围较深,内部较浅,再观察肾脏里面有一个大空腔以及两条出入肾脏的血管,其粗细基本一致等现象,还有观察花的组成,先观察花形、花色,再逐一观察花萼、花冠、雄蕊、雌蕊。
2.对比观察
在观察种子的结构时,在对菜豆、玉米种子的形态结构分别观察后,进行对比,比较出两者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通过对比观察,可以对种子的结构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更准确地掌握种子的结构。
四、多种渠道培养观察能力
1.依据教材内容多角度创设观察途径
例如:通过对挂图、教材上插图的观察培养学生从不同侧面、剖面观察生物的构造和功能;通过对生物活体和标本的观察及活体解剖,培养学生对生物活体形态、大小、体色及运动,呼吸,捕食等生命现象与内部构造的观察能力。
2.在学生观察前可列出思考题,要求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疑问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进行全面、认真的观察,因而教师要启发和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多问些“为什么”。例如,在做完“观察鲫鱼的运动”实验后,学生归纳出鱼鳍用于游泳。其中一位学生把一条鲫鱼的鳍全部剪掉后,投入鱼缸,发现鱼仍然能游,于是提出异议,鱼真的只用鳍游泳吗?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通过查资料,实验观察,得出鱼游泳除依靠鳍的摆动,还离不开自身和尾部肌肉的收缩和鳃孔向后喷水的冲力,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不仅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封爱梅.谈生物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商情,2012.
[2]李天文.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