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创业导向探析

2016-12-01 14:10曲晶
智富时代 2016年12期
关键词:创业

曲晶

【摘 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运用市场机制致力于社会价值创造”或者说“通过创新的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创业实践活动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社会创业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近年来才开始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尚处在起步阶段。社会创业导向是对社会创业进行研究的一个崭新角度,目前社会创业导向主要是借鉴已经成熟的商业创业导向。本文试图通过相关文献的研究,深入研究目前对于社会创业的概念界定以及社会创业导向研究现状,尤其是重点介绍社会创业导向的维度划分情况,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关键词】创业;社会创业;社会创业导向

社会创业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企业界及政府共同关注的研究方向和创业实践,是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从近十年社会创业文献增长率来看,1991-2004年属于社会创业的萌芽阶段,每年关于社会创业的相关研究论文数量呈现较低的水平;2005-2009年属于社会创业的初步发展阶段,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稳步上升;2010年至今是社会创业的快速发展阶段,总体而言,83%的文章发表在最近5年,提供的证据说明社会创业是一个正在兴起的学术兴趣领域。

一、社会创业

创业研究虽然己经有较长历史,但是社会创业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最近几年才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社会创业仍然处在婴儿期,目前缺乏丰富的理论研究和统一的定义,关于社会创业概念的讨论较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从对社会价值的重视程度来看分成三类:第一类是采用传统的商业手段创造社会价值而非个人价值,代表性学者有张锦等,2009。第二类认为社会创业在决不放弃社会创业根本目的(即创造社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盈利性企业运作的方法来使企业利润最大化(Pomerantz,2003)。第三类认为社会创业是在采用商业化方式的同时,创造社会价值(加拿大社会创业中心,2001)。

从行为主体角度进行定义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在非营利性组织中引入商业机制及市场竞争,从而让非营利性组织以更高的效率向社会提供服务(Reis,1999);二是企业借助自身市场主体的地位用创新的方式增加社会价值(Sagawa & Segal,2000);三是社会创业可能发生在唯利是图的营利性企业中,这些企业具有经营造益、做好事的承诺和义务,社会创业也可能发生在一些社会企业中,这些企业树立了社会目标,但却采用商业化运营模式。即只要是用市场机制创造了社会价值的行为就可以视为社会型创业(Thompson,2002)。也有一些学者从创新性角度进行定义。他们认为任何旨在帮助人们的创新性创业都可以描述为社会型创业,这种创业可以是经济上的,也可以是非经济上的;可以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也可以是以非营利为目的的(Mair& Marti,2006)。不管是从哪个角度进行定义,以上观点都展现了社会创业的特征:(1)把创造社会价值作为重要目标(未必是唯一目标);(2)借助各种类型的创新创造社会价值;(3)社会使命、社会目的明显。但是上述定义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社会创业现象的表面,并没有能够阐明社会创业本身在理论层面的基本特征。

二、社会创业导向

为解决社会创业当前的研究困境,国外许多学者在借用创业研究领域中“创业导向”这一概念及其成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来开发社会创业的核心构念即“社会创业导向”及其前因后项的理论框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并预示着未来社会创业研究发展的动向。创业导向作为创业研究领域一个较为成熟的领域,创业导向概念维度目前广泛采用的是Miller,Lumpkin和Dess提出和补充的创新精神、风险承担、超前行动、自主性和竞争意识五个维度,对其的测量则主要采用Covin-Slevin量表。G.T.Lumpkin(2010)认为“社会创业导向”与商业“创业导向”基本没有区别或者只有轻微的区别。并提出相关研究者可以好好利用已有的“创业导向”框架探讨社会创业的有关问题,但是他认为在社会创业的意义下,“创业导向”也必须做一些修正。因为“进攻性竞争”和“自主性”是与社会创业本质特征比较冲突的两个“创业导向”维度,所以对其加以修订是必须的。Tim Mazzarol(2011)基本同意 G.T.Lumpkin 的观点,他认为“创业导向”基本上能被运用于社会企业,但“创业导向”五个维度能被应用的程度有待商榷。他认为“创新”与“超前行动”与社会企业的社会使命是保持一致的。但“风险承担”、“进攻性竞争”和“自主性”三维度对社会企业的作用和商业企业的作用有着明显的差异。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者对社会创业导向的维度进行了划分,代表性的有Mort等(2003)认为社会创业导向可以分为社会使命驱动、坚持社会目标、识别创造社会价值的机会、创新精神、超前行动和风险承担六个维度;Leadbeater(1997)提出可以划分为有雄心的领导能力、创造性的运用稀缺资源、与客户和组织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三个维度;Dees(1998)认为可以分为社会使命、追求新机会、持续创新、大胆行动和极强责任感;Weerawardena和Mort(2006)分成创新精神、超前行动、风险承担、环境动态性、可持续性、社会使命和机会识别;盛南(2009)、李永慧等(2015)和李华晶(2015)等大多数国内学者分为资源扩展、社会引领和互惠协同三个维度;胡杨成,郭晓虹(2014)分为追求创新、行动领先、风险承担和互惠合作四个维度。从以上对现有文献中关于社会创业导向维度的观点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学者和现有文献对社会创业导向概念维度的理解在本质上没有离开创业导向的三个维度范畴。社会创业导向的概念维度仍然是一个开放性问题,给未来学者留下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三、现有研究不足和未来展望

目前我国对社会创业和社会创业导向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与国外相比相关研究还存在很大的努力空间,主要表现在:

(一)理论基础薄弱、实证研究严重缺乏。中国学者关于社会创业导向的研究相较于国外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远远落后。且大部分都是理论比较和案例研究,严格意义下的实证研究非常有限。经验性文章近几年刚起步且数量远远低于概念性文章。经验文章中以探索性的案例分析、扎根理论研究为主的定性经验文章占大部分,学者们对“社会创业导向”无论是概念的还是操作化的定义都没有清晰界定,并且缺乏严格的假设检验,研究设计中很少的变量被运用,使用样本量小,以相关分析、描述统计分析、回归分析等为主的定量实证研究文章严重缺乏。

(二)对不同管理情境下社会创业导向的差异研究有待加强。目前的研究只是简单地采用创业导向的测量题项或做一些简单修正,样本量的选取很少对实施主体即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和社会企业作适当的分开处理,可能影响“社会创业导向”效度测量。社会创业导向维度的构建、变量的测量要考虑到文化的差异。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关于社会创业导向维度的划分是盛南(2009)的研究成果,其他学者都是在他的基础上进行的适当修改。根据我国的组织理念、组织背景、组织环境等,建立本土化的理论和操作体系,创立适合本国的社会创业导向是我们的研究者在今后研究中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

(三)目前社会创业研究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是缺乏一个统一的科学、严谨、结构合理的基于社会创业原有模型的法则网络理论框架。法则网络包括原有模型(新构念的内在维度及其之间关系的框架)、前因变量或结果变量。目前选取的前因和后果变量是有限的,缺乏社会创业内在维度及其相互关系的统一理论框架。研究主题过泛,缺乏相对统一的理论框架作为研究平台。社会创业导向尚未引起学术界权威学者的重视,推动社会创业导向相关理论体系的建立、丰富以及发展,亟待学术界权威学者的加入。

【参考文献】

[1]盛南.社会创业导向及其形成机制研究:组织变革的视角[D].浙江大学,2009.

[2]胡杨成 徐敏辉.社会创业导向对非营利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兼论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J].江西社会科学,2014,01:228-232.

猜你喜欢
创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保定市创业环境评价研究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