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朝阳中学校长殷涛,不为成绩优异的女儿小升初择名校,而是让其进入自己所在的外来工孩子占大多数的普通学校,此举获得了当地群众的力挺和点赞。
我相信殷校长不是作秀,因为谁也不会拿自己孩子的前途开玩笑。他这样做,是践行他经常说的“家门口的学校也精彩”“教育公平,优质均衡”教育理念,也是对他治下的学校表达认同与期许:教学质量有保障,不会误人子弟。
殷校长是一名理想主义者,在任上做出了不少“动作”:精心设置适合的课程,用问题导学、小组合作激发兴趣和主动精神,图书馆敞开大门,添置学生喜欢的运动器械,提供营养丰富的早餐和午餐——相信有志者事竟成,朝阳中学会焕发生机。
名校与非名校,并非硬件、师资上的差距,更多的是教学管理上软实力的较量。如果说教学资源配置的城乡差别客观存在,但在城市里,这种差别则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我们常听说,哪个名校现在不行了,哪所学校这几年势头不错,此消彼长,根子多在管理,在教学的投入与精气神上。
校长不为女儿择校,传递出的信心更重要,也就是说,不择校的勇气还是源于实力。这背后的因素才真正值得称道:教育均衡了,任何一位校长都可以是殷涛,有底气不为孩子择校,有资本召唤四邻的孩子就近入学。他的理想,就不会沦为堂吉诃德式的悲剧。
教育均衡发展,既要靠政府部门的推动,也需要殷涛们的切身实践,正如他所言,校长的孩子都去择校了,谁会相信我的教育理想?他让一些家长不再纠结,放弃了择校的念头,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其实,其他行业也需要殷涛这种敢担当的理想主义者。如果孩子不上自己的学校,不吃自家做的食品,不坐自家生产的车子,王婆卖瓜式的告白说得再动听,又有何用。
(转自《楚天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