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引爆第四次单身潮
没有人能说清,11月11日这个平常的日子是如何被强拉进节日的队伍,成为“光棍节”的。但无可争论的是,马云和阿里巴巴翻云覆雨,将其塑造成网络购物节,还顺带办起堪比春晚的剁手晚会,自此造节成功。
“双十一”这一天,单身们除了剁手,也特别容易发感慨。有人说,自己是“没有强行秀恩爱,就没有伤害”的“单身狗”;也有人说,自己是“一个人精致生活”的单身贵族。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中国单身人口达到2亿,专家表示,中国第四次单身潮正面来袭!
实际上,中国内地曾经出现过几次单身潮。第一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首部《婚姻法》带来了全国的离婚潮;20世纪70年代末,知青为了返城纷纷离婚,引发了第二次单身潮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引发传统家庭观念的转变,第三次单身浪潮来临;到现在,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女性自主意识的提升,第四次单身浪潮逐渐显现。
如果说前几次单身潮主要源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变迁,最近的这一次则是各方势力综合作用倒逼出来的:一方面,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男女性别比例失调,有预言称,中国的光棍危机可能在2020年全面爆发,届时,20岁至29岁的光棍会比同龄女子多出近千万,一群光棍就已经超过澳洲人口。另一方面,资源参差加快跨区域人口流动,越来越多的女性离开家乡进入更富裕区域务工,而这恰恰是城市化进程的鲜明注脚。据了解,城市化越高的城市,潜在的单身现象出现的几率越大。
单身是生活方式,而非价值观
纽约大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其著作《单身社会》中提到,经济不过是形成单身潮诸多原因之一,其根源在于世界性的文化变迁,即个人主义的兴起,越来越多人觉得“个人最重要的义务在于对自身负责,而非对他的伴侣或者孩子”。单身能够让你从家庭及伴侣的需求中解放出来,你可以将所有经历集中于自身,进行自我探索,寻求个人自由和价值实现。
一份由网易同城制作的《单身生活质量调查报告》显示,43%的单身人士有自己的房产,拥有很强的消费能力和理财观,他们之所以选择单身,是因为渴望高质量的婚姻。单身并非loser,相反,大多数单身贵族属于“四高”人群,即高学历、高素质、高收入和高压力。
克里南伯格专业地分析了独居人士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年轻的专业人士,支付高额的公寓租金,以换取自由和隐私;三四十岁的单身人士,不愿为了不尽如人意的伴侣而牺牲自己的事业或生活方式;离婚人士不再信任婚姻是幸福与稳定的基础;以及那些宁愿独居也不愿与朋友或者孩子共同居住的老年人。
而女性地位的提升,通讯方式的改变,大规模城市化以及人类寿命的大幅延长等四种要素交互作用,为独居生活创造了共同条件。根据针对300多名不同年龄和阶层的男女所做的深度访谈,克里南伯格得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结论:在如今这个媒体无处不在、人与人高度紧密相连的社会中,独自生活令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以及更懂得享受伴侣的陪伴。
某种程度上讲,单身其实是个伪命题。孤独的真正来源并非无人陪伴,而是不完整的内心、贫乏的个人世界、狭隘而短浅的视界以及无边无际难以控制的欲望,所以,真正的问题永远是:你能否勇敢而独立地去建立自己的生活标准,去开创一种更为积极的生活方式。
自由到达,彼岸未知
单身不止是社会现实,还是经济概念和文化现象。
早在2001年,《经济学人》杂志就提出了“单身女性经济”概念。“她们是广告业、出版业、娱乐业和媒体业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因为独身而且收入不菲,她们是最理想的顾客。与其他阶层相比,她们更有花钱的激情和冲动,只要东西够时髦、够奇趣,她们就会一掷千金。”
现在,我们需要面对一个个务实的问号:社会应如何全面迎接独居状态到来?社会资源是否已经为可能到来的再次分配做好准备?
目前,科技化、智能化、城市化以及日渐发达的服务行业,正在为单身族可能遇到的诸如生活成本、无性无爱、生病养老等难题提供着各类解决方案。但随着个体年龄增长、精力提前透支、社会老龄化结构扩大等问题凸显,许多未可预料的矛盾正在滋生,比如徐静蕾们就要面临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中国禁止单身女性冷冻卵子,这意味着单身没有生育权。
单身就像丧家狗,人人都能虐一口——这样的时代大概快要终结了,但“单身狗”的春天还未曾到来。
(本专题12-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