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链
在银行业理财规模占贷款比重接近三成之时,低利率、资产荒和严监管的三重夹击不仅压低规模增速,也压缩盈利空间。而资管市场的风起云涌,各机构的资产规模均大幅提升,给目前体量最大的银行理财带来较大的竞争压力。
本是表外资产的银行理财突遭监管约束,央行打算将表外理财纳入MPA监管框架。一时间,不显山露水的银行理财直面市场的审视。数据显示,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余额26.28万亿元,同比增长12%,年末规模或突破30万亿元大关。目前,相对于100多万亿元贷款余额,理财占贷款的比重已达26%。
随着近年来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中国资金来源端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存款利率的不断走低使得居民不再满足于较低的银行存款利率,转而依据自身风险偏好产生了个性化的投资诉求。为迎合资金来源端的需求和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客观趋势,银行等金融机构广泛开展相比于传统存贷款业务要求更少资本消耗的银行理财业务。
自2004年光大银行发行第一只理财产品以来,在过去的几年中,理财规模经历了迅猛的发展: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从2010年年末的2.8万亿元增长到2016年年中的26.28万亿元,2010-2015年的五年间同比增长率均在40%以上。截至2016年6月底,理财资金账面余额较年初增加2.78万亿元,增长11.83%,年末规模突破30万亿元几无悬念。
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相较于存款规模不断上升,已成为金融体系中重要的资金来源。根据中信建投的统计,16家上市银行2015年年末理财余额总计17.8万亿元,占全国42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2015年年底23.5万元存续理财资金账面余额的75.7%。2016年半年报中有15家银行披露了理财产品存续余额,总计18.5万亿元,若将华夏银行(中报未披露理财余额)的理财资金规模按照年初值计算,则16家上市银行占全部银行业机构理财账面余额的72.3%。
截至2016年6月,工商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居同业第一。上半年理财业务规模绝对数额和相对增幅较大的分别是:建设银行理财余额增加3304亿元,增长20.4%;民生银行理财余额增加2761亿元,增长26.1%;平安银行理财余额增加2172亿元,增长29.3%。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4家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有所收缩。
在收入贡献方面,半数银行2015年理财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了5%以上。大多数上市银行的理财资金余额占比都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光大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更是接近存款总额的一半。由此可见,银行理财已经在商业银行经营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收益率普遍走低
2016年8月,新成立的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接替中债登发布了《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6上半年)》,对2016上半年银行业理财市场新趋势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总结。
从规模上看,尽管增速仍在两位数以上,但银行理财存续规模总量大幅放缓。在2010-2015年间,银行理财产品存续金额的增速始终保持在40%以上,而2016年上半年存续规模增速明显放缓,较2016年年初增加2.78万亿元,增幅为11.83%,若保持这一增速,全年增速将达到25.06%。
截至2016年6月底,封闭式理财(包括净值型和非净值型)产品占比57.15%,在按照运作模式划分的产品中占比最大,增幅为13.96%。而开放式净值产品增长最快,尤其是在2015年,开放式净值产品经历了快速的增长,年内增速高达144.64%;在2015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2016年上半年仍增长16.06%。
从客户来源看,一般个人客户仍为银行理财产品最大的资金来源,机构客户占比近30%,上半年各类投资者理财产品占比基本保持稳定。2016年6月,一般个人客户理财产品余额12.71亿元,占比48.36%;机构客户为第二大资金来源,占比29.26%;银行同业占比15.30%;私人银行占比7.08%。各项占比与2015年相比变化不大,一般个人客户、机构客户微降,私人银行微升,银行同业理财产品余额占比上升2.53%。
自2015年3月股份制银行理财产品资金余额首次超过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始终占据市场的主体地位。截至2016年6月底,股份制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余额10.89万亿元,国有大型银行9万亿元。在增速方面,国有大行增速明显放缓,上半年增幅为3.81%;股份制银行增幅为9.89%;城商行、农商行增速异军突起,分别为21.82%和58.24%。
从投资资产方向来看,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是理财产品配置的主要资产,上半年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占比大幅提升,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占比回升。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现金及银行存款、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在2014年、2015年、2016年上半年三者加总分别占理财产品投资余额的91.2%、89.1%和90.3%。
在债券结构上,利率债配置比例不断增加,信用债以高评级为主体。2016年年中,利率债占理财投资资产余额的6.92%,信用债占28.96%。截至2016年6月底,理财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的规模增加,余额为16.03万亿元,占理财资金投资各类资产余额的60.74%,与2015年年末相比,该占比继续下行。
上半年,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普遍走低。在兑付客户收益方面,近年来,收益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封闭式净值型产品、封闭式非净值型产品、开放式非净值型产品,而私人银行类产品高于一般个人类产品,银行同业类产品则高于机构专属类产品。而在2016上半年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中,只有一般个人类的封闭式净值型产品加权平均兑付客户的年化收益率比2015年提升,其余收益率均较2015年的水平走低。
收益率下行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中国整体的债务将逐步下降,从而需要管理的资产规模也将逐步减少;其二,高收益流动性较高的资产相对缺乏,且短期内难以改变,资产荒将持续;此外,银行主动收缩理财发行规模、理财表外业务风险增加、对非标监管趋严等原因也不可忽视。
城商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较高。就不同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来看,封闭式非净值产品收益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封闭式净值型产品收益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城商行、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外资行;开放式净值型产品收益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国有大型银行、农商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外资行。
理财业务陷困境
无论从产品数量还是资产规模来看,近年来资管市场风起云涌,各机构的资产规模均大幅提升,给目前体量最大的银行理财带来较大的竞争压力。在去杠杆、去通道,监管引领机构回归资产管理本源的趋势下,面对主动管理能力较强的券商、基金等资管机构,银行资管面临转型,需要开发自身独特的竞争力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相对于100万亿元的贷款余额,目前银行理财与贷款的比重为26%,银行主动管理的客户资产规模已十分巨大,而主动管理资金规模越高,则越不利于风险把控。
根据中信建投统计的2015年年末和2016年年中,16家上市银行的理财业务余额和贷款总额情况,若以截至2016年6月底,15家银行(华夏银行未公布)加总的理财业务余额和贷款总额计算,整体的“理财与贷款比率”为29.02%;若以各银行的理财业务余额作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则理财-贷款比率的加权平均数为42.65%。纵向对比,这两个比率2015年年末分别为29.33%和42.60%,变化不大。国有大型银行“理财-贷款比率”较低,大多数低于上市银行平均水平,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中则有7家银行的理财规模达到了贷款总额的50%以上。
存贷款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各银行在多年间经历了丰富的实践过程,形成了贷前、贷时和贷后的全流程管理体系,具备完整的前中后台管理部门。信贷的经营管理往往要经过贷款受理与调查、授信审查与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监控和不良贷款管理等多个环节。相比于庞大的理财产品规模,理财业务事业部制创设不久,专业人员远少于信贷业务相关人员,主动管理资金规模已经非常高,这不利于银行对理财资金投向的风险把控。
银行理财产品按照收益表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预期收益率型理财产品和净值型理财产品。在过去两年银行发售的各种理财产品中,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均下降明显。就2016年6月份的数据来看,城商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最高,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农商行次之,国有商业银行最低。
由于低迷的宏观经济状况、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加之信用风险频发,致使大量的资金面临优质资产难觅的资产荒现状。
而银行以往相较于其他金融机构的优势在于对信贷资产的辨别能力上,对于其他投资方式投研和交易能力有限,在大量资金追逐少量优质资产时居于劣势。2015年,银行理财业务价差收益在70个BP左右,2016年原本预计价差收益在50个BP;若监管新规正式出台,则预计价差收益降为40个BP左右,降低20%。
由于金融产品具有收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特征,在资产荒的背景下,企业乃至社会的投资回报率不断走低,在同等流动性和安全性的条件下,以往的收益很难保持。因此,若要提高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需要放松对流动性和安全性的要求。然而,最近几个月监管部门发布多项监管法规,推动理财产品去杠杆和去通道。
2016年7月,证监会发布并实施了被称为升级版资管“八条底线”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该规定严格控制了券商资管、基金专户、基金子公司、期货公司、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等机关机构发行结构化产品的杠杆风险,要求股票类和混合类结构化资产管理杠杆不得超过1倍;固定收益类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的杠杆倍数不得超过3倍,其他类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的杠杆倍数不得超过2倍。尽管安排了新老划断的过渡期,但是未来银行以优先资金投放的委外投资必将受到冲击。
在银监会2016年3月公布的《进一步加强信托公司风险监管工作的意见》(58号文)中,规定结构化股票信托产品的优先、劣后配置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1,最高不超过2:1,对于固定收益类等结构化产品的杠杆比例则未做明确规定。银行理财资金中的该部分需求将向对于结构化产品杠杆比例规定更为宽松的信托转移,这将导致信托通道费上涨,挤压盈利空间。
监管新规更严格
近期备受关注的是正处于内部论证和征求意见阶段的银行理财新规,其对银行理财产品做了进一步规范,监管重点在三个方面:分类管理、禁止发行理财产品、非标投资不得对接资管计划。新规若实施,则非标、权益资产的投资范围进一步受限。上述新规还将商业银行可以从事的理财业务分为基础类和综合类理财业务,划分门槛主要是50亿元的资本净额和3年的基础类理财业务开展经验,对于可以投资于非标和权益类资产的综合类理财业务进行了准入限制。
根据中信建投对Wind列示的98家银行的资本净额进行统计分析显示,16家上市银行和3家待上市的银行资本净额都远高于50亿元的分界线。在列示的20家农商行中,有5家的资本净额处于50亿元以下。监管新规对于理财业务的分类将对大部分农商行和少部分城商行产生较大的影响,对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影响较小。
按照公开的统计数据,2015年年末投向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和权益类资产的资金余额分别占存续的全部理财资金的15.73%和7.84%;2015年年末,城商行和农商行占理财产品资金余额的比例分别是13.06%和1.23%。因此,我们可以通过2015年年末的数据来测算监管新规一旦实施对于银行理财业务的影响,该测算主要依据以下逻辑进行推断:1.假定绝大多数农商行不能同时满足资本净额50亿元以及从事3年理财业务的条件。2.假定有三分之一的城商行无法满足前述条件。3.假定城商行、农商行投资非标和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与银行业整体比例相同(实际上可能更为激进),据此计算,受到影响的非标投资和权益类投资分别在3000亿元和1500亿元左右。
此次理财新规中使用了“特定目的载体”的概念,并规定非标理财只能对接信托。信托在银监会一系列监管的限制下,对银行理财投资非标进行风险隔离。在2013年银监会颁布的《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8号文)中,规定理财资金投向非标资产不得超过理财总额的35%,亦不得超过银行总资产的4%。此次理财新规第三十八条非标债券投资要求中延续了此项要求。银监会此举意在降低监管难度,防范金融风险。对非标理财通道的限制,将使非标投资改道信托计划,信托通道费将上升,使得对应业务成本增加。
近期,银监会正在研究对表外业务计提风险资本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据悉,银行表外理财投资于非标资产和非上市公司股权,将分别按照20%和50%的信用转换系数转换为表内的信用风险,然后以100%的风险权重计算风险加权资产。此举与正在征求意见的理财新规相配合,旨在以对表外理财计提风险资本的方式进一步限制非标和权益类投资。银监会希望通过对表外业务风险资本的计提引导资产回表,从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准确性。
2014年、2015年,权益类投资分别占理财产品投资余额的6.24%和7.84%,2016年6月底的理财市场报告中虽然没有具体给出权益类投资的占比,但是与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金融衍生品、产业投资基金、另类资产等加总占比为9.68%。由于在存续规模上合计占比始终保持在62%以上的一般个人客户和银行同业客户理财产品不允许投资非上市公司股权,据此估计在现实情况下投资非上市公司股权的资金占理财投资余额的比例近似于零。为了保证表外业务计提风险资本对资本充足率影响测算的稳健性,中信建投还计算了在极端情况下投资非上市公司股权占比达到5%的情境下资本充足率降低的情况,以得到影响的极大值情况。
根据测算,若表外理财业务计提资本,行业各级资本充足率至多仅下降0.12%,负面影响较小。对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将形成如下的影响:一是非标转标成为行业的趋势,理财的资产配置中非标资产和上市公司股权占比下降;二是提高理财业务负债端的成本,资产配置结构将有较大的调整;三是表外理财业务风险降低,有利于理财业务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