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丽娟
(安徽新华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安徽 合肥 230088)
娱乐与教学的整合
——游戏教学模式思考
董丽娟
(安徽新华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安徽 合肥 230088)
游戏是真实生活的虚拟化本质的体现,将特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游戏相结合,利用学生真实生活的体验,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模拟体验与反思,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该课程教学目的,提升教学效果。
娱乐;教学;游戏教学;方法创新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点中,游戏似乎是学习的“天敌”,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对于游戏一直抱以排斥的态度,更谈不上游戏融入学习中。但近年来,在各级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中,教育工作者们尝试把视线投向“游戏”这一领域,认为“利用游戏的方法,能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能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情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其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1](P151)事实上,把游戏融入教学,其本质是以游戏的形式服务教学。理论上,只要设计得当,就能运用于所有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 、游戏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一般传统观点认为“游戏即娱乐”,是一种获得身心愉悦的非目的性的消遣活动。在《辞海》中将游戏定义为“以直接获得快感为主要目的,且必须有主体参与互动的活动”。但事实上,游戏并非是简单意义上非目的性“玩”、“娱乐”、“消遣”。游戏是真实生活的虚拟化本质的体现,它不是为了单纯的玩而出现,而是人类在生活世界中开发的获取生存技能的自愿活动。荷兰学者胡伊青加在《人:游戏者》一书中指出:游戏是一种自愿的活动或消遣,这一活动或消遣时在某一固定的时空内进行的;其规则是游戏者自愿接受的,但是又绝对的约束力;游戏以自身为目的而又伴有一种紧张、愉快的情感以及对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识。[2](P7)基于此概念,游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自愿性和自由性。在游戏中,参与者都是自愿参加,不存在被迫状态,“一切游戏都是一种自愿的活动,遵照命令的游戏已不再是游戏,它最多是对游戏的强制性模仿……对于成年人和富有责任感的人来说,游戏同样是一种他可以不予理会的功能,……它绝不是一桩任务”[2](P7),自愿性是游戏的首要特征。同时,在游戏中人们摆脱现实社会的规则和法律限制,人们可以释放自由的天性,回归人性本质。
虚拟性和佯信性。游戏本身是虚拟的,不是“日常的”、“真实的”生活,对于游戏的结果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但这不意味着游戏仅仅是一种不严肃的娱乐。事实上,真正的游戏者总是以前所未有的严肃态度参与游戏,对游戏结果负责,“明知虚拟却愿信以为真”,这就是游戏的佯信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游戏是“虚拟”和“真实”的最有效结合,人们可以获取自己想要的结果,享受愉悦的过程。
规则性和目的性。游戏是自由的,但是一切游戏都是有规则和目的,没有规则,游戏就不能进行下去。强调规则不是放弃自由,过于的自由使游戏沦为消遣,而过于注重规则,又使游戏丧失了轻松感,走向沉重。在游戏中必须平衡规则和游戏之间的关系,使二者走向统一,突显出游戏目的。
封闭性和紧张性。游戏不是随意的发生,它总是在规定的时间地点中进行,具有一定的封闭性,给参与者造成一定的紧张感去完成特定游戏,实现游戏目的。
(一)游戏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游戏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把教学过程融入教学游戏,利用学生参与游戏的内在动机(个人动机:挑战、好奇、控制、幻想等;集体动机:合作、竞争、尊重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知识学习;把素质训练的目标与游戏任务相结合,培养学生自身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促进学生动手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体验式学习的机会,突出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及学校小组协作性,实现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
(二)游戏教学运行模式
游戏教学中的游戏并非普通的玩或个体游戏,而是在教师精心组织下的具有社会性的有规则的群体游戏,最大范围的吸引和组织学生群体参与体验,在某种意义上游戏教学是体验式教学的一种外在运行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在学习借鉴大卫·库伯(David Kolb)的“体验学习圈”(1)和Kristian Kiili的“体验游戏模型”(2)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尝试设计游戏教学的运行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游戏教学运行模型
游戏教学运行中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结合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游戏,并组织学生组队接受游戏任务。学生在接受任务时,教师要注重情境设置,让学生有清晰的目标认知,使其能够根据自己的具体经验积极参与体验。在游戏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游戏的组织,使学生通过游戏体验学习能自主反思观察、领悟、抽象概括、分享知识,最终形成概念。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先讲授理论再实践的模式,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形成具体概念,进而实现理论自觉内化。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辅助支持游戏的开展,并引导学生总结反思,让学生在游戏体验中实现内涵转换,这种深刻体验,能使学生将所学外延转换为行为应用。
(三)游戏教学的特征
1.游戏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注重合作探究,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协作性
在游戏教学中,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其核心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其着眼点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的能力。这要求学生依据自己具体的生活活动经验,结合清晰的学习目标接受游戏任务,在游戏中借助教师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源和工具,通过游戏活动在过程中观察反思各种信息来解决游戏中设置研究问题,从而学习到抽象的概念,形成认识,并应用于新的活动,实际上是利用游戏来进行体验学习。
此过程中,自主学习仅是游戏教学的基础性环节。游戏教学中,由于要解决的问题都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单靠个人的力量几乎无法完成,协作就成为了一种必需,而不是选择。游戏的设置一般都要通过紧密的合作或分工才能够解决的,因此,采取以学习小组为游戏单位,通过合作探究共同完成游戏任务。由于学生很容易将游戏中的角色和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对应起来,合作探究有利最大程度的发挥学习者各自的认知特点,他们能将游戏中的体验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分享,在游戏中相互协作、提示、分工合作,甚至相互争论,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交流彼此观点并共享集体智慧,最终达成一致的形成方案,使其在认知上明白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同学之间相互合作能对问题认识更加全面,对意义的构建更加准确。
2.游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贴近学生生活世界,强调“真实情境”对意义构建的重要作用
游戏教学游戏设计不拘泥于统一模式,而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同时考虑到大学生的年龄、心智的发展情况等具体设置。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游戏的时间,充分考虑学生具体的生活、活动经验,这也是游戏教学开展成败的关键。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其能参与游戏中,并保持着目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也是教育意义的真谛,“教育必须在人的生活世界之中,不断重建人的生活”。生活中的学生们不断成长,其对社会生活的理解、认知和判断不断增强,具有强烈的生存感,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要从某种功利的角度来关注学生,而应该从学生整个人生价值实现的角度考虑,游戏教学能完美的呈现这一目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也深受学生的喜欢,教学效果明显。
在游戏教学中强调“真实情境”设置的重要性,对于游戏设置的意义构建具有重要任务。将任务镶嵌在有意义的接近真实的情境中,而不是用抽象方式提出大量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3](P6)真实逼真的任务情境设置有助于促进学习者新旧经验的转化[4](P46),使其对知识理解更加全面,培养其问题解决等高阶能力[5](P58),有利于学习者将知识内涵在游戏情境中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外化为日常行为。
3.游戏教学中教师必须构建多重角色,设计、组织、管理、辅助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
游戏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依据教学内容讲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构建多重角色,这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游戏活动组织、管理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是教学游戏设计者。游戏教学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是否按照教学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主体特点和生活体验设计出既能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并能让学生长时间保持较高的学习动机,又能让学生在“做中学”的接近真实的,且不失教育理论性和严肃性的游戏任务,这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挑战。
教师是教学游戏组织者。在教学游戏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只是游戏设计者,同时是游戏开展的组织者。教师在教学游戏开展的过程中,除了要保障游戏开展的硬件设置和环境的适用性外,必须要考虑对参与游戏的学生学习团队的组织。教学游戏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是比较复杂且需要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依据游戏任务设置的非正式不固定的学习团队,由于学生易把游戏体验与其现实生活相对应,基于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游戏与生活体验进行分享交流,共同解决游戏问题,促进学习团队的凝聚力。因此,教师在组织游戏开展的过程中要注重游戏任务学习团队的组成,为学习团队提供丰富的外在条件,鼓励学生及时将自己在游戏过程中的体验和经验与大家进行交流,提示学生相互协作能力。
教师是教学游戏运行的管理者。在教学游戏运行中,教师要掌控整个游戏过程,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准确评估游戏效果,并选择适当的环境,设置有效的游戏情景组织讨论,确保学生在游戏中有反思行为发生,及时总结学生反思内容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对游戏任务的“反思”是教学游戏开展的目的,也是这一教学活动开展是否成功的表现。“反思”能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和理解游戏并非单纯的游戏,而是一种学习活动,如没有“反思”这一环节,就无法确认“真实的学习”是否发生。教师在游戏过程中或结束后及时组织反思和总结是确保学生学到知识的最有效方法,没有“反思”和总结的游戏教学是失败的。
教师是学生参与游戏的辅助者。在教学游戏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外部学习活动来促进学生学习小组活动的发生,教师通过探究问题设置和情境设置为学生进入游戏学习搭建“脚手架”。同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化交流工具,多渠道的支持其自主学习的发生,引发其学习反思行为。教师在游戏的过程中是信息的提供者、决策顾问,在游戏结束后帮助学生整理游戏学习成果,对个人和团队的游戏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为学生分享游戏经验提供机会,并引导学生在游戏任务完成后获取预期的知识,达到既定教学目的。
在游戏教学运行的实践中,发现这种教学方法存在很多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基于文献研究和实践结果分析,我们认为该种教学模式存在着表层(观念)和深层(成效)两个层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表层困难和问题
表层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人的观念问题,这涉及教师和学生是否能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对游戏教学模式能否有较高的认同度。从教师的角度看,这种教学方法对其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极大挑战,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教学能力,如同上文所提到的,教师在这种游戏教学中具有多重角色和能力要求,这也是对教师传统“刻板形象”的改变,从“理论代言人”转向“游戏策划者”。这样的变化使得很多本身就不熟悉游戏环节、对游戏存在偏见的教师很难适应改变,在实践中就有教师提出“作为教师他不明白自己在游戏中到底担任什么角色,不知道怎么去帮助学生”[6] (P38)“在教学、反思、总结和评估环节都有‘束手无策’的感觉”,这样观念下的教师很难领会游戏教学的意义,不能运用好游戏教学模式。
从学生的角度看,多能的传统学习方法及听课习惯是阻碍其进入游戏教学的关键。同时,在游戏开展过程中,部分学生一味的求得游戏的胜利,并未仔细考虑过如何学习?游戏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还有些学生可能认真的思考了,却又缺乏与人经验分享的过程,学习不得法。因此,在游戏教学中对于学生要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和培养。
(二)深层困难和问题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只要人的观念改变,能接受游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就能获得成功。但事实上,情况未必如此简单。游戏教学模式能否成功更多的取决于游戏的本身因素,即游戏能否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确保“真正学习行为”发生,并卓有成效,这是游戏教学模式面临的深层困难和问题。
在游戏教学实践中,存在着游戏动机和学习动机是否一致,游戏能否激发“真正学习行为”的问题。游戏追求的是沉浸,教学游戏追求的是理智的沉浸,理智和沉浸有时候会有一定冲突。[7] (P99)部分学生沉浸于游戏之中,仅仅是片面的追求赢得游戏,往往忽略通过游戏到底学习到何种知识,学习行为并未发生。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必须控制游戏时间,重视“反思”和“总结”环节,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此外,游戏教学模式的确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但大部分不代表所有学生,依旧存在部分学生不愿意、不喜欢游戏。就算喜欢游戏化学习,有可能仅仅是对某一次游戏活动的动机激发,而不是对某一学科稳定一致的学习动机。[8](P56)换句话说,即使学生喜欢某一次游戏活动,并不意味着他喜欢其他学习活动。这要求教师作为一个游戏活动的策划者要了解参与者的兴趣、爱好,还要将大量的知识融入游戏之中,保证“游戏好玩吸引人,并能学习到知识”。
游戏本身具有的特征,如果能与教学相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能使学生去主动参与各种不断变换身心自由释然的游戏,以求不断超越,更新自己的认识,获取理论的真谛。游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还仅仅处于萌芽阶段,游戏与理论教学的高度融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成效的检验等问题还需要不断深化研究。但随着教学实践的推进,作为广受学生欢迎且富有成效的游戏教学模式,在各种课堂上有条件的适当的开展,可能是未来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和发展趋势。
[1]梁敏莹.玩出的精彩——中学思想品德课中的游戏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7).
[2] (荷)胡伊青加.人:游戏者[M].成穷,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3]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陈琦,张伟健.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J].教学研究与实验,1998,(3).
[5]张伟健.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构建[J].教育研究,2000,(10).
[6]王陆,孙洪涛,刘敬光.教育游戏中教师角色设计与教师创作工具[J]. 电化教育研究,2007,(1).
[7]尚俊杰,蒋宇,庄绍勇.游戏的力量——教育游戏与研究性学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Brophy,J..激发学习动机[M].陆怡如,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095-4654(2016)09-0144-04
2016-05-19
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课题(gxyqZD2016382)
G62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