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
数百年前,滇西大理,一队马帮蜿蜒行进于崇山峻岭间,它们又一次踏上了茶马古道的漫漫旅程。马蹄踏着碎石,鼻孔喷出浊气,马腿上的绒毛,早已被汗水湿透……
就在马背上的那个马驮子里,就有一饼饼下关沱茶。
历史上的沱茶首创于云南,定型于下关,故又名下关沱茶。
从七世纪起,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两条古商道在大理纵横交汇,使得下关成为商贾云集、物流八方的交通和商贸重镇。
是茶马古道孕育了下关沱茶。
金秋9月,值云南省职工创新创意成果展之机,在昆明翠湖边的展览厅里,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向观众展示了沱茶作为一种精美紧压茶的制作过程。紧压过的沱茶,看上去就像元宝,又像农贸市场上热销的窝窝头。
曾经,企业工作人员尝试用机器紧压沱茶,虽然效率培增,但就是失了口感,毕竟机器太死,无法做到后期的有效转化,远不如手工制作松紧有度,所以,公司至今坚持手工制茶。
沱茶压制经历了从铅饼、石墩压制到压茶凳压制的不同阶段,专门的压茶凳压制即采用杠杆原理,在木杠的一头靠工人的体重加压形成。而施以体重的最好办法,就是一屁股坐下去,所以被谑称为“屁股压茶”。
有人说,好端端的茶叶,为什么要做成黑糊糊的东西?事实上,这是运输的需要,这就是吃喝的需要。
沱茶的形状之所以采用铁饼一样的半圆形,其一面凹进,中间留有空隙是为了在长途驮运中堆放、贮存、防霉,沱茶是经过蒸后捏成沱的,若中间没有通风的余地,就容易沤霉。做成紧缩的沱状,利于马帮在日晒雨淋的长途驮运中,保证茶的品质,沱茶是圆的、“团”的,而这种“团”的东西,在滇西方言里都被喊成“沱”。因而这种圆的、团的茶饼便被称作了“沱茶”。
如今,“下关沱茶制作技艺”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南的西北端是迪庆藏区,与之相邻的是青藏高原,气候严寒,植物稀缺,为了保持人体必须的热量,藏胞肉食居多,其肉之腥,需茶叶消解,藏地的特产青稞,属高热之物,同样需要茶叶来综合,才能产生人体必须的平衡。他们一日三餐都要食用酥油茶,他们离不开来自云南的茶叶。
时代在进步,产品也需要创新,几年间,下关沱茶已开发出数百个品种。在展厅里,甲级沱茶仍是下关沱茶的传统产品,是持续百年生产历史的沱茶名牌,也是我国沱茶类产品中的标志性产品;我们第一次见到“下关红”,中国红的元素很是出彩;也见到去年开发的“月光白”,时尚的包装,丰富的口感,都让下关沱茶焕发出与时俱进的魅力。
无论南下入川还是北上进藏,马帮驮运的路途十分遥远,往返一趟即需数月,千里迢迢,山高水远,赶马人和马帮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有的人和马甚至就长眠于漫漫古道,所以在藏区有一句民谚:“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