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中“连理树”图像的内涵考析

2016-11-30 11:18:45孙静祎黄茜文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画像石图像文化

◎孙静祎 黄茜文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450007)

汉画像石中“连理树”图像的内涵考析

◎孙静祎 黄茜文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450007)

树的图像是一种常见的中国传统图像,在汉画像石中关于树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其中有一种名为“连理树”的图像因其独特的设计意匠和造型被后世广泛采用。连理树图像是汉代画像石中广泛使用的具有独特设计意匠和造型的图像。其具有历史传承关系,又与人类早期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集中体现了墓葬文化中汉代人的生死观念。从图像本体出发,结合历史、文化、艺术的视角对汉画像石中的“连理树”图像内涵进行考析,解读其所包含的文化意蕴和象征意义。

连理树;画像石;合生为一;长生不死;生殖繁衍

早古代文献记载的有描绘现实生活的自然树和神话传说中的神树两种。神话传说中的树被寄予了汉代人羽化成仙,转世轮回等思想观念,是汉代画像石砖艺术家们的宠儿,古代的神树有三大类:

其一扶桑,又名扶木。《山海经·海外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山海经·大荒东经》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即汤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由此,认为扶桑东方极乐世界的产物,汤谷之上的神树高达三百里,有十个太阳长期栖息之上,又曰“太阳树”。其二建木。《山海经·海内经》载:“九丘有木,有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上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暤爰过,黄帝所为。”《海内南经》亦曰:“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苉,其名曰建木。”可知建木高达八十丈,叶子为青色,枝干为紫红色,还会开黑色的花,结金黄色的果,主干扭曲,好似无角的黄龙。相传为黄帝所种植,是众神供奉的神树。其三若木。《山海经·大荒北经》载:“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灰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山海经·海内经》亦曰:“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若木,若水出焉。”翻译过来就是若木的枝条为红色,叶子青绿繁茂,此树常年开着红花。除了上述三类神树之外还有其他神树图像,对于相关文献资料还要进一步收集。可见自古人们就将树视为生命自然延续的化身,崇拜超强生命体征的树木,就是崇拜生命的体征。“人们崇拜大树、古木……即崇拜生命力和繁殖能力。”[1]以上这些记载大都是从树木的种类来划分的。作者根据树的外貌特征,尤其对一种“连理树”颇感兴趣,试图从图像的本体出发,结合历史、文化、艺术的视角对汉画像石中的“连理树”图像内涵进行考析,解读其所包含的文化意蕴和象征意义。

连理树是由两棵树的枝或根合生在一起形成的,相邻的两棵树随着不断地生长,枝杈相交时在风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摩擦,相交的地方会被磨破并产生新的细胞,久而久之,它们相互愈合形成了新的枝条,称为连理枝,当邻近的两棵树并行生长时,它们的根会随着生长相互交错挤压,从而使得两棵树从根部合二为一,因此被称为连理树。因其外形特点,连理树常被后人用来比喻夫妻恩爱、成双成对、相濡以沫的美好爱情。早在北魏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济水一》有:“水出西溪东流,水上有连理树,其树柞栎也,南北对生,凌空交合。”明汤式《一枝花·自省》套曲:“并头莲忙折,连理树勤栽。”明沉鲸《双珠记·夫妻永诀》:“连理树,青青荣,一夜风威凛冽,双枝崩裂成凋零。”等对连理树的外形或是寓意都有所描绘。

在罗二虎先生的《汉代画像石棺》这本书中,提到了“连理树”的图像,书中这样描述:棺身长约2.2米,高约0.70米,高度不详。棺身一侧:仙境弋射,为一凤一凰栖于一株连理树上。树间有12支鸟,树下有一人正张弓射鸟。此图的内容可能为表现中国古代的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文中提及的图像为四川新津宝子山射日画像石中的一个图像。关于这例画像石的介绍,又可见巫鸿先生的《四川石棺画像的象征结构》一文,文中是这样论述的:今天宝子山石棺(重新复原)是现存唯一结构完整的一例。该馆四面及顶部雕刻画像……石棺顶部装饰一大幅华美的图像,以一颗枝条交缠的大树为主体。树下一人正弯弓搭箭,对准树上的禽鸟准备发射。如学者们所指出,该图表现的应是后羿射日的故事。虽对两文中所提“连理树”图像,但在石墓调查中没有明确提及。这些资料对汉代画像石中连理树的图像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实证与依据。

汉画像石作为中国汉代墓葬的形式文化之一,代表着汉代民族的精神或者汉民族的灵魂的基因,“连理树”图像出现在汉画像石中,这无疑为了解一个民族的心理和精神打开了一个窗口,但目前对其释义的研究成果还多侧重在形式美观与意匠巧思方面,对其内涵的考析则多集中于“树”与“连理”对应的民俗化释义层面。笔者在这里使用了“图像”一词,人们立刻会想到西方的阿比·瓦尔堡的图像学。的确如此,图像学更多强调的是艺术作品形式中所隐含的信仰、习俗、文化内涵的等象征意义。鉴于此,本文拟从图像的本体出发,结合中国早期文化和两汉墓葬文化思想对汉画像石中“连理树”图像内涵进行考析。

连理树图像在汉代画像石中非常多见,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四川新津宝子山画像石中出现的连理树图像外,山东嘉祥武氏祠楼阁人物车骑画像石中也出现了非常有代表性的连理树图像,现在结合此画像来进行一些分析:

图1 山东嘉祥武氏祠楼阁人物车骑画像石

首先武氏祠画像石的雕刻方法为凸面线刻,先将石面磨平再勾出物像,然后把物像周围部分凿去,使画面浮起造成阳文轮廓,最后在阳文上用阴线精雕细刻而成。画面工整朴实,其严谨、朴素、古拙的写实特色,从构图形式上看:整幅画面分为三部分(图1):第一部分为上层,描绘拜见具有终极关怀的长生之神西王母的场面,另有各种飞舞玄鸟与之呼应,很明显是极乐仙界,中间层为建筑楼阁和人间帝王将相活动的现实场景,下层为车马出行场景。雕刻师用准确而简练的线条,将各阶层的主人公的形态、玄鸟的空灵、奔马的神骏、骑吏的紧张,巧夺天工般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纵观整幅画像石,连理树的图像就出现在楼阁的左边,所占比例为上中层的三分之一,树由下向上生长,由人世间的平凡生长直到通灵仙界,连理树枝条又宽粗依次变细窄,成曲线交错缠绕,叶子被一对对枝条既连接又分开,枝条盘结,犹如数字“8”,树枝两两相交,合生在一起。另作为长生世界中的全能神西王母,就坐在旁边楼阁中,这样的图像组合,使汉代信徒们有了无限生命的归属感和更加强烈的长生欲望,这种造型将树的枝叶形象创造出有序的分割组合空间。把以上两个现象结合在一起分析后,可以提出一个新的关于构图的问题,那就是在汉画像石墓中,连理树似乎可以承担组合生长内容的作用。这与中国早期文化中出现的伏羲女娲交尾图有异曲同工之妙,交尾图双身相交,双尾相扰,与连理树树枝交绕形式相同,生殖崇拜的指向非常明确。连理树以对偶的形式出现,最特别的是在他们的枝叶上还长出树叶或将树叶逐渐演变为孩童形象。将生殖崇拜的寓意昭示天下。与西王母的组合等内容,都是演绎于生殖崇拜的故事。在汉画像石墓中,连理树长生内容并没有特别强调,更多的是与长生内容的直接联系。同时,在这些构图中,连理树的篇幅较大位置重要,将连理树与这些组合作单独构图看,那么这里连理树为主,其他为次。这种构图形式的含义是显而易见的,阴阳交合,男女匹配。阴阳合,则雨露生;男女匹配,则人口繁衍。那么,类推至刻在画像石中相互缠绕的树枝相对应的图像,其含义也似乎与此有关,又如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的“二龙穿璧”、四川马王堆帛画上的交龙图形式,这些图像都是汉代人死后成仙,生殖崇拜思想观念的感性显现和直观造型。体现了早期先人们对性的崇拜和蔼的遐想。

接下来,再着眼于上文提到的另外一例画像石,山东微山县两城乡画像石(图2),图中构图形式同样分上中下三部分,上层描绘了象征汉文化的四象之神,其被赋予了各种吉祥寓意及文化图腾,中间一层靠右,一人头戴面具,身穿鸟凤造型服饰,其他人物盘坐,似乎在举行傩仪式。下层两树木根部相连合一生长,树干粗壮坚实,枝粗叶大,枝条披拂向上相交并缠绕,树叶繁茂,充满生命力,随着向上生长演变,枝干从单一的8字相交,相互缠绕,形似交尾,由下而上渐变,形状上尖下圆,这与上述画像石中连理树图像大致相同,篇幅更为夸张,几乎占据整幅画面,连理树的枝叶部分向上合生为一又分叉,枝叶随生长渐变,形象酷似“鱼”形,在历史文化早期,人们认为鱼具有极强的生殖繁衍能力,还具有迁徙沉潜的能力,所以常被作为可沟通两岸三界的神使。早在商、周墓葬中,春秋战国时期就以鱼作为亡灵归天的引导者制作了玉鱼、蚌鱼,的铜鱼以及后代的陶鱼出现在葬俗文化中。除此之外,早期神话《山海经.大荒西经》有这样一个记载:“有鱼偏枯,名曰渔妇,端绪死即复苏。风道贝莱,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端绪死即复苏。”这一神话大概意思是端绪死后,变成了鱼妇,而鱼妇又由蛇转化而来,端绪“死”后的形象是水中的“鱼”。显然,在这个神话中“鱼”是既能够“死而复生”又能够“沟通天地”的灵物。由此可见,汉代人将连理树枝合一生长与鱼图像组合,是对人类繁衍及通灵神使的强烈欲望。顺着“鱼”图像,又有姿势各异的“小孩”图像将其围绕。孩子代表新生,复生,围绕在树上端,更是体现了汉代人对生命繁衍,转世轮回的思想观念。”其中这些“孩子”图像,有的两两相对,手连手,这种对偶似的构图形式与连理树的生长特点相呼应,从这一独特的表现形式出发,可依稀感觉到两城乡画像石中的“连理树”图像与当时汉代人心中的生殖繁衍观念之间的联系。下层的上方,还配有玄鸟,体态各异,玄鸟是神物,汉代有食琅玕可长生不死的说法,因此与连理树组合象征长生不死。以上画像石中连理树的图像大都反映的汉人长生不死,生殖崇拜,通灵仙界的美好愿望。连理树图像有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在汉画像石中表现形式丰富是可以变为“神道”的“天梯”,满足人们长生不死、升入神界的心理需求,这与汉代整个社会大背景是密切相联系的,蕴含着浓厚的汉人思想。

图2 山东微山县两城乡画像石

汉代木连理视为王者德政的瑞应,在汉代人心中是吉祥的象征。《孝经援神契》有“德至于草木,则木连理”。《后汉书·蔡邕列传》表述其为孝悌的瑞应。《文选》录苏武诗曰:“况我连理树,与子同一身”。唐代白居易《长恨歌》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值得注意的是,在汉画像石中,又多有金乌盘树,后羿射日等图像,可见树与日的密切联系,金乌为日,日为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树图像在以阴阳五行为基础框架的汉代思想中与太阳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天的象征。汉代画像石通过树图像符号反映了汉代人葬墓文化的审美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是建立在“天、地、人”合一的基础之上。人们不仅希望自己死后升仙,并幻想着升入仙界后,可以拥有平等或更高于凡间的生活。在生活方面,树是自然界中通灵的最佳代表之一,可以在仙界提供给人同样升级的自然环境。与以往画像石中伏羲、女娲、仙界灵兽并置相比,树图像的现实性大大增加了,“连理树”是汉画像石中“树”图像造型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艺术巧思的集中体现。考察汉画像石,这种采用造型多样的形象连接渐变方式组合,被后来称为“借形”的修饰方法,不仅使图像具有整体统一的视觉效果,也使图像具有前一形象产生后一形象的视觉连接效果,而这种特点在图像上的突出显现,也似乎正传达着某种符号性的神秘寓意。回顾上文,既然借形用连理树表现祈望生命不断繁衍、转化、轮回的意义,那么用发散的构图形式来表达祈望生命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内涵,正是图像用艺术造型语言对内涵的最好诠释。

中国早期的岩画、壁画中就有树作为题材出现,直至今日,对于树形图式的描绘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作者除了需要顺应当时的思想文化内涵,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更需要遵循构图法则、主题思想、造型手段、主次搭配。像人物一般出现在历史故事画面上,龙凤纹一般用以体现在神话故事,几何图纹作为单纯图案为画面增添装饰,或作为纹样修饰边框。树木形态在汉代画像石砖里表现现实的景象,创设出一种时代纵横感,或者起衬托搭配作用,或者作为主体独立为画。说到底树的连理树图像在汉代画像砖石中扮演装饰墓室的角色,以用来烘托气氛,增添添艺术气息。人的生命存在依附于自然,对世界的理解和形象的呈现构成人赖以存在的基础。连理树图像的造型设计体现了中国汉代的造物美学,人们按照自己的现实世界来营造一个想象的世界,在这样一个设计的世界中寄托自己的理想,创造一个由义化符号形成的意象时空,这样人就生活在一个可以被理解与掌握的世界之中,借此获得生命存在的意义。

翻开人类的艺术考古史,树图像的影子始终贯穿其中,他在几千年的文明长河中漫游,在文化和历史的双重洗礼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和深沉丰富的文化内涵。“连理树”作为树纹样中的极有代表性的一类图像,不仅集中表达着汉代人的精神思想观念,也凝聚了他们对艺术的探究与智慧。特别是图像中所包含的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造型思想,在时隔千年后仍然值得去学习和借鉴。

[1]王充.论衡·四讳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2]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3]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4]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5]谢昌一.汉画像石的装饰[J].装饰,1996(6):29-31.

[6]汪小洋.汉墓绘画宗教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

[7]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8]张子云.四川汉代画像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

(责任编辑 倪玲玲)

K879.42

A

1671-9123(2016)02-0103-04

2016-05-20

孙静祎(1986-),女,河南郑州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

猜你喜欢
画像石图像文化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石材(2020年8期)2020-10-28 07:53:34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艺术品鉴(2020年6期)2020-08-11 09:36:52
有趣的图像诗
谁远谁近?
汉画像石墓出土仿木结构石立柱初步研究——兼谈白杨店画像石墓出土立柱位置
东方考古(2016年0期)2016-07-31 17:45:44
汉画像石中的“天神”
大众考古(2015年1期)2015-06-26 07:20:48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