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中华史诗—“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追记

2016-11-30 08:19
中华书画家 2016年11期
关键词:创作历史艺术

□ 冯 远

艺术的中华史诗—“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追记

□ 冯 远

为了创作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感人魅力,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历史画作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创作的讲话精神,运用造型艺术形式图写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彰显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精神和审美追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历史传统教育,培养国民爱国主义情操,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2016年11月,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共同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承办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下简称“历史画创作工程”)146件(幅)作品,在广大美术家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历经五年时间的认真创作、精心打磨,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向社会公开展示。

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的此项工程,从策划论证、立项设计到组织实施,自始至终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各主办单位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以及众多美术家的倾情投入。依托国家之力、美术家辛勤劳动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倾力配合,该项目规模、体量之大,人、财、物力投入之多,组织工作之艰巨繁复,堪称中国近现代文化历史上(也许是世界文化艺术史上)所鲜有的创作活动。其与2009年完成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为连缀一体的姊妹篇艺术创作,成为体现一个发展崛起中的经济大国、文明古国、文化大国的13亿人民意志、民族精神和国家文明形象的艺术图谱。

该项工程由国家有关部门领导人出任总顾问,组委会由主办部委领导担任主任,负责整个组织工作。同时聘请了全国50馀位著名美术家、理论家和考古历史学家作为创作指导专家委员会成员,负责具体的创作评议指导工作。再由精干人员组成工作班子负责日常联络、协调、服务工作,为顺利实施整个创作活动提供了重要机制保障。

庄道静、赵群、高凯 四大名著 520×372cm 纸本设色

2012年初,“历史画创作工程”组委会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以中华文明历史的脉络为基础,遴选出对推动中华文明发展进步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明成果作为参考选题,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军事、对外交流诸多领域。由历史专家初步拟定的200馀个创作选题,再经史学家和创作指导委员会专家共同审核论证,最终确定150个重点选题并列入创作工程方案,上报主管部门审批。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为此专门做出重要批示:“要艺术地再现中华文明史,把美术创作工程打造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播工程;要动员全国第一流的美术家积极参与,把美术创作工程打造成为中国美术的精品工程;要高度重视,齐心协力把美术创作工程打造成为国家级的重大文化示范工程。”为了保证优秀创作人才的选拔,由中国文联等单位共同通过媒体发布选题和作者征召公告,并召开动员会,面向全国各地和海外华人美术家开展创作申报工作。会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联、美协、部队、院校闻风而动,积极响应、推进落实,先后成立组织机构、发动专业美术创作人员和院校师资、联络重点作者,开展草图创作等……是年底,“历史画创作工程”办公室共收到草图1000馀件。至2013年中,“历史画创作工程”在组委会主要领导参与和专家委员会经过两轮的观摩、评审、票选,确定165件入围作品。为求质量保证和体现人才选拔公正,主办单位又在国家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举办了草图公示展,征询社会各界的批评意见。

经过将近一年多时间创作主题内容的不断深化开掘和艺术形式的反复调整修改,“历史画创作工程”的草图在构思立意、风格形式方面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并形成了一支近300人的作者队伍。表现形式涵盖了中国画、油画、版画和雕塑四个种类。作者中既有年龄最长的张文新、赵宗藻、许勇等老先生,也有像拉巴次仁、邓柯等年纪最轻的作者。特别是还有许多正处于创作黄金年龄段的中年美术家,不仅有着丰富的主题性绘画创作经验,同时对历史画创作葆有偏爱、甚至执着的热情。不少作者曾参加过“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作品创作,并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在驾驭大型绘画方面,尤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和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见长。而一大批近年来涌现的新锐青年画家则以基本功扎实、技艺熟练、艺术语言独到,在各类创作活动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创作工程的骨干力量。对于部分表现难度较大的选题,创作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又在已有基础上推荐了一批富有经验和实力较强的创作人选,将他们吸纳进来参与创作。许多作者在接到草图入围的通知和组委会的委托书后表示:“一定要拿出不负历史和时代,能够代表个人最好水平的作品,为国家和民族的史诗创作奉献自己的智慧与才华。”

李乃蔚、李洋 李自成进京 277.5×544cm 纸本设色

历史画、历史主题绘画,就内容而言,是以历史事件、人物和史实作为基本内容的绘画;就形式而言,它是造型艺术,通过绘画、雕塑特有的表现手法来体现特定的历史主题。它不同于历史文献的直译,不是通史展览中藉以说明内容的插图。因此它既是历史的,又是艺术的。历史画创作贵在立意和切入角度的选取与把握,它要求作者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既要深入了解历史,又要准确地、艺术地呈现历史。而以历史为题材的艺术创作与历史画创作的差别在于:前者的历史主题只是创作媒介,艺术家完全可以凭借个人的理解认知和审美趣味,用个性化的方式自由演绎;而后者则需要有明确的主题内容限定,严格的历史史实求证、严谨的创作态度以及经得起历史拷问的、或“情景再现”或“凝缩表现”式的完整艺术呈现。

由于无法改变的历史规律和难以逾越的历史局限,指望每一个从事历史画创作的美术家拥有亲历历史的感受几无可能,这就要求作者去发掘和占有尽可能丰富的文献典籍资料和相关形象素材,读懂并理解官修正史和民间野史的相关文字记载,研究彼时社会文化背景、乡肆俚俗、坊间逸事,查考各式人物传记,搜集尽可能丰富的历史图片资料,藉以酝酿、想象能够体现历史氛围及人物活动的意象。然而占有资料的丰富并不等于在创作中可以罗列堆砌,作者需要博观约取,智承巧索地对素材进行比较、筛选、归纳、提纯,力求活用资料、用活素材,通过艺术的手法重组、升华素材,在符合历史“真实”资料的基础上概括、假设、营造,并凝缩为最具点题效应、最能揭示主题思想的典型情节或能够打动人心的细节,并循此展开画面的构图设计、造型组合、色彩构成、人物塑造等等。

艺术家非画匠,用图画为历史造像立碑,同为“治史”之道,亦谓艺术之大道。“历史画创作工程”的入围作者们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在专家组指导帮助下,认真研究所能搜集到的典籍史料,深入理解并寻求准确把握表现的角度,不断深化对历史主题内涵的认识,将集体(专家指点)及个人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和对艺术品格、精神价值的追求,自觉地贯注到对历史风云、文明进步以及艺术形式表现的创作实践中,向着每个人心中的目标高地努力登攀。作者孙景波为了创作好《贞观盛会》,不辞劳顿多次深入实地查考历史建筑原型,与专家多番探讨唐式建筑结构特点和大型朝会活动典仪的合理性,用心收集古代西域各国人物造型和服饰资料,做了大量文字、图片记录和案头笔记工作,为的是最优化地再现宏大的历史场景、展示盛唐气象。王宏剑是一位修养全面、技艺高超的著名油画家,他创作的《楚汉相争·鸿门宴》以历史上楚汉相争为背景,为了艺术表现的真实性,他借助搭建模型手法以设计、组织情景再现的逼真场面,力图还原想象中的历史真实。而王赞、潘鸿海、郭北平等作者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仰韶彩陶文化》则需要依凭有限的考古出土文物和文字记载,充分发挥想象和逻辑推衍,以期再现先民部落的自然生活情态。这样的创作主题在给了他们限制的同时,又为他们敞开了自由想象的空间。美术家所需解决的,就是在这个有限的空间中,如何艺术地罗织起“真实、可信”的历史场景。如果说跨越历史数百年、涵盖了各类门派的《中华武术》,为作者胡永凯提出的是如何以高度概括、凝缩的手法,既要表现中华武术的多样丰富性,又能体现不同门派历史渊远流长的难题的话,那么《王阳明心学》则是考验作者孔维克如何通过绘画视觉形式呈现“心”的精神性抽象因素,体现中华文化思想理念。更不必说《屈原与楚辞》中,那瑰丽恣肆、极富文采和想象力的辞赋《离骚》中跌宕变幻的内容情节,如何通过画面组织恰当地与历史人物互为映衬呈现……如此等等,历史的艺术和艺术的历史问题在考验着艺术家的智慧。为了能够体现创作主题内容的准确性,为了能够将美术家的主观意图和专业擅长与主题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在专家们的指导下,作者们普遍数易其稿,有的十数易稿,推倒重来,再推翻、再重来,可谓是殚精竭虑、精益求精、寝食俱忘、全力以赴。

艺术创作,如果说草图阶段可以凭借造型生动、形式新颖和感觉丰富的氛围渲染博取专家认可的话,那么素描稿的细化、正稿的放大,所有局部细节的深化表现对作者能力是更为重要的考验。而从草图到最终作品完成,后续环节众多,哪一个环节功夫未下到、力所不逮或有所疏漏则瑕疵立现、难以掩藏,任务同样艰巨。艺术关乎技术,但它是高于技术或技巧的心灵、思想与精神的创造。笔墨色彩的技巧是画家的必备功夫,然而过于倚仗笔墨色彩,则必拘限于笔墨色彩。艺术在技术主义的机械语汇中难以揭示历史的生动性及其内涵的多义性,因此,技术在这里必须服务于塑造刻画历史形象和故事的内在精神与象征意义。一切终将凭作品说话,而作品的深度则依凭艺术家的思想深度。

袁庆禄 史可法殉城 211×412cm 版画

尽管作者们具有追求创造经典的强烈意识,主观意图为着创作精品力作,并且在研究、借鉴、学习中外典范艺术方面都做着不同程度的努力,力求处理好主题内容与个性化风格语言的关系,但大部分作者都难以在短期内超越自身的局限。组委会和专家组清醒地估计到创作工程遭遇的瓶颈问题,也吸取了近年来群体性大型主题美术创作活动的经验教训,有目的地加强了对创作过程的指导、管理和服务。但是这种“加强”绝不是违背艺术创作规律的“横加干涉”,而是在创作的史实依据、点题立意、时代氛围的把控和器物服饰的表现诸方面,尊重历史学家的意见。在艺术处理、技术表达方面尊重作者的原则,在沟通切磋中帮助作者规避低级错误、常识错误,以利改进、解决问题,在管理服务过程中增进信息互动和状态掌控。同时针对部分确有难度的作品,创作指导委员会派出专家组分期、分批、分片区深入到作者工作室辅导创作,共同研究、探讨问题,给出建议、化解难题。在无数次的画稿观摩讨论中,共同会诊作品草图,面对面与作者交流沟通,专家们不循情面、严肃认真地发表意见,有的十分直白犀利,而作者可以当堂陈述辩白,申言己见。讨论的气氛时而尖锐对立,各执一辞互不相让;时而坦诚相向,和风轻言,彼此理解。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对国家负责、对艺术负责、对历史负责,一方悉心提示,一方虚心听取,使作品质量一步步获得提升,体现了难能可贵的学术风气和良好的创作态度。

五年,对于倾心打造一件传世作品而言,时间仍嫌不够,然而对于需要全身心沉潜于课题钻研、艺术探究的创作实践来说,这应是不菲的光阴投入。

1800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历史画创作工程”的作者们以匠心独运的构思、严谨刻苦的创作劳动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创作完成了这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史诗作品。并且在艺术的历史情景再现、史实凝缩表现、个性化风格语言铸造和精神境界开拓上达到了多年以来的较好水平,弥补了历史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空白和缺憾。设若加以总结,似具以下特点:

1.鲜明的中国文化立场,中国艺术风格、气派

中华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未曾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为深沉的思想内涵和精神追求,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曾经做出过、并将继续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绵延数千载、跌宕起伏的中华历史是一部曾经激励了无数代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文耆智者为之奋斗的壮阔史诗。将之呈现为一部视觉图像的艺术史诗,立足中国文化立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关怀、教化功用,创作能够传递文化精神力量,增强国人自信与底气,再铸国人灵魂的传世精品,以中国艺术形式言说中国故事,彰显中国形象,成为百年以来处于文化发展最好历史机遇中几代美术家魂牵梦绕的愿望。因此,当“历史画创作工程”的构想一经推出,美术家参与热情之踊跃为多年来国内美术创作活动所少有。在完成通过专家验收的146件作品中,不仅中国画、雕塑等作品丰富、饱满且具张力,既便是外来绘画形式的油画艺术,也在此次创作过程中以体现应有的本土化、民族化、中国化特色为每个作者所自觉追求。更为有意义的是,“历史画创作工程”的规模、数量和方式在东西方艺术创作历史上绝无仅有,而且其历史主题的连续性、内容覆盖的系统性、艺术呈现的完整性也堪称在世界同类艺术创作活动中所少有。

2.现实主义精神与写实主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等诸种艺术形式兼容互补

自百多年前西洋写实主义艺术和油画艺术传入中国,使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主题绘画得以成为绘画之重要种类渐次发展以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相结合的艺术作品即在中国本土广为接受。现实主义作为艺术创作的价值理念,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反映现实社会、本质上主张积极进步的精神旨归。现实主义手法的历史画创作注重细节对象、生活内容的“真实”和表现的“深入”(因逼真而易于识读)。那些中外杰出的现实主义历史绘画,通过感人心魂的细腻描绘,表现历史事件和事件中的主体—人,从而揭示主题的意义与价值。而浪漫主义、表现主义手法的历史画创作则能够释放美术家的主观想象和创造才华,使主题在不脱离史实的基础上,将形式、技艺和色彩的表现力推向最大化。现实主义精神与写实主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兼容结合的方法为美术家提供了创造“第二自然”(歌德语)的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性,并将之发挥到极致。在具体创作过程中,作者们依凭各自所长,又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古典主义、具象写实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表现主义和现代主义跨时空等多种元素并充实到作品中来,收到了异曲同工、各得其妙的效果。又由于历史画兼具某种教科书功能,作品将陈展悬挂于博物馆,需要与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建立起识读的互动渠道。因此这就要求作者在保持个性化风格特点的同时,以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上乘的造型艺术水平和准确的主题内容阐释方式与观赏者找到“对接”的感应点,值得称许的是,作者们的努力获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

3.凝聚集体智慧,凸显艺术家个性风貌

通常情况下,美术创作完成从构思创意到作品成型的全过程,并且特重形式新颖、技艺独到,即便多人或集体合作也必以一人为主进行。而在创作过程中,经受来自他人的各种评议指点,常常会被质疑或指斥为违背艺术创作规律、干涉作者权益而鲜少为作者接受。然而此次的历史画创作,对于作者修养学问、学识技能乃至表达能力的要求是任何个体自发而为的作品创作所无法相比的。

“历史画创作工程”作品的要求与作者既有的学识积累、专业能力和主观意图大多处于不对称状态,这就不得不借助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通过专家的参与指导来共同辅助一件优秀历史画作品的诞生。

“历史画创作工程”从前期的选题筹划到指点帮助作者避免出错走弯路,深入理解主题内涵、准确使用史料,熟悉历史背景、选准表现切入点到作品中具体的人物造型、器物道具、场景礼俗、时代氛围表现等等,历史学家、考古专家均投注了大量精力,做到了有问必答、有求必应。而多位资深老艺术家又对如何艺术地表现历史主题,如何下对功夫,以至主要人物形象刻画处理、画面组织、色彩表现等等都毫无保留地给出参考建议。他们在每一次观摩讨论中诚恳表述意见,其知无不言、坦率中肯的态度犹如对待自己的作品,直令众多已成就卓著的美术家作者至为感动,并认真吸收采纳,以充实完善作品。无论从何角度论,“历史画创作工程”是充分凝聚并体现了专家、学者和作者共同的智慧才华,而由美术家在画布上执笔完成的创作成果。

杨参军、卢家华、郑泓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270×436.5cm 油画

4.多画种、多面貌、大体量

与以往历史画创作技法、材质多出于中国工笔画、油画和单体雕塑不同,此次历史画创作的画种扩充了版画和多人物组雕、浮雕、类装置形式。这是因为版画作为重要的美术形式之一,近年来在国内诸多主题性大型美术创作活动中彰显了丰富的表现力和承载可塑性。版画家通过多版拼接、母版展示等手法大大增强了版画艺术的视觉效应和形式张力。此次历史画创作有17位著名版画家担纲作品创作,他们充分挖掘材质潜力和技术语言特色,取得了超乎预期的效果。如邱继德的《雕版印刷》,代大权的《唐宋八大家》,戚序等人的《中华营造法式》,赵宗藻、蔡峰等作者的《中国传统四大节日》等作品。而通常以历史人物肖像为主的雕塑,此次也推出了除人物圆雕以外的组合性群雕、浮雕形式的作品,以多人物组合到情景组合、具装饰意味的壁雕等,增强了人物和由人物展开的历史事件的丰富性。在风格多样的国画、油画作品中,作者们更是力求在画面结构新颖独特基础上吸收更多不同的形式语言和表现技巧,除糅进了前述自古典主义以降至现代、后现代主义诸种流派手法的同时,还融入了风俗画、壁画和装饰绘画的多重元素,为的是极尽所能,使作品得以最完美地呈现。

由于此次创作工程完成后的全部作品将长期陈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主厅和各回廊中,应博物馆陈列的整体规划设计,馆方对作品尺幅的要求都在原有基础上增大了体量面积,相当数量作品的体量加大了50%甚至一倍以上,是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画幅,这不仅是工作量的增加,体力投入的增强,也是对作品的质量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啻是对作者的一种能力的进一步考验。而能够在国家殿堂中陈列的视觉艺术品,是为国之鸿宝,堪比重器。参与创作的美术家都深知这份荣耀的来之不易而毫无怨言,无一提出非份要求和报酬索取,都以负责任的态度按期向国家交出了代表自己最好水平的答卷,令人感佩。

许勇 郑成功收复台湾 508×380cm 纸本设色

从能够查考的中国美术历史延续至今,尤其是史料记载日渐充裕的近代以来,中国绘画的记载似乎鲜少表现历史、历史事件的作品。古代早期的人物画因多注重于歌功颂德和劝诫教化功用,故较少进入艺术史家的视野而给予应有的位置。宋元以后随着文人士夫画的兴盛,人物画,特别是反映现世社会生活的绘画和主题性历史画受到贬抑冷落,渐趋衰微。因此中国艺术史中彰显人的价值、关注记述社会发展历史作品的介绍显得至为单薄,美术作品中张扬人的精神和宏大叙事展现亦见弱于对技法的关注,这与西方艺术史中所体现的人文价值观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中古及近代以来的中国美术史更像是一部绘画艺术的风格史,这不能不是历史的遗憾,也是人为造成的缺憾。以降及至新中国成立,这种历史的缺失从根本上开始得到扭转。文艺反映社会、关注劳苦大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思想引领着现当代美术家关注人、关注生活,一大批优秀的人物画作应时而生,与时俱进。而始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红色革命历史画创作活动则促进了历史题材绘画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人的文化自信、自强意识日益提升,建构文化大国形象、表现民族辉煌历史的呼声和意愿不断增强,当其时,运用多种艺术形式表现中华文明历史的构想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这种文化建设和文艺创作的需求性和必要性,建立在富裕了的中国人民需要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而非仅止于文化娱乐消费;建立在国民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对家国历史的真切认识和思想觉悟;建立在国家鼓励文艺家创作更多反映民族史诗的精品力作以教化民众;建立在当代中国应当为人类文明贡献新的文化财富的基础之上……

施大畏、施晓颉 平定三藩之乱 332×554cm 纸本设色

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杰出的历史画和历史题材绘画艺术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不亚于一部翔实丰满的文献资料和史籍遗存。观众通过阅读文字来获取国家民族历史的想象与认识,而徜徉在博物馆和历史的艺术长廊氛围中,他们可以通过图像与历史神交,而更为贴近历史的“真相”。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动着艺术思潮与审美理想的变迁,艺术家将彼时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审美感受贯注到作品中,从而映现出特定的时代精神烙印与标志,因而也造就了作品的时代性。那些经过深度思考历史与现实而展开想象的翅膀,那些表达了大多数人的理想愿望和社会进步要求的作品,通过精湛的艺术处理和精妙的技术描绘得以流传下来,成为被无限延伸的思想和精神财富,成为我们一再诵读的经典。它们穿越历史尘烟、经受时代叩问,既使是斗转星移,时光流逝,那些体现了超凡想象力的经典艺术,让今天的我们一旦重睹,仍将在心中激起情感的波澜,在观赏艺术的过程中阅读历史,从而激发灵魂的观照而铭记终生。因此,要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的精神图谱,难道还有比认识描述历史的图像更为直接的吗?

文化和文化财富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同理,对于博物馆、美术馆仅有百年历史的当代中国来说,指望通过几代人的努力,通过几次成规模的创作活动,希图完成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的艺术创作和达到西方同行经历了数百年积累而成的规模,既无可能也不现实。当然我们确实可以加快建设的脚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制优势创造了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条件,但仍然需要一批又一批有志于此的觉悟者参与,经过一代又一代持续不断的努力,并且经受住历史的筛选淘洗才有可能达成。我们呼唤高峰作品的涌现,但那一定是经过历史的验证和后世的评价,而非来自于同时代可能掺杂了各种功利色彩和世俗因素的过誉。“历史画创作工程”的作品虽然经过专家评审验收得以在博物馆赫然展示,仍然也有值得反省的缺失和应当吸取的教训,那就是即使是在政府大力支持、社会积极关注、创作氛围空前自由、创作条件足够优裕的当下,历史画创作也会受作者自身学养素质的局限,创作态度、创作能力的影响:或精力投入不足,或前期案头工作欠缺、学问功夫未能下够,或后期制作中的力所难逮、过犹不及等等,留下这样那样的瑕疵和无可挽回的遗憾,将留待历史和观众的公正评价。

“历史画创作工程”的告一段落,并不意味着中华文明历史题材艺术创作的结束。它应当形成开放的格局,欢迎后来的青年艺术家和专注于此的美术家们积极加入持续的精品创作和经典创造。即便是历史中的同一题材、体裁,也欢迎后来者以不同方式、形式的演绎阐释,一如东西方艺术博物馆中大量同类题材的复性表述与复数描绘。重要的是,需要有更好更多优秀的历史画作品充实、递补,置换并增色国家的文化殿堂,继续在中华文明历史画卷中留下当代美术家浓墨重彩的艺术篇章和文化奉献。

(作者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范勃、郭祖昌、罗奇 广州十三行 610×380cm 油画

广廷渤、吴静雨、刘剑英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472×670cm 油画

赵建成、赵浩然 民族会盟·七溪会阅图 473×670m 纸本设色

周吉荣 北京古观象台 270×440cm 版画

吴云华、高阳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471×670cm 油画

戴宏海 乾隆南巡 271×440cm 纸本设色

张敏杰 《四库全书》与南北七阁 282×501.5cm 版画

拉巴次仁、平措扎西、次仁旺加、周荣生、若希、白嘎力、郐振明 三大英雄史诗 473×660cm 纸本设色

王颖生 中国京剧·徽班进京 268×448cm 纸本设色

宋雨桂、王宏 黄河雄姿 160×380cm 纸本设色

赵宗藻、蔡枫、孔国桥、于洪、周崇涨、鲁利锋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242×480m 版画

许钦松 长江揽胜 480×680.5cm 纸本设色

曾成钢 中国神话传说 110×100×250cm×2 雕塑

责任编辑:韩少玄

猜你喜欢
创作历史艺术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纸的艺术
新历史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创作随笔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