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蕾
一进入公历十一月份,就有一种清旷淡远之味,在灰柳白雾、烟波茫然间,在日渐凛冽的风音里,带着冬讯的冷气,便淡淡地晕了开来。直到水面凝结,冬虫匿迹,雨滴砸在地面,砸出小簇的冰渣。人们用指尖拈过后,惊喜地互相告知“下雪啦”,时光,方才真的入了深冬。
十一月里,有“立冬”“小雪”两个节气。
立冬三候:“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浑见天寒地冻的景象。小雪三候:“虹藏不见;天气上升地气下降;闭塞成冬”,演绎的又是一番万物凋败灰沉,犹如灰白色琉璃碗倒扣的面貌。节气里关于三候的描述,完美地概括了该时节的自然特色,这是古人的智慧。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汉族人民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在那个以桑农之事定义基本经济格局的年代里,春分、夏至、白露、霜降、小雪、大寒……二十四节气的每一帧名称,都是对岁月的诗情概括。
随着社会经济格局的改变,节气逐渐从农民熟稔于心的补充历法,衍变成被更多人关注的传统时令。因为二十四节气的迭进,气象、风物的转换更有仪式感,使得每个日子都显得立体,也更有层次。
如今,认真过节气,成了生活中一种美好的仪式。春日踏青观花,夏日游湖熬豆,秋日摘剪桂花酿蜜,到了冬日,则可朵颐水饺,临窗煮茶,远看雪山近赏梅了。十一月的美,美在雪意未盛、天地明亮,食物温醇丰美。
过了立冬,吃食就格外郑重起来。秋冬之交,“交子之时”吃饺子的习俗由来已久。“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立冬吃饺子亦是一种仪式。这一天,熬一大锅山药排骨汤,文火煨出悠香,茶壶煮着柚子蜂蜜茶,大白菜洗净剁碎,拌以肉糜、香菇丁、葱蒜末,淋一遍姜汁,不紧不慢地包饺子。锅里的鱼头豆腐在嘟着小小的气泡,秋日里酿的桂花蜜酿浇了甜藕……美食入喉也就一瞬,但为了那一瞬,多少人愿意拿出一下午的时光来成就呢?友人在立冬日来看我,捎来河畔的芦苇插在瓶中,看我囿于厨房煞有其事,笑我有“资本家”情怀。
“若说这是情怀,可你看这情怀背后哪需要多少资本?寻常吃食寻常烹调,不过是一份闲心而已。”
“所以说闲心可贵。”友人郑重其事地说。
“不偷懒,认真过日子,闲心也是平常心。”学生时代认真读书求知,工作以后认真钻研实践,私密时光里认真做自己,和自然对话,向自然风物学习治愈的智慧,这就是二十当头的我,对自己的期许。
过了立冬,冷风淅淅草木萧瑟,大地上的自然风物被彻夜的北风拂去了生机,满树满陇的霜色,更衬托出天地之间的明亮和洁净。宋朝诗人紫金霜写立冬有名句:“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窗临残照的景况,我在故乡的院中有过难忘的体味。
彼时,流风回雪初歇,南方小镇的山岚间白云出岫,下午三点的阳光穿过云层,映着雪色的光亮,照拂着安静的小院。白日里的万籁俱静像一幅水墨画,形骸皆白的枣树是水墨画的点睛,宁静淡泊的古典意境在那一刻浑然天成,颇有美学赏读意义。
恰巧我坐在一楼的窗边,百无聊赖地翻书。恰巧抬头望外,所见皆是天地间清朗明亮的光,心中淤积的块垒即刻显得矫情。大自然不止留予我们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还有雪后乍晴、残阳斜照的琉璃光感。人之难解的心事,放逐于自然中,顿时显得渺小而轻微。
“人生很吊诡的地方在于,你最动心的时刻,往往都是在你还没准备好的时候遇到。”在这一场初雪前,这句话用在我身上,有出乎其神的精巧。近三年,一入冬,关于进山入寺挂祈福袋、沿路拍下山径雪景的想法便萦绕脑海,影视镜头中美好的山中飞雪是我心心念念想要一睹的风景,然而每一年都落空。但自那日临窗夕照,雪映空院,我便想说,虽人生吊诡,转机却在不经意间不约而至。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就像是少女们的一个梦,代表着洁白、纤弱和美好,是冬天的仪式。诗与歌、镜头、茶座、花朝时节的行酒令、踏山行,皆是生活里的仪式。而古人为了使雪景更美,特意刷红了长廊,在郑重的仪式中又捎上些许的情意,无需言语,便看到了浪漫。
所以,当你匆匆走在十一月里,若遇雪天,请抬头看一眼那纤细温柔的白雪,那细微的簇簇,是曾在遥远湖泊里,安慰夜泊旅人的波光;是曾在萧瑟时光里,点亮夜色的盏盏星灯。细细体味,那份淡然和光亮,便轻易入了心,冷却掉心中的燥热。
十一月,于我而言,是“立冬”日的一碗热气腾腾的水饺;是“小雪”日揽天地之光,临窗远望的风景。人与自然的互动,便是通过节气的契机,彰显出来。
世界仍是车水马龙,年轻人关注潮流,长辈们欲说还休,节气是书中的词,却不该只是书中的词。我愿意将“为雪朱廊”的情意放诸于节气中,慢读岁月,过好每一个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