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邹明君
浅谈太极拳的心静与体静
文/邹明君
到底心静还是体静,长年习练太极拳的学员大都存有此困惑。部分拳师撰文曰:“做到完全的心静根本不可能,体静或许还可以达到。”真的如此吗?
那么,就让我们先看看太极拳的拳理拳论是怎么说的。“内劲发源于丹田,以脊柱为轴心,转换于腰隙两肾,通过旋腰转脊,上行则为旋腕转膀,下行则为旋踝转腱腿,缠绕运转达于四梢……先在心,后在身,以意行气,发于丹田,运行骨缝之内,由骨缝运于肌肤,贯注于四梢,复归于丹田,缠绕往来,轻灵圆转”,由此产生一种绵软而又沉重,外似棉花、内如钢条的一种劲,而功夫愈深,内劲质量愈高。
真正的静态,是在拳理拳架娴熟、身心高度熟练一致的前提下,呈现出的静态态势。即行拳走势均匀,通体上下、内外、左右配合得当,阴阳虚实、周身合度。在松、沉、匀未达到某种熟练程度之前,静态的态势将不会到来,心静与体静纯属纸上谈兵,其中况味非苦练不能体会。
初学之人不可能达到静,因为太极拳功夫内涵丰富,法则细腻而庞杂,既要注意外形上的要求,还要注重内里的要求,最后要达到心意上的要求,还要肢体上达到松沉,都要做好谈何容易!在练拳中遵守全身上下的种种要求,协调配合起来已属不易,静上再求,根本不可能,不要说心静,连体静都是奢谈。
在这里,体静是指在太极拳行拳过程中动中求静的现象,与心静的要求似有不同。我们知道,练好一整套太极拳架,不仅需要肢体外形上的行拳走架——动功,更需要内在的体悟,动中求静。动是因,静是果,动静所倚,互为依存。
心静指思想上排除杂念,气沉丹田,全身松沉,以意为统帅,意到气至,劲力相随,即拳论上所讲“刻刻留意在腰隙,以此协调周身完整一气,引进落空,沾黏连随不丢不顶,随曲就伸,虚实转换之机,完成松沉轻灵,不挂一丝强力”。
故,丹田是使人产生松活弹劲的源泉,它可以滋养人的精气,补给人体内分泌必须的动力——荷尔蒙,以此来调节身体各组织、神经系统、经络血脉,维持人体最基本的新陈代谢,增强生命动力。丹田亦为内家拳根基。太极拳鼻祖陈王庭称丹田为“太极核”,其具体位置在脐下1.5寸小腹处,盆骨之内,膀胱之后,骶椎骨前,此处网罗了人体肌肉、筋膜、神经丛、性器官等重要脏器,是生命活力的发源地。以意领气,意注丹田,可调动丹田真气产生与四肢、躯干动作一致性的能量,故拳论曰:“内不动,外不动;腰不动,手不发”,气易鼓荡,带动肩肘、踝膝旋转做圆弧动作,从而通达任督二脉,打通大小周天。
由此可见,打拳伊始,心不能入静便无法凝神聚气,便体会不到内气充盈、由内领外、静中求动、一动无有不动。内动产生外动,内不动则外不动。动静之间,以腰为轴作圆弧运动,从而提高大脑皮层与下腹部器官的对应活动,使气敛入骨,达到还精补脑、强健人体的效用。
心静说到底,系指大脑专注于丹田处,并与之呼应,如远眺处的深邃大海,寂静宽广,平稳不惊。
似乎静也只是一种自然的静态,是整体姿势的自然配合,全身归一、紧凑。有的人表面上好似在安静地打拳,却并未按拳理行架走势,上、下、左、右、前、后行动不合拍,内外不合,上下不相随,松的感知没有,肢体高度紧张,思维高度紧张。静,不是刻意追求的,是心神与体态的和谐一致、神形合一。
故心意为主帅,肢体为副帅,心静才能体静。那种把心静与体静完全割裂开来的做法,是混淆了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对太极拳理含糊不清的结果。
心静才能体静,心静与体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编辑/张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