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伟
(南京工程学院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1167)
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的研究
朱 伟
(南京工程学院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1167)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项目来源于民间,需要经过学科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转变。其中高校作为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重要阵地,不仅对于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有重要作用,而且可以有效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最终回馈到社会,形成可行的发展模式。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充实到体育课程中,对于构建中国特色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有重要的里程碑作用。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不仅符合法律、法规、政策的需要,而且是突破当前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瓶颈的最有效的手段。
1.1 民族传统体育概念
民族传统体育的各种运动形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不断发明创造出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体育活动行为,它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衍生,又大都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和各种新文化的洗礼。曾于久教授认为,所谓民族传统体育,是具有共同种族、共同生活习惯和思想意识的人群生活共同体中开展并流传的,具有历史相对稳定形制和本民族特色的体育及近似的体育文化活动。国内对这个概念的界定虽不太一致,但不外乎这3层意思∶(1)体育的,是指这类活动项目或运动项目都具有体育的特性;(2)传统的,具有历史继承性,是世代相传的;(3)民族的,主要表现在它的民族文化底蕴上,它的运动项目来自特定的民族,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传统、民俗习惯、民族风格。
1.2 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1.2.1 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性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注重修身、养性、养生、调心等,这些有助于人们身体锻炼,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并且活化身体各器官的机能,显示它很强健身性。例如,“天人合一”“阴阳法则”“静以养生”等传统思想的精华阐释了它的本质,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项目也都体现了古人的健身意识。
1.2.2 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娱乐性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多是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有的是为了战胜自然环境,如马技、爬杆、溜索;有的是为了锻炼生存技能,如射箭、叼羊;有的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侵害,如摔跤、角抵;有的是崇尚宗教的演绎,如高跷、乐舞等。伴随着这些项目的历史延续和发展,其不断融入很多竞技、娱乐的成分,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舞龙、舞狮、赛龙舟、蹴鞠、投壶等,成为富有竞技、表演、娱乐等功能的民族项目。
1.2.3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属性
奥林匹克运动风靡全球,展示的是“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传承的是古希腊文明的文化衣钵。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中形成的人文思想,如《易道》主张的“天人合一”,儒家学说中的“人附天数”的理论,“《易》以道阴阳”“生生谓之易”,养生气功的“精、气、神”理念,道家的“贵阴好柔”“致虚极,守静驾”等价值观,给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打上了深深地中华民族精神的烙印。它们都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思维方式的延续和发展。
1.2.4 民族传统体育的因地制宜
由于我国的民族众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因地而异。但是无论是学校体育的开展,还是全民健身的需要都应该尊重地域性的差别,保证能够融合到大众中去,发挥其本应有的价值。例如,北方开展摔跤会引起受众群体的好评,而南方的龙、狮、舟类项目更受欢迎。只有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才会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良性发展和逐步提高,避免盲目跟风。
1.3 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
1.3.1 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的价值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的构建,既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又要立足社会转型期的转型效应,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立足民族传统体育的前沿,包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世界民族传统体育范畴,为具体的特色课程建设实施把握好方向;(2)体现民族精神,民族传统体育根植于各民族大众,具有天然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具备培养民族精神的独特优势和价值,也是特色课程建设的原则;(3)塑造健康品质、强健学生体质;(4)拓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丰富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满足全民健身的需要,拓宽文化认识,建立体系化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增强中、西方体育的比较优势。
1.3.2 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的内容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内容的制订需要遵照以下几个原则∶(1)符合民族的、传统的、体育的要求,坚持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的本质归原;(2)符合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的要求,逐个阶段充实其内容,不盲目跟风;(3)符合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的价值的要求,既注重本质归原、逐阶段充实内容,又考虑其现实效应和社会效应。
1.3.3 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的实践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实践,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搜集、挖掘、整理及相关人员的培训都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只有使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科化、制度化、科学化之后才能有效地运用到实践,所以在特色课程的建设阶段需不断地将民族传统体育推向完善;课程的教育只是一个跳板,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但是这个跳板的高度也决定了学生以后的发展空间,所以如果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搞得好的话,就为学生的终身健身打好了基础,有效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最终回馈到社会。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哲学原理之一,同样适用于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的思路,即用动态的思路去发展。进一步弘扬、继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既需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又要坚持与时俱进。
2.1 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的发展模式
在日益注重自身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应牢固把握主导方针,开展“终身体育”,注重“全民健身”。高校为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的开设提供支持、保障和优良的园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必须依靠高校教学,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2.2 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的思考
2.2.1 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只有首先从思想上认同了,才能付诸于实践行动,才能主动要求去克服面临的困难。因此,要注重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的理念和效应,宣传优秀的民族理念,开展相应的特色活动,如民族传统体育竞赛、民族传统体育俱乐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网站等,达到巩固、提高的作用,实现其效应。
2.2.2 因地制宜,加强相互交流与合作主要是通过各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设特色和实际情况,互相交流或引进部分掌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师或学生,建立教研室,为长期的合作提供一个平台,并做好计划和筹备教育投入。在现有教师中选取有条件的教师参与学习和进修,充分挖掘和整理课程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手段、建立规范的教学评价和考核机制。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的教师要尽快适应到新的教学环境,找到正确的角色定位。
2.2.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已经滞后于其他的课程教学,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注意力转移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上来。这些对于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改进教学方法是首当其冲的挑战。如果继续沿用陈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势必与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的教学目的渐行渐远。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可以结合一系列有关现代科学锻炼身体的教法和学习的方法,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优势条件,如音频录制、多媒体网络教学等,激发学生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
2.2.4 组织形式多样化、内容多元化民族传统体育特色课程应该有自己的教学形式,可以尝试不同的组织形式,而不是继续固守在老师前面教,学生模仿学上。教学内容可以融合多个项目,因为有些民族传统体育本身的内容较少,不可能单列为一门独立的教学课时,可采用关联较大的项目合理融合。
2.2.5 学科化、制度化、科学化
如要保证民族传统体育项特色课程的顺利开展,必须要有学科化的理论保障,避免走弯路;形成制度化可以防止走马观花式地推出了一系列的项目又瞬间废止;动态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化的有力保证,只有这样才会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又坚持与时俱进。
[ 1 ]倪依克,邵晓军,张自治.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 J ].体育科学,2005(1):56-60.
[ 2 ]张健,龙佩林.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先进民族体育文化的构建[ 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5):61-64.
G85
A
1674-151X(2016)11-059-02
2016-09-05
朱伟(1981~),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