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教育,只是看上去很美?

2016-11-29 17:29新作文
新作文·初中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丁俊晖台球上学

新作文

当我们在学校里被书山题海轮番轰炸时,是否幻想过有一天能自由自在地学习,甚至起床、作息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比如在家上学这种教学方法,早已流行开来:在很多家长费尽心思、花费重金,要把孩子送到名校的时候,有些家长却“离经叛道”,把学生带回家,自己培养,选择个性化的定制教育。

在应试教育巨大的压力面前,是什么让家长如此选择呢?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现行的良好教育环境和教育体制,完全能够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特立独行地在家上学对于学生并无多大意义,反倒有哗众取宠、炒作作秀之嫌。目前来看,一些接受定制教育的学生们,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取得了某种成功,也有些学生却不得不屈服于现实。个性化教育和大众化教育到底孰优孰劣,人们莫衷一是。那么,它究竟有哪些优势?与传统教育相比又有何弊端呢?

★案例

成功者:不拘一格造就台球传奇丁俊晖

8岁打出斯诺克台球第一杆;10岁打遍老家江苏宜兴无敌手;11岁单杆打出118分;15岁获得亚运会斯诺克台球比赛金牌和世界青年斯诺克比赛冠军;16岁转成职业选手赴英国参加世界台球职业巡回赛,连续两次击败了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马克·威廉姆斯,成为世界职业台球界首位持外卡夺冠的球手。

他就是“台球神童”丁俊晖。

丁俊晖,1987年出生于江苏宜兴,父母经营副食品生意。父亲丁文钧就是一位台球爱好者。一个偶然的机会,丁俊晖拿起了比自己还高的球杆,站在木箱上,将一个高难度的球送进底洞,从此,稚气未褪的他便和台球结下了不解之缘。

“台球神童”的培养方式,不走寻常路。

丁俊晖在台球上进步神速,然而,沉迷于台球也让他学习成绩下滑极快。丁文钧竟然做出了一个让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让丁俊晖退学,专心练球。举家从老家迁到上海,又从上海迁到广东东莞,目的只有一个:支持儿子打球。在其他同龄的学生还在学校里朗朗读书的时候,丁俊晖已经开始奔波于各个赛场。

面对亲戚和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质疑,丁文钧表示,自己不是不希望儿子念书,但是读书不是获取成功的唯一道路,如果儿子有别的方面的才华,为什么硬逼他读书,不让他在自己喜爱的领域里施展才华呢?丁俊晖也认为,如果没有当年的退学和南下,就不会有自己的今天。

失败者:“民间教育家”不得不向现实妥协

最近,一个名叫孙常恭的“民间教育家”,突然成为了众多媒体关注的对象。原来,早在2007年时,身为人父的孙常恭就发明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教育方法:不仅不让女儿学数理化,甚至还让女儿退学,改学礼仪和国学……

他的理由是,他看透了中国的教育,如果让聪明的女儿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成长,最后只能上大专。而如果采用他的教育方式,则会更有利于孩子们成才。他说,他的教育方式能把孩子培养成礼仪和国学大师,而且能让孩子15岁时就达到大学生的水平。

据当年的报道,孙常恭的女儿在这种教育的“改造”下,两年里变得非常懂礼貌、孝顺,也很自立自强,知识面也很广。而孙常恭也被当地教育局请去给其他家长做培训。

但孩子的母亲却发现女儿离开了校园后变得非常孤僻,并且只对父亲言听计从。于是在激烈的争吵后,孙常恭不情愿地把女儿送回了学校读初一,但仍然要求学校不能教女儿“数理化”,只能学文科……不久前,孙常恭说,她女儿今年已经19岁了,但女儿并没有成为礼仪大师,而是在上大专。而他如今也没有再用当年的教育方式要求女儿。

★剖析

个性化教育利弊谈

益处一:可因材施教

学校教育偏向于功利化,竞争压力也大,抹杀了学生的个性。而“在家上学”,由父母做老师,可以更好地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设置课程,不拘泥于任何一套教材,教学也更个性化,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教育方式和孩子的学习方式更加自由。

益处二:可保护孩子天性

一些父母认为,不希望孩子过早地被灌输各种硬性知识,这磨灭了孩子原本的个性。他们希望孩子在这个年龄段能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形成做人的基本品质。结合孩子本身的天性选择自我为主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塑造性更大。

益处三:让学习变成一种快乐和享受

孩子去学校学习,每天起早摸黑,不外是听课、作业、做题、考试搏分数争排名,高低得失都给孩子和父母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家庭教育看重的是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该学习时候学习,该玩耍时候玩耍。

弊端一: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孩子的交际能力、协作能力在集体里才能培养。孩子应该要在集体里成长,父母在家里教学只是单方面的传授,但孩子在集体里可以学习到如何与人相处,以后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孩子在学校,不止是学知识,更多的是学习如何与人交流、相处、合作,学会关心他人,也有机会了解到更多家庭之外的世界,有更宽阔的视野。

弊端二:容易限制孩子更广的兴趣爱好

在学校,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老师专门负责,另—方面也能与其他同学的爱好有个鲜明对比,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强项到底是什么。个性化教育的孩子受到家长水平制约,很难做到各科全面发展。

弊端三:教学质量保障困难

个性化教育教学随意性大;没有个性化系统教学方案,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基础、方法、思维等问题;非专职教师,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知识重难点把握、知识总结提炼、孩子心态把握等方面的积淀较少,这些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大众化教育利弊谈

益处一:确保公平公正

中国人口众多,各个地区的教学资源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学校教育虽存在弊端,但却能为中国各个地区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教育模式,让贫困落后的地区也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应试教育考试的好处是,无论报考者有多少,只要调整难度系数,就可以筛选出值得录取的学生。这个过程不需要大量专家的参与,成本很低。

益处二:确保学生接受知识

大众化教育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通过老师的直接传授,而非像西方教育倡导的让学生自己探索,能够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应试教育强调记忆与应试,在一定程度上,课本上传授的传统文化与精髓得到了一定的继承与传播。

弊端一:学习功利化

教学只是为了考试,必然会造成不良影响。比如大家都想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让各类辅导资料的发展有了可乘之机。学生进入书店不再是为了买书扩展知识面,而是买辅导书提高应试技能。这些辅导书确实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应试技能,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益处不大。

弊端二: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

学生作业量过大,中小学生必不可缺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保障,这会影响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同时,过分强调考试也造成许多心理疾病,如恐学病、逃学病,学习反复受挫后的精神抑郁、孤僻等。而考试中的失败者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帮助,会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分化和差生面扩大。

★评论

个性化教育只能是小众尝试

何山

多少年来,现行教育制度的僵化和教育方式的陈旧,早就成为众矢之的。不过有趣的是:就在国内媒体一再抨击教育制度的时候,《纽约时报》却对中国的基础教育一赞再赞,认为在数理化等“硬科学”方面,中国的基础教育遥遥领先于美国。要知道,当中国家长对题海战术深恶痛绝之时,美国普通的高中生面对中国初中的数学题还有困难。换个视角来看,中国的基础教育也不是一无是处。

当然,中国教育为人所诟病的一点是:集中资源培养少数尖子生,而对大多数成绩普通的学生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注重解题能力,而缺乏对创造力的培养,这可能也是一些家长退出常规教育体制的初衷吧。

据报道,对于“在家上学”这件事,家长是关注的多,实际行动的少。其实这也不奇怪。毕竟在一个社会大分工的时代,有精力有财力抗拒社会的流水线生产的只能是少数人。而且仔细分析,“在家上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少数探路者能坚持多久,还要打一个问号。

首先,如果在家上学,父母大多只能充当小学阶段的老师,除了小学的语数外几门功课之外,读读《三字经》《百家姓》,就是所谓的国学教育了。再高级一点的能讲解—下《论语》,已经算难得了。但是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是9年,有条件的地方甚至在推行12年义务教育。对于非专业教育工作者的学生家长来说,很多人对于小学阶段之后的课程辅导就力不从心了。迟早还是要回归到学校教育。

其次,“在家上学”的教育内容和父母本人的知识结构关系很大。众所周知,人文类的知识,可以通过广泛的阅览去掌握,而理工科的知识,没有系统的训练很难过关。所以文科可以自学成才,但是理工科的人才,几乎全都是科班出身的。有趣的是,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往往是文科背景的父母更有兴趣打破常规,试验“在家上学”;而理工科背景的父母,往往更相信按部就班的教育体制,相信题海战术。这可谓两种不同知识背景对父母的影响。而人文背景的父母,在数理化方面能给学生的辅导是非常有限的。很多文科背景的父母,应付初中的数学题已经颇为吃力了。但如果放弃数理化的课程,这让学生以后在科学技术越来越重要的社会里如何生存呢?哈佛大学前校长劳伦斯·萨默斯就说过:讲不出五部莎士比亚剧本是羞耻,不知道基因和染色体的区别却无所谓,这种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但是在中国的现实土壤中,“在家上学”却很可能培养出严重偏科的学生。

再次,教育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养成,其中培养小孩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能力也是教育的重点。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校阶段的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英国贵族往往把孩子从小送到哈罗公学等寄宿学校就是这个道理。学校阶段是孩子一生社会交往的开始,中外都有不少父母想尽办法把孩子送入名校,就是希望学生从小能和未来的精英交朋友。这种想法虽然功利,但也不无道理。相反,从小“在家上学”的学生,与小伙伴相处的时间有限,会不会长大后出现人际交往的困难,这也是一个问题。

总之,“在家上学”的理念,折射出家长对现行教育制度的一些不满。有少数有条件者要进行探索,似无不可。但是真的要大面积推广,失败的可能性极大。对于社会大多数成员来说,还是要依赖义务教育,这就要求教育体制必须继续改革,政府必须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提供足够的优质学位。在强化中国基础教育优势的同时,尽快补上短板,这样才能让家长放心地把学生交给学校。

★结语

一些家长对个性化教育的强烈呼唤,其实更多是对创造性教育的呼唤。现在,很多家长都将教育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家庭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却受到了忽略。而研究证明,家庭教育同样不容忽视,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的研究结果证明:“直接影响学生成功或失败的是家庭教育。”在学校成为“技能和知识训练所”的今天,家庭就应多挖掘自身责任,多给学生人格和道德熏染。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大众化教育,但并不意味着学校只是我们接受教育的唯一场所,将目光投向学校外,不断充实自我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

猜你喜欢
丁俊晖台球上学
体育竞技之台球
台球
上学啦
台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