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晋蔚
长期以来,台湾当局为实现其“以武拒统”“有效吓阻”等策略,孤注一掷发展导弹,甚至不惜血本购买相关技术,暗地与某些国家开展“合作”。对于已经获得的导弹技术,台湾当局总会遮遮掩掩,企图给外界以捉摸不透的假象。然而,不久前台湾方面的导弹“误射”无疑让真相大白于天下。通过“误射”现象管中窥豹,不难发现一些台湾当局的小秘密。
台军导弹“误射”频繁
此次“误射”堪称史上最诡。“误射”前,台军方一直宣称,“雄风-III”导弹是其最新研制的超声速反舰导弹,具有飞行速度快、最大射程远等优点,相当被台湾当局看好。在“辽宁”号航母服役后,台当局把这款导弹作为其“救命稻草”,大张旗鼓地宣传其“航母杀手”称号,但也有军方人士泼冷水,称其对付航母如同“蚊子叮象”,所以该导弹的真实战斗力尚不为外界所知。
2016年7月1日8点15分,一枚“雄风-III”导弹从驻泊左营军港的“金江”号导弹巡逻艇发射出去,直飞大陆厦门方向。飞出约70千米后,洞穿台湾“翔利升”号渔船,战斗部似未触发,但造成一死三伤的悲剧。事件发生后,各方声明、猜测、分析接踵而至,主要观点有:训练管理松懈,官兵玩忽职守“误射”;装备设计缺陷,射击保险控制缺失;军内发泄不满,“使坏”导致“误射”;当局故意制造事端,倒逼两岸恢复正式接触管道,等等。7月24日,台“国防部”及海军的调查报告出炉,将“误射”原因归于导弹发射系统设计不良,没有考虑人因工程,进而导致人为操作失当;近因归于指挥系统为准备甲级操演而未遵照标准作业流程,让操作手单独留在战情室。上列机制失灵,导致准备操演时军舰配备的四枚导弹中,有两枚误设为可以发射的热弹,最后将一枚导弹误射到澎湖外海。
“雄风-III”导弹的“误射”不是偶然现象,近年来,台军因导弹“误射”“失灵”等导致的乌龙事件频繁发生,令台军方颇为尴尬。例如,2014年的“汉光30号”演习,一枚反潜火箭在马英九搭乘的旗舰不远处爆炸,场面惊险。空中战机所配备的空空导弹也全部脱靶。2011年的“汉光27号”演习,一枚“麻雀”导弹在马英九眼前直接掉入大海。2006年的“汉光22”演习,两枚反坦克导弹居然“迷路”,在陈水扁的观礼台前方仅100多米的海面爆炸,让现场人员惊骇莫名。2003年的“汉光19”演习,一枚“小桷树”地空导弹过早爆炸,一枚“标准-I”导弹失去目标,导致军方不得不取消相关发射。
台军导弹“软肋”众多
尽管台湾当局多年来为装备导弹费了不少气力,导弹数量具有一定规模,但通过“误射”事件,可看出台湾导弹技术基础不牢、训练管理松懈、问题层出不穷等诸多“软肋”。
技术基础先天不足。众所周知,导弹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集成,既需要数学、力学、飞行器空气动力学等理论基础,又需要设计构造、材料工艺、加工制造等工业后盾,还需要指挥发射、测量控制、故障诊断等业务技术。台湾导弹技术基础薄弱,其导弹技术获取主要通过外购,导弹的升级换代则基本依靠西方国家的军售,因此形成了“主战装备靠进口、维护保养靠外商”的依赖型格局。这种格局直接导致了台湾导弹技术的先天性不足。首先,岛内研发基础薄弱。虽然台湾成立了“中山科学院”等研发部门,但只能借助外方技术承担低水平的保养维护,技术水平与研发能力处于跟进状态,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军火商的打压和“国防”预算缩减的双重压力下,难以实现超越。其次,缺乏自主导弹技术。从台湾自诩的“自制导弹”,其技术均来自美国和其他相关西方国家。比如“雄风-I”是以色列“伽伯列”的仿制品,“雄风-II”是“鱼叉”的衍生型号,“雄风-III”不过是美国曾经放弃的老旧技术而已。令台军方一度兴奋的“雄风-2E”也借鉴了“战斧”的相关技术,正在试验的“万箭弹”则是美国AGM-154的“翻版”。最后,台湾导弹的整体技术相对落后。由于台湾独特的地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顾忌中国大陆的态度,不可能把先进敏感的导弹技术出售给台湾,台军只能得到二流装备。虽然台湾装备了与美国、法国的同代装备,但并不是最新型号。台军大部分导弹都采用较为简单的制导方式,命中精度不高,抗干扰能力差,飞行速度较慢,容易遭到拦截,杀伤威力有限。
“杂牌导弹”困扰台军队。由于岛内研发基础薄弱,又缺乏自主的导弹技术,这些现实决定了台当局不得不依赖“外援”。事实上,台湾当局一直穷尽心思从外国“拿来”导弹技术装备,千方百计地采购相关设备。比如,从美国购入“青峰”“天弓”和“天剑”相关导弹技术,通过军售方式获得车载的BGM-71“陶”式、机载AGM-114“地狱火”和便携式“标枪”反坦克导弹;从俄罗斯购入“昆吾”反坦克导弹技术;从欧洲某国购入“云峰”导弹技术等。这些通过外购技术拼接成的衍生品,表面上看似乎不错,最严重的问题是东拼西凑,是名副其实的“杂牌军”。
探究这些杂牌导弹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外购导弹技术值得怀疑。鉴于台湾地区特殊的地位和国际背景,大多数国家担心得罪中国等原因不愿意出售台湾导弹技术,即使个别国家偷偷摸摸出售也是其淘汰或相对落后的导弹技术;二是使用管理难度加大。因不同类型导弹在通信联络、统一指挥、组织协调、操作使用等方面都有特殊的技术要求,导弹“杂牌军”无疑大大提高了技术难度,增加了巨大的工作量;三是综合保障能力落后。一方面,台军引进的各类导弹均是外国淘汰产品,受到维修保养技术落后、缺少零部件、设备设施简陋等影响,装备保障具有很大难度。另一方面,受到经费供应不足、人员素质不高和杂牌装备等因素制约,台军导弹的综合保障能力落后。
战时处境异常恶劣。从地理层面看,台湾岛四面环海,面积有限,这些客观条件决定了战时台湾导弹的处境非常恶劣。首先,在远程精确打击成为主要作战方式的今天,台湾所有的导弹阵地、指挥枢纽、研发生产仓储设施等都将成为被对方攻击的首要目标,绝大多数导弹将难以承受对方第一波次的打击,很可能在没有发挥作用之前,就被彻底摧毁。其次,岛上作战纵深太小,缺乏远程预警,造成作战反应时间不足,使防空反导能力受到极大制约。台湾的防空导弹系统大部分没有工事,容易被对方的卫星及其他侦察手段精确定位,战时生存也难以得到保障。再次,导弹需要获取制空权才能充分发挥战斗力。由于台空军作战平台主要依赖进口,数量有限,且飞行员数量不足,夺取制空权一直是台军的难题,没有制空权的保障,台导弹将难以发挥作用。
管理松懈、军纪废弛。蔡英文上台后,台军方不断曝出丑闻。先是陆战队士兵虐死流浪狗,逼得台“海军司令”“国防部长”出面道歉,还当众被丢花砸脸,岛内媒体评论“一只狗打趴国军”。接着又发生号称“航母杀手”的“雄风-III”导弹“误射”事件,再次暴露出台军在指挥控制、组织监控等方面的巨大漏洞,说明台军内部存在严重的管理问题,也凸显出士兵实地操作训练的不足。实际上,由于经费紧张和人员匮乏,台军面临基础训练缺失、训练科目不足、缺乏见习时间等严重问题,士兵缺乏常规训练和实战化演练,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就让士兵匆忙上阵,频繁发生乌龙事件也就不足为奇了。
经费制约影响严重。受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影响,岛内经济一蹶不振,目前来看今年保1%无望。在岛内经济衰退和民生问题积弊难返的形势下,增加军费支出可能性甚小。而导弹装备不仅科技含量高,还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台军因经费投入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愈加明显。首先,导弹价格昂贵,难以大量装备。目前台军中程打击武器数量有限,地对地战术导弹只有200余枚,与实战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台反舰导弹数量也有限,一旦发生战事,难以满足作战时大量使用的需求。其次,资金不足严重制约反导系统战斗力。台军自称其反导系统能防范所有战术导弹,台军从“爱国者-II” “爱国者-III”到“天弓-III”,每一枚导弹大约是500万美元到1000万美元,对方只要用低档次导弹甚至火箭弹就可以覆盖全岛,就可轻易消耗台军反导战斗力。台军亦认为用这样昂贵的反导系统来拦截得不偿失,同时担心大规模投资这些导弹系统会拖垮台湾经济。